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看懂頤和園的前半生

2020-04-02     預製建築網

來源:遺介(ID:Heritage-Podcast)


雖然咱們是小老百姓,

但有些事兒,咱還得。」


電影《老炮兒》劇照


電影《老炮兒》中,最後一幕約架的地點是定在頤和園後邊的野湖(實際上野湖的拍攝地在北京的延慶的媯河上),電影上映後這樣別樣的江湖茬架的方式……



倒是給平時安靜嫻雅的頤和園套上一個狂野辣妹的外套。



「頤和園」 = 「清漪園」 嗎 ?


頤和園遠景

攝 / 遺介君


這是一座聞名中外的園林

它位於北京城西北郊

距離紫禁城大約十五公里


從前園裡有座山叫萬壽山

山前有片湖叫昆明湖

不過山上不住著什么小和尚

湖裡也沒有什麼神魔精怪


這是中國最後一座皇家園林

它叫頤和園


可許多年以前

它叫做清漪園


要說清漪園

不得不提到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aka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畫像


在園林誕生之前的幾百年間

這裡只是一片濕地

萬壽山那時叫瓮山

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

後瓮山泊改稱為西湖


瓮山西湖一帶風景優美,花草繁茂,人們常常來此登山游湖,吟詩作賦,捕魚射獵。


而現在我們在這座園林的山水草木之間,亭台樓閣之中,隨處可以觸摸到歷史的痕跡,也正是乾隆皇帝讓這裡的山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紀錄片《頤和園》古畫中的頤和園


「清漪」

源自楚辭《詩·魏風·伐檀》

「河水清且漣猗。」

謂之曰水清澈而有波紋


公元1749 年,清乾隆十四年的農曆十一月,瓮山西湖一帶突然熱鬧起來,成千上萬的民工匯聚在這裡,他們鏟起淤積在湖底的淤泥,再將挖出的泥土運到瓮山東麓。這個工程的負責人是內務府總管大臣三和,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瓮山腳下的西湖將被徹底清淤、疏浚和擴大。


當時,人們沒有想到這次看似普通的水利施工卻成為此後一項宏大工程的開端。



那乾隆為什麼要修建清漪園呢?


1、整修水利


從元代開始,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城的主要水源,清朝大內宮廷的飲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護城河的水都來自玉泉山。自康熙朝以後,北京西郊陸續修建了幾座皇家園林,由於園林用水量大,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師水源不足,甚至影響到京城通往大運河的漕運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開闢新的水源,已成當務之急。


說白了,就是現在的水資源短缺。


昆明湖水景

攝 / 遺介君


而早在一年前,乾隆就派人考察了京西一帶的水文地理,發現西山一帶有幾十股泉水可供利用。專門修建的引水石槽像蛛網一樣遍布山區,西山和玉泉山的泉水通過這些水槽彙集到西湖,原來在瓮山西南呈半月形的西湖,經過開挖疏浚,湖面已經拓展到瓮山東南,湖底加深,整個湖體擴大了兩倍,氣勢也遠遠超過從前。


西堤遺址示意圖

引自:岳昇陽《昆明湖中的瓷山泊"西堤"遺址》


當年,為了防止西湖洪水泛濫淹沒圓明園、暢春園等園林,曾經修建了一條堤壩,因為堤壩位於暢春園以西,所以名為西堤。


現在,西堤原有的土堤被換成石壩,同時,堤壩被加高加厚,堤上還新建了三座閘門,平時三閘關閉,攔蓄湖水,如果京師用水,打開南閘,水從北向南流入京城,如果園林用水,則提東閘入水東下,如遇大洪水則提北閘泄水入清河。


瓮山腳下的西湖實際上成為北京的第一個人工水庫。後來,由於西湖的西部又修了一道堤壩,原來的西堤就被乾隆改名為東堤了,這也就是今天我們在頤和園看到的東堤。


三閘的位置

引自:紀錄片《頤和園》


2、為皇太后的六十大壽祝壽


水利工程的順利竣工,讓忙碌了一個冬天的主管大臣三和和大小官員們都鬆了一口氣。


「聖旨到———」


但出人意料的是,乾隆並沒有宣布工程結束,而是命三和在萬壽山南坡園靜寺的遺址上修建大報恩延壽寺。為何要在此修建和水利並無關係的大報恩延壽寺呢?


乾隆在《御製萬壽山昆明湖記》中表述了兩個修建清漪園的理由:一是治水,二是為母祝壽。


人們恍然大悟,原來乾隆當時把瓮山更名為萬壽山,就是為了慶祝母親的六十大壽,而為篤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報恩延壽寺,也似乎合乎情理了。


《延禧攻略》中的皇太后與《甄嬛傳》中的熹妃


從空中俯瞰,昆明湖很像一個桃子的形狀,它似乎印證了關於園林的另一個傳說。因為清漪園是乾隆為母親祝壽而修建的,所以昆明湖就是獻給太后的一顆壽桃。無論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清漪園的確處處蘊含著對孝心的宣揚。清漪園樂壽堂里栽滿了玉蘭樹,因為乾隆的母親十分喜愛生長在南方的玉蘭花,乾隆就命人從南方引進,種植在清漪園中。玉蘭花盛開的時候香氣襲人,被稱為玉香海,成為清漪園中最著名的景觀之一。北京城種植玉蘭的歷史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頤和園中的玉蘭花

