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來看沈梅華(化石老師)在去年12月在盈江觀鳥行程中,還領略了哪些神奇鳥種。
下輩子,要做一隻紅腿小隼
還有一些動物雖然個子比較小,但卻因為個性落落大方、毫不畏懼人類而得到眾多觀察者的喜愛。猛禽就是這樣。
比起總是藏在樹冠層中難覓身影的林鳥來說,猛禽要不是在空中翱翔,就是停歇在毫無遮掩的枯枝上,可以隨便讓人看個夠。——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多愛「現」,而是生存的必須——停在暴露的地方,一方面有利於它們居高臨下,觀察潛在獵物的動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們自身比較厲害,所以不用擔心被天敵襲擊。翱翔則是為了利用空中的熱氣流,減少能耗,畢竟很多猛禽體型很大,相對其它鳥來說自身體重的負荷就比較大,若不藉助外力,飛起來就會比較辛苦。
不過猛禽也不都是靠個子大,猛禽中不乏身材迷你的種類,「小隼」便是其中最為小巧玲瓏的類別,幾乎可以用「可愛」來形容。它們身長不過15cm,被譽為世界上最小的猛禽。我在沙巴曾經見過白額小隼,而這次在盈江,我們見到的是更加漂亮的紅腿小隼。
第一次見到紅腿小隼,是兩隻鳥站在一棵毫無遮掩的枯樹上。看起來就像是由橙紅色、黑色和白色毛線做成的毛團團。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對,後來才聽小樂說,紅腿小隼會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這兩隻可能是家族中的兩個成員,未必是一雌一雄。
到了傍晚時分,我們在電站附近看到了紅腿小隼棲息的樹洞,據說它們每天差不多這個時間都會回洞裡睡覺,於是我們就在那裡等了一會兒。小樂說:這個洞裡住了9隻小隼。我看著這麼小的樹洞,怎麼也腦補不出9隻小隼是怎麼擠進這一個洞裡的。
可是,就在我們面前,洞裡先是探出一個小腦袋,然後又縮了回去。然後,一隻小隼從遠處飛來,嘩一下進了洞,然後又是一隻、再一隻。我們沒有數到9個,但是不知道洞裡面原先有幾隻小隼了。此時剛剛夕陽西下,對我們來說天色尚早,但拍小隼進洞已經有些困難了。我們就沒有繼續堅守,等第二天再來看它們。
第二天上午,果然在附近看到了9隻小隼在一棵樹的樹枝上排了兩排,相互依偎著理毛。啊,那就是兩排毛團團啊!實在太可愛了!看到小隼的時候大概是上午9點樣子,小樂說,它們總是差不多這個時間起床,然後就會擠在一起理理毛、曬曬太陽。然後再四散而去覓食。
聽得我們大為羨慕——人家這可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日落而息+每天睡個大懶覺」啊。這是多麼閒適的生活啊!大家紛紛表示,自己下輩子也要做一個紅腿小隼。
不過,也許是因為在犀鳥谷,紅腿小隼們才能過上如此閒適的生活。很多猛禽作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其實對環境的要求挺高的。在殺蟲劑、滅鼠藥廣泛使用的地方,猛禽容易因為中毒而死去或者無法繁殖;在樹木修剪得漂亮整齊、缺乏枯樹的地方,猛禽也難以找到供它們落腳休憩、尋找獵物的制高點。
然而這些頑強的生命也同樣努力地尋找與人類共存的方法:在盈江去往瑞麗的途中,我們在一塊正在整地的農田上空,同時發現了草原雕、白肩雕、短趾雕的身影。它們是來這裡捕食被農民翻出的田鼠的,就和牛背鷺跟著牛是為了吃被牛驚擾起的昆蟲是一個道理。
而在另一塊農田裡的高壓電線塔上,我們找到了一隻游隼?正居高臨下、俯瞰大地。人類的設施也可以成為猛禽們利用的工具。無怪乎即使是在我們居住的城市裡,也能找到紅隼、松雀鷹、普通鵟等猛禽的身影。只要我們改變自然的步調不要太快,還是有不少動物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我們繼續共存在一片藍天之下。——所以偶爾,抬頭看看吧,到處都是精彩和頑強的生命!
追蹤丑鳥蟆口鴟
在來盈江之前,我們和小樂溝通的時候,曾經反覆要求:「要安排夜遊」。結果發現根本不需要我們操心,因為小樂本人就是深度夜遊愛好者。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夜觀一時爽,一直夜觀一直爽」。於是在犀鳥谷的每一個晚上,我們就沒有在10點半之前回去的。
在黑漆漆的夜晚,我們時而坐車、時而徒步,有時還穿入叢林。在樹影瞳瞳之間,有幾次,我們聽見貓頭鷹的鳴叫聲仿佛就在耳邊,卻怎麼都找不見它的身影。追尋未知的興奮和尋而不得的挫敗常常交織在一起,然而往往在此時,就會有出人意料的驚喜發現——走在隊伍前頭的小樂突然彎下腰去:「有蛇」!
啥?這不都冬天了?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11月還能遇上蛇。犀鳥谷確實溫度比較高,但也不至於現在蛇還活躍著吧?
