心理科普:男人除了性,還在想什麼?潛意識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2020-05-23   第一心理

原標題:心理科普:男人除了性,還在想什麼?潛意識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牛津大學的賽莫夫曾經寫過兩本暢銷書:《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和《男人除了性之外還想什麼?》。

賽莫夫說:「人們為了證明我是錯的,努力地寫滿字來反駁我。但是我並不關心這些,我在想當他們寫完之後,有多少人的注意力會再次轉移到性上。」

該書上市之後反響熱烈,銷量一路上漲。

但其實這本書除了封面上印有吸引人目光的一句話——「男人除了性還想什麼」之外,其餘的200張內頁竟然全都是白紙!

這讓很多人感到出乎意料,畢竟大多數人都認為賽莫夫會進行一場長篇大論,來論述他的觀點。

對此,人們只能猜測賽莫夫所隱藏的意圖。有人認為,在賽莫夫眼中,男人除了性,什麼都不關注,他們的大腦里充斥著性。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對此進行解讀。

性本能與力比多

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驅動人心理發展的一種內在的、原始的心理能量,是組成性慾的能量)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唇期(0-1歲)

力比多集中於口唇,兒童通過吸吮或咬東西獲得快感。成年以後出現的抽煙、喝酒的快樂都是源於這時期口唇快感的發展。

肛門期(1-3歲)

力比多集中於肛門,兒童通過排泄或玩弄它們獲得快感。

性器期(3-6歲)

力比多集中於生殖器,兒童的「性生活」已然類似於成年人的性生活,只不過這時的性衝動還比較微弱。兒童出現俄底浦斯情結和伊萊克特拉情結,即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

潛伏期(6-10歲左右)

性的發展呈現出停滯或退化的趨勢,在這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和性器期的感覺逐漸被遺忘,因此這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時期。

青春期(女11、男13)

兒童容易產生性衝動,開始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容易出現叛逆情緒和牴觸情緒,情緒波動較大。

從這個角度看,人一生的心理發展都是由於人生來就具有性本能,而力比多這種原始能量促使人追求身體快感,心理也隨之得到發展。

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中,性並不完全是指生殖活動,也不是純粹為了繁衍後代而進行的活動。

他認為,性衝動泛指所有慾望的來源及衝動,他用模糊的「愛」代指那些衝動行為。

與我們所認識的性不同,在弗洛伊德看來,性並不是特指生物性行為,而是指 任何一種追求快感、追求快樂的行為。

人們生來就具有性本能,而性本能又誕生出愛欲,是「本我」的一種體現。

受社會文化以及人格中「自我」「超我」的影響,愛欲受到抑制並藉助現代文明得到升華,逐漸發展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模式,形成了道德與慾望的統一。

性本能驅使著人們心理的發展,並從嬰兒開始就體現出來。到了青春期之後,性衝動開始頻繁起來。

人類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特點與規律,只要是人,那麼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對於性幻想。只是受到遺傳與環境的影響,每個人在性衝動的頻率、表現方式、生理指標上有著一些差異。

當個體暫時無法進行性活動時,在大腦中適當地進行想像有利於緩解焦慮的情緒,使性本能得到滿足,從而抑制性衝動。

但如果過度幻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則會損害身心健康。

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動力學的觀點,力比多是一種原始的心理能量,它去到哪裡,個體就能從哪裡獲得快感。

比如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個體的力比多就指向藝術創作,通過觀察、思考、繪畫等形式個體就能獲得藝術創作的快感。

這種觀點類似於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大類本能,一種是生的本能,一種是死的本能。死的本能驅使人自我破壞、自我毀滅,如戰爭、自殺等。

但若能將這種自我破壞的傾向轉向外部,引導到社會所認可的、人們能接受的領域,那就能得到好的結果。比如愛好打架的人去打職業拳擊,有自殘傾向的人研究解剖學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僅男人有旺盛的性慾,而且女人同樣具有旺盛的性慾。

性慾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只是受到中國社會對於女性性別角色的要求,女人們一般都比較矜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