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關於靈活用工的討論一下子火了起來。
為什麼會火呢?因為社保入稅的日子越來越近(從2019年1月1日起),稅務部門有能力要求企業要按員工的實際工資繳納社保費,這樣子,企業的社保成本將大幅度巨增。靈活用工模式是企業可以合法不繳納社保費的一種用工模式。
除此之外,新經濟時代,企業產生了諸多短期、臨時、批量的靈活用工需求,布點分散的銷售型企業正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求職者的就業觀念逐漸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選擇更為自由、靈活的就業方式。
在此背景下,靈活用工成為了許多企業突破困境的新選擇。
靈活用工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靈活用工」的明確定義。
但依據《2017靈活用工業務現狀與趨勢報告》,報告將我國的用工關係分為三類,即:標準勞動關係(企業直接僱傭員工)、非標準勞動關係(非全日制用工、勞務派遣)和非勞動關係(業務外包)。基於對「靈活」一詞的不同理解,靈活用工包含以非全日制用工為代表的時間上的靈活、以勞務派遣為代表的僱傭形式上的靈活,以及以業務外包為代表的服務形態上的靈活。企業利用靈活用工的配置方式,特別是用工彈性模式,能夠靈活地因需而變,滿足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
靈活用工的適用行業
依據調查顯示,不同行業、地區及崗位對靈活用工的使用存在顯著差異。從行業上看,靈活用工主要集中在製造業(12.9%)、網際網路行業(11.2%)和批發零售行業(9.5%);從崗位上看,靈活用工使用率最高的崗位依次為前台(49.6%)、IT人員(46.12%)和辦公室行政人員(45.69%)。從地域上看,上海、北京和廣州的靈活用工比例最高,全國一半以上的靈活用工出現在這三座城市(57.5%),其中,又以上海最高(35.9%)。
通過公司管理機制、制度的重新設計,公司與員工不再是單純的「勞動關係」,而是「服務關係」。
通過這種設計,員工成為「個體戶」或「個人獨資企業」,成了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服務商」。
對於高收入的人群,一般是自己成立工作室或者工作中心,成立工作室的原因是可以將收入的稅負降到最低。
目前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或者少數民族自治區都出台了一些稅收優惠政策,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將企業註冊到有稅收政策的稅收優惠區,不僅最節稅而且合理合法。這裡以把企業註冊到我工業園區為例【Tel:156-8317-4870】。
園區對註冊企業的增值稅以地方留存的30%~60%扶持獎勵;
企業所得稅以地方留存的30%~60%給予扶持獎勵;
財政扶持按月返還,當月繳稅,次月扶持;
個人獨資企業(小規模)的可以申請核定徵收
個稅核定0.9,核定後綜合稅負4%;
2019年的王老師成立了一家工作室,與某企業達成勞務外包的業務。營業額500萬,利潤300萬,想降低是企業稅負,經過一系列的稅務籌劃操作。
增值稅:500萬÷1.03×3%≈14.56萬;
附加稅:145631.07×10%≈1.45萬;
個人所得稅:500萬÷1.03×0.9%≈4.36萬;
稅金合計:20.38萬;
綜合稅負才:4%!
高收入者或者公司高管、股東將工作室註冊在這樣的稅收優惠區,綜合稅負才4個點,比個人或者公司的稅率低了太多,所以是最划算的方式。
企業不再向「員工」支付工資,而是支付「服務費」。
員工所得到的費用不再是「工資」,而是「經營所得」。
靈活用工的崗位範圍
目前,市場上的靈活用工崗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用型崗位」,即各行業、各領域都會設置的具有支持性、管理性和職能性的崗位;另一類是「專業型崗位」,即需要特定行業背景或職業技能的崗位。近七成(68.5%)企業選擇在通用型崗位上採用靈活用工;而以往企業更青睞直接僱傭的專業型崗位,如今的靈活用工比例也已近半數(44.8%)。由此可見,企業對靈活用工的接受程度正在不斷提升,靈活用工的崗位範圍也在日益擴大。
從學歷上看,在專業型崗位中,高學歷人才集聚,碩士以上學歷員工占比達到19.25%;在通用型崗位中,本科以上學歷員工也已超過半數,達到51%;在工作經驗方面,通用型崗位員工的工作年限較短,3年以下工作經驗的占比為58.26%,其中應屆生占23.48%。專業型崗位員工的經驗更為豐富,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占比達到42%;從年齡上看,無論是通用型崗位還是專業型崗位,都更青睞年輕員工,兩類崗位40歲以下員工比例均超過了80%。
新經濟時代,傳統的員工直雇模式已經讓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未來,在「網際網路+」與共享經濟的交互作用下,集「用工風險小、招聘周期短、培訓成本低、人員配置靈活、全國統一管理」等優勢為一身的靈活用工服務,將成為滿足企業多元化用工需求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