小心地撥弄開枯葉堆,果然看見一條銀環蛇出現在我們眼前。這裡分布的銀環蛇是素珍環蛇,它個子不大,還沒有一般人食指粗,可是我們誰也不敢掉以輕心——畢竟,銀環蛇是中國最毒的蛇之一。不過它長得很好看呀,黑黝黝的大眼睛,粉粉嫩嫩的小舌頭,誰能把這樣的小可愛和恐怖的毒物聯繫在一起呀?——也許這才是它最危險的地方吧。可能是因為確實有點涼了,蛇也並不活躍,一心只想躲入枯葉叢中。我們圍上前去拍了照片之後,小樂就把蛇撥到了路邊一棵大樹根部去了。
這條蛇讓大家興奮了好一陣——畢竟,在野外蛇是可遇不可求的物種,我們有的時候特地雨季去山裡,就是因為能看兩爬,可是就這樣也不一定能看到,沒想到竟然11月的時候在盈江,而且是在完全沒有預料的情況下看到了,大自然真是神奇。
夜越來越深,10點之後大家都漸漸開始覺得睏倦了。只有小樂還在孜孜不倦地為我們不斷地尋找。有幾次,小樂在車裡好像發現了什麼,停下車來查看,然而大家一下車,就把動物嚇跑了。於是後來,看到小樂停車之後,我們就先不下車,等等看他到底有什麼發現再行動。結果11點的時候,小樂跑過來和坐在車裡的我們說:「剛才看見一隻蟆口鴟,飛走了……」
啊,你是特意過來氣我的嗎?!!!!
提出要看蟆口鴟的是我。在來盈江之前,我看到小樂在朋友圈發的圖片里有蟆口鴟,就牢牢地記掛上了。在夜行性的鳥類當中,鴞形目的貓頭鷹屬於「大眾情人」,基本上人人都知道,很多人都喜歡。但是另一個類群——夜鷹目的成員關心的人就很少,絕對是「小眾」鳥類。但在非洲看過各種夜鷹,又在南美看過林鴟、大林鴟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夜鷹目的鳥完全沒有抵抗力。它們雖然貌不驚人,有的還很難認,但是各自具有萌點,而在你真正接觸它們之前,可能根本想不到它們的萌點在哪裡。這樣「悶騷」的鳥是最對我胃口的,而夜鷹目當中蟆口鴟這一支可是亞洲和澳洲地區才有的,至今我還沒有見過呢。
所以來到盈江以後,小樂一提「夜遊」或者「貓頭鷹」,我總不忘補充上一個「蟆口鴟」。有些隊友還不知道蟆口鴟是啥,小樂於是和大家解釋說:「就是一種難看又難看的鳥」。嗯,長得丑還找不到,我真是給小樂出了個難題。
不過小樂畢竟是小樂,沒有什麼鳥是小樂真正找不到的。在下一次夜遊的時候,我們徒步走到鳥塘附近的竹子叢中,小樂把手電直直地指向了紛亂的竹枝深處——喏,這就是黑頂蟆口鴟。
啊,他是怎麼找到的啊?竹枝這麼亂糟糟的一蓬,蟆口鴟的眼睛又沒有反光,羽色又幾乎和竹枝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不過當時大家都顧不上讚嘆小樂的眼力,而是完全被這隻蟆口鴟所吸引了——看得大家目瞪口呆。啊,竟然還有長這樣的鳥嗎?整個腦袋好像先被什麼東西夾扁然後又被炸過,一根根毛凌亂地豎得橫七豎八,搭配上兇惡的眼神,幾乎給人一種七竅生煙的感覺……嗷嗷嗷,果然丑得不負我的希望!
後來我把照片發到朋友圈,有朋友說:「這不就是《西遊記》里的小鑽風嗎?」
其實黑頂蟆口鴟這個醜樣子是很實用的。夜鷹類的鳥都是靠張大了嘴巴在空中飛行捕捉昆蟲作為食物的。一張大嘴巴就相當於它們的捕蟲網——所謂的「蟆口」也就是指這張大嘴。「捕蟲網」越大越好,當然也就拉寬了它們的臉型。很多夜鷹臉上都長著觸覺敏銳的須,在飛行過程中一旦感知到昆蟲就能及時調整「捕蟲網」的方向。只不過之前見過的多數夜鷹嘴須集中在嘴巴附近,而眼前的黑頂蟆口鴟的須不過長得更加彭勃了一點罷了。猜測這滿頭滿臉的「呆毛」也可能有利於它們在樹叢中穿行活動,讓它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閉上眼睛防止被戳傷吧。
在大自然當中,沒有絕對的美和絕對的丑。不管什麼特徵,只要能幫助一個物種適應環境、延續生命,就是好的!
2021年野去自然旅行策劃組織了國內多條線路拍攝鳥類,包括春季的雲南西部盈江等地拍鳥,5-6月份的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拍鳥,以及川西雉類拍攝行程等,也會有上海周邊的拍鳥體驗活動,包括南匯拍鳥、江西婺源拍攝白腿小隼等活動。如有興趣可以諮詢野去客服。
歡迎關注野去自然旅行資訊公眾號(yetravel2014),了解更多自然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OcqzXcB9wjdwRpvPi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