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過來孩子」這樣吐露心聲:我媽媽是教師,我剛會說話就教我認字,上幼兒園之前100以內的加減乘除我都能口算,古詩背了不知多少,字也認了幾百,是公認的天才寶寶,可是又能怎樣?上小學了,老師還是重新教一遍,所以慢慢地我會的人家也一樣都會了,而且我還比人家失去了許多童年玩耍的時光。小時候去外婆家過寒暑假都帶著識字卡,但長大了也沒比別人上的大學好多少……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共同的心聲,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被父母逼著報這個班,報那個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大多數家庭中常見的「超前教育」應運而生。那麼到底什麼是「超前教育」呢?「超前教育」又是否適合孩子的發展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什麼是「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學習較大齡孩子的知識來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是幼兒的自主構建,但是也需要外界環境的激發和支持,教育要促進孩子的建構學習,要尊重建構過程中的孩子的主體性,積極配合幼兒原有的認知水平,並提供支持性的社會條件。
中國所有的學齡前兒童的家長都處於一個巨大的黑暗森林中,天天在擔心別的孩子在起跑線上搶跑,於是熱捧「超前教育」,認為「超前教育」能夠帶來的就是讓自家孩子領跑別家孩子,可是「超前教育」是否是所有父母給孩子首選?是否真正適合所有孩子的發展呢?
二、「超前教育」是否適合所有孩子的發展
1. 中國式「超前教育」的現狀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競爭加劇,早期教育已經受到社會和各個家庭的重視,許多家長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為孩子量身定做「超前教育」課程,學前機構為迎合家長們這種成才心切的心理需求,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高中難度化……「超前教育」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
(1)超前教育的「三缺」現象
超前教育存在的「三缺」:
一是缺乏科學規劃,超前教育的方案缺乏長期性、整體性、缺乏嚴密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支持,對如何在超前教育的同時保護學前兒童的好奇心、探究慾望、創造力、想像力和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缺少系統科學規劃。
二是缺乏專業機構。以盈利為目的教育機構占超前教育主體。極少考慮到孩子自身學習差異性的存在。
三是缺乏專業師資。現階段的教育機構中的師資具有臨時性、非專業性的典型特徵,多數都未經過專業的超前教育訓練,不具備從事超前教育所要求的專業素養。
(2)超前教育體現「三高」特點
參加超前教育的學前兒童比例過高。在「超前教育」的大趨勢背景下,許多家長都熱捧「超前教育」。據專家調查,學前兒童過早接受正規教育和血液的訓練比例高達35%左右,是早期教育中的危險傾向。
超前教育的知識難度高。目前兒童教育教材取材合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高中難度化等都體現了超前教育超過適齡兒童學習認知水平,不利於孩子閱讀和理解興趣的培養和孩子身心的全方面發展。
超前教育社會成本高。過高比例的學前兒童參加超越其自身發展水平的非專業化的超前教育,提高了社會教育和發展成本。
2. 「超前教育」的利與弊
(1)利:每個孩子的能力和自身的特點不同,超前教育能夠讓孩子先去接觸一部分知識,從而可以讓孩子在以後對這些知識進行系統和專業學習的時候,會相對容易一些,一定程度上減少孩子的壓力感。
(2)弊: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每個孩子在身心發展階段都具有一定的自身規律和特點。超前教育把許多孩子本應該在享受童真、感受快樂的時間用來進行比他們較大齡的孩子進行的學習,這種教育不僅限制了孩子自身的想像力、創造力的開發和挖掘,而且束縛了孩子的全身心健康發展。在這種教育下,孩子雖然增加了知識,但是缺少了同齡孩子間的更多的快樂和自我。
羅傑斯指出「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和過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現代世界中,變化是唯一可以作為確立教育目標的依據,這種變化取決於過程而不取決於靜止的知識。」
一位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男孩,在媽媽的嚴格指導下,3歲就認識兩千多個字,會20以內的加減法,周圍的鄰居都以為這個孩子前途無量,未來光明,可誰知這孩子一上學就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成績嚴重下滑,最後不得不休學。
所以「超前教育」可能對一部分孩子有一定作用,但並不適合所有孩子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永遠領跑。
三、父母要怎樣把握教育的尺度,引導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1. 尊重孩子的學習差異性,走出「超前教育」誤區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發展模式、開竅的時間點、人格、脾氣學習類型等因素都不盡相同,孩子的個別差異不僅存在,而且也應該得到尊重。
孩子的智力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和必要的基礎,智力水平是指個體智力發展的程度。「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所提出的,他認為,智力應該是個體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來的解決實際問題和生產有價值的社會產品的能力。加德納還指出,人類至少存在八種智力,每一種智力代表著區別於其他智力的獨特能力,受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智力在不同個體智力結構中的分布存在差異,智力差異性的存在也影響著孩子學習的差異性。
例如,對聲音、韻律和詞的意義敏感的孩子,長大更容易成為詩人呢、記者;對識別邏輯或者數學模式敏感的,能夠進行較長的邏輯鏈條推理的孩子長大更容易成為科學家和數學家;對能夠了解自己情緒且能夠辨別這些情緒,並根據情緒指導自己的行為的孩子長大更容易成為演員、小說家;對能夠譜寫和欣賞節奏、音調和節拍的孩子長大更容易成為作曲家……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超前教育」。這些例子中的個體的獨特能力都體現出孩子的學習是具有差異性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無限可能。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學習差異性的存在並客觀看待,在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學習差異的不同之後,有方法有策略的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學習,走出「超前教育」誤區。
2. 「因材施教」,啟動適合型教育
陶行知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既然孩子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那麼適合型教育的發展就顯得尤為必要。針對不同的孩子,「超前教育」具有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好的,積極的,也有可能是壞的,消極的。父母要了解孩子自身存在的特性,因材施教,發展適合型教育。
3. 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點,引導孩子自我實現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蘇霍姆林斯基。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幼兒自我實現和個人意義的角度出發,認為幼兒具有自發、自主的學習能力。因此要肯定幼兒學習的能力,尊重幼兒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和水平選擇學習內容;同時尊重幼兒學習方式的選擇。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了解孩子喜歡的、優先選擇的方面,與孩子一起探究,一起進步,進一步引導和培養,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孩子的語言、自我認知、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讓孩子學會自我實現,感受自我實現的快樂和成果,而不是寄希望於「超前教育」方法,盲目利用,影響孩子的發展。
4. 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滿足孩子的成就感
美國耶魯大學克雷頓·奧爾德弗根據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新的人本主義需求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從幼兒的自我實現和個人意義的角度出發,認為幼兒具有自主、自發的學習能力,要尊重幼兒學習的能力,尊重幼兒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
在「超前教育」的大趨勢下,不少父母為了能夠更早的看到成果,忽略了孩子能力的積累,而只求快些讓孩子接受知識。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學了幾道兒歌、會寫了幾個字、學了多少算術題的時候,限制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孩子少了探索的興趣,少了尋找問題和答案的動力,沒有這個年齡該有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這些能力與知識本身相比,對成長卻有更為重大的意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學習需求,並且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需求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看到孩子不同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向積極的方向進步和發展,讓孩子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感受實現自我價值所帶來的成就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家長的夢想,但孩子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家長要學會引導,而非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