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日清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在記憶與希望之間
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畔化雨齋改造
中國,上海
對於華東師大來說,麗娃河是校河,也是校園記憶的載體,對麗娃河依戀的情結深深植根於華東師大人的心中。詩人宋琳在出國後,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這世上真有所謂天堂的話,那就是師大麗娃河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 基地區位 |
項目位於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畔,西側為河道,東側緊鄰麗娃路,南至麗虹橋,北至動力科截止。沿河道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學生宿舍區、教學樓區、教師生活區三大部分,而基地處於核心的教學樓區,也是整個校園十字形空間軸線的中心。
| 現狀分析 |
基地內建材科大樓是1946年民國時期建造的,屬於風貌保護區範圍,現由於校園的發展,導致原有功能廢棄。蟲二亭較為封閉,空間氛圍缺乏營造,導致空間利用率較低。同時基地整體空間對於麗娃河沿河景觀資源未充分利用,師生對麗娃河的認同感、歸屬感較低,導致麗娃河的場所記憶缺失。
建築功能不適,建築老化以及環境不佳等原因,使校園中心反而成為了一個少人問津的負空間。
| 改造設計理念 & 「多元化功能」置入 |
在改造過程中將周邊空間進行整合,在保留原有建築形式上聚合閱覽、展示、品茶、休憩等綜合性功能,滿足學生、老師、市民,不同人群的需求。將通過性空間變為可停留性空間,提高麗娃沿岸的空間品質感。
| 化雨齋改造設計 |
原有教材科為單層建築,功能上不能完全作為書齋的功能需求,所以在保留原有建築形式的基礎上,通過局部加建來完善書齋功能,對周邊環境以及地域文脈進行回應。整體改造延續原有建築坡屋頂,通過玻璃房、鋼構架的置入,彌補原有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塑造入口的識別性。
聚合了閱覽、展示、品茶、休憩等綜合性功能,通過增加局部二層以及入口玻璃房的方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適應新的功能需求。
增加玻璃房作為書吧入口的緩衝空間的同時,彌補原有室內面積不足的問題。利用坡屋頂檐下空間,置入局部夾層,改善原有教材科功能空間面積不足的基礎上,打造私密性的思考、交流空間,與一層開放性空間形成對比。
在功能布局上,一層將沿河景觀面打開,作為開放空間,充分利用沿河景觀資源,設置閱覽、交流空間,同時提供咖啡、茶點等簡餐,滿足閱讀者的使用需求。
內側作為安靜閱讀空間,通過中間的樓梯劃分公共、私密性空間。功能分區明確,使體驗者在化雨齋找到存在感及歸屬感。同時邊庭的設置,使原本條形的空間增加層次感。
| 蟲二亭修繕設計 |
在蟲二亭的修繕設計中,通過對亭身做最大程度的保留,拆除原有玻璃門窗,將空間打開。並將底座加以修飾,通過折線形的處理,將底座修繕為雕塑的形象,意示歷史之舟,承載著華師大輝煌的校史,亦如一盞水燈長燃希望的燭火漂浮在河面上。
| 傳統建築符號、材料的使用 |
將原有教材科屋頂坡度作為元素符號進行提取、轉譯,使空間保持整體性的統一,又通過材質、尺寸、細節的處理,營造空間識別性、延續原有的場所記憶。
| 路徑可達 & 空間結構的連續性 |
路徑可達性的營造中,以建築景觀一體化為改造理念,提取建築折線形的建築符號,運用到節點空間的組織中。通過折線性景觀步道,將改造的書齋空間與蟲二亭、杉樹林有機的聯繫在一起,並且結合親水平台、景觀小品設置休閒座椅,豐富沿河路徑的空間體驗。
林間小道
下沉廣場
在化雨齋與蟲二亭之間設置下沉廣場,有助於匯聚人氣。下沉廣場通過台階高度的不同,自然形成可供人休憩的空間。中間種植櫸樹,遮陰的同時,形成空間的聚合性。
沿河景觀步道
緊挨書齋一側,結合不同的空間尺度設置不同的休憩空間,打破原有單調性的沿河步道空間,適宜的空間尺度有利於場所歸屬感的形成。
樓間小道
樓間小道作為化雨齋與行政樓之間的部分,同樣採用折線性的鋪地,使空間具有引導性。
| 技術圖紙 |
總平面圖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透視剖面圖
改造與擴建軸測圖
工程檔案
項目名稱丨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化雨齋
項目位置丨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
項目類型丨文化&改造
業主單位丨華東師範大學、旭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丨上海日清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丨上海日清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設計丨趙牧桓室內設計研究室
設計總負責丨 宋照青
業主團隊丨肖嚴航,林俊毅,李俊傑,孫詩雨
建築團隊丨 李晟 石哲宇 李穎超 劉悅怡 歐興
景觀團隊丨 章翼 洪本強 謝偉峰 王小艷 吳蓓麗 陳潔
室內團隊丨 趙牧桓 王穎建 段珍妮
建築面積丨388㎡
設計周期丨16個月
竣工時間丨2018.11
專業攝影丨張虔希
總建築師介紹
宋照青
創始人/總建築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高級工程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設計碩士
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築系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
| 蘇州「大家」社區活動中心 |
| 溫州綠軸翡翠文化館 |
| 綠地義烏朝陽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