攝 / 微博用戶@hi鄭紅

百善孝為先,以孝治天下,清漪園中體現的孝心,不僅是乾隆作為兒子心意的表達,也是作為君王的一種政治姿態,以此將自己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彰顯於世,而這種道德的宣揚,在大江南北的漢族民眾中更容易深入人心。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報恩延壽寺的供器和歡門幡安放完畢,而同時,舉辦太后聖壽龐慶典的準備工作也如期完成。乾隆十六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是乾隆的母親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的六十壽辰。這一天,乾隆先在紫禁城太后居住的慈寧宮為母親舉辦六十壽宴,之後,皇太后在乾隆的陪同下,從西直門出北京城,首次前往清漪園。


萬壽慶典盛況

引自:紀錄片《頤和園》


3、築造自己心中的 「不老仙山」


「傳旨,萬壽山樂壽堂寢宮樓上或鍾或表安一份……」


大報恩延壽寺工程於乾隆十五年全面展開,乾隆十六年正月,總管大臣三和將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殿內的里幡幔帳、供器陳設樣給乾隆皇帝過目,乾隆諭令「照樣准做」,連安鐘錶、做插屏這樣的細節都由皇帝親自過問,可見所有工程都在乾隆的一手操控之下。隨著一道道聖旨,萬壽山上,昆明湖中許多亭、堂、橋、榭等附屬建築也陸續開始修建,看起來,這次工程遠不只修建一座寺廟那麼簡單。


此時,三和和官員們並不知道,乾隆皇帝心目中一個龐大的建築計劃其實才剛剛開始。


清漪園平面圖

引自:《中國古典園林史》


乾隆十六年六月,萬壽山昆明湖一帶的湖山建築被乾隆正式命名為清漪園。與此同時,朝廷專門建立了清漪園管理機構,並且頒發了印信。至此,一個龐大的園林建設計劃終於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然而,這個修建計劃卻在朝野上下引起一片議論。


原來是乾隆在繼位後,將雍正擴建的圓明園二十四景寫了一篇《圓明園後記》,文中把圓明園譽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就在這篇文章中,乾隆詔告天下,由於修建圓明園,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比此往後將不再修建皇家園林,以示帝王勤儉愛民之心。但僅僅六年之後,大規模的清漪園建設又開始了。


頤和園內亭台湖水相映

攝 / 遺介君


「盍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臨湖

既具湖山之勝,概能無亭台之點綴?」


在清漪園工程進行了十一年之後,乾隆才在《萬壽山清漪園記》中對自己的出爾反爾作了如上解釋——因為水利建設修了昆明湖,恰好臨湖又有萬壽山,既然具有山水風景,怎麼能沒有亭台樓閣作為點綴呢?



乾隆自己也知道好像是在強說理,所以他後面寫道:


「今之清漪園非言重建乎?非食言乎?

以臨湖而易山名,以遷山而創園囿,雖雲治水,誰其信之?」


今天的清漪園難道不是再次修建園林嗎?難道不是食言嗎?雖然說是因為興修水利順便而為,可是誰又會相信呢?這些話聽起來倒像是自嘲了。



那麼,乾隆究竟為什麼要自食其言修建清漪園呢?


自幼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乾隆,有著濃厚的江南情結,對江南的風光景色似乎愛之甚深,和祖父康熙一樣,他也曾六下江南,而他前三次下江南恰好是在清漪園修建期間。


昆明湖中的三座小島,來自於神話中東海上的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比喻園林如同人間仙境,也象徵著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清漪園東堤之上有鎮水的銅牛,代表風調雨順。昆明湖西岸有耕織圖,展示男耕女織,兩者遙遙相對,象徵著中華幾千年的農耕文化


東堤岸的鍍金銅牛

引自:紀錄片《頤和園》


萬壽山東面的城關文昌閣,供奉著文昌帝。萬壽山西面的城關宿雲檐,供奉著武帝關羽,一東一西,一文一武,象徵著文治武功,文武雙全。


足以證明乾隆內心把清漪園當作心中的仙境凈土,傳言當時他下旨說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要建得雄偉華麗,象徵著天宮裡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


清漪園萬壽山前山之中央建築群

引自:《中國古典園林史》


最終,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這便是乾隆給自己定下的懲罰:上午往中午返回,絕不在清漪園內過夜,因此他也從來沒有見到清漪園的夕陽景色。


1764年,清漪園修建完畢,歷時長達15年。


製圖 / 叢阿儀


今天,清漪園也不再叫清漪園,它就是坐落於北京西郊的頤和園。


遺介有話說


清漪園始建初期的盛況我們不得而知,一場浩劫使得清漪園面目全非,諸如有關古代文獻細節模糊,也缺少場地設計方面的古代圖紙。


乾隆皇帝傾盡智慧與熱情修建的夢中仙山就如同一場夢一般化作了泡沫。


咳咳,言歸正傳,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清漪園的毀滅,又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頤和園的重生呢?


我們下周見~


參考文獻:

書籍

《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 著

《昆明湖中的瓷山泊"西堤"遺址》岳昇陽 著

學術論文

清漪園布局及選景析要_張冬冬

同治光緒朝西苑與頤和園工程設計研究_張威

影像資料

紀錄片《頤和園》


致謝與聲明:

感謝微博用戶 @hi鄭紅 提供的精美圖片

本期文中原創照片,未經允許,請勿他用,如有發現,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特此聲明


本期原創:叢阿儀

策劃監製:遺介君 魚艷天

排版編輯:延陵e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rr_PHEBiuFnsJQVVr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