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三個著力」的瀟湘答卷——湖南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著力」重要指示四周年綜述

2020-04-20   新湘評論

時間長河,川流不息。總有一些重要的節點,讓我們銘記在心、力量倍增。對7300多萬湖南人民而言,2016年3月8日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指出「要創造性開展工作,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高瞻遠矚定方向,殷殷囑託暖人心。四年來,湖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著力」重要指示,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書寫了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嶄新篇章。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三個著力」首先強調的就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以銳意進取、敢於擔當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打贏這場硬仗。

去年年底,在省國資委調研時,省委書記杜家毫特彆強調,要聚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引導國企突出主業、深耕實體,推動瘦身健體、提質增效。

3月13日,華菱集團下屬的湘鋼生產車間,一派火熱景象。作為湖南省最大的省屬國企、全國鋼鐵行業十強之一和全球主要寬厚板、汽車板、無縫鋼管供應者之一,華菱集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紮實做好穩隊伍、穩客戶、穩安全工作,一季度主要產品產量、營收、利潤均實現「開門紅」。

然而,幾年前的華菱集團,卻並非這番景象。2015年到2016年一季度,華菱集團連續虧損40億元,負債率一度高達86%,資金鍊隨時有斷裂風險。換句話說,彼時的華菱集團已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何去何從?公司決策層不得不醞釀資產重組方案,萌發出「變鋼鐵實業為金融企業」的想法。當此緊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提出「三個著力」重要指示,並在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必須「振興實體經濟」。

這讓困局中人看到了曙光、找到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湖南省委認真組織學習貫徹、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決定以「三去一降一補」為切入點,實施「一攬子改革」,支持華菱率先探索鋼鐵企業「轉型自救」之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下,華菱集團最終捨棄不切實際的原資產重組方案,回歸實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效率,瞄準高端細分市場……經過一攬子改革,當年華菱集團便實現扭虧為盈。

幾年時間過去,華菱集團拿出了驚艷眾人的成績單。2019年,集團重點品種鋼銷量超880萬噸,21個系列近50個品種替代進口,湘鋼5G+智慧天車、漣鋼雲數據、「智慧衡鋼」等智能化項目加速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330億元、利潤85億元。

「從年虧損數十億打算用金融換鋼鐵重組求生,到去年營收1330億元、利潤85億元,華菱的華麗轉身,靠的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穩住實體,突出主業,堅定不移『脫虛向實』、轉型升級,探索走出了一條國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之路。」華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志強說。

華菱集團的變化,正是湖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舉措。

2016年全國兩會甫一結束,湖南省委常委會會議就審議《湖南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當年8月,湖南省政府印發《湖南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規劃(2016—2020年)》。從那時開始,湖南打出一系列「三去一降一補」組合拳,具體包括制定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府債券置換、清理涉企收費、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為重點的新興產業發展等政策措施。

對這套「組合拳」,省委書記杜家毫曾巧用五句成語進行闡釋:「去粗取精」去產能,「旁敲側擊」去庫存,「化險為夷」去槓桿,「多措並舉」降成本,「揚長避短」補短板。

加和減,既是辯證法,也是方法論,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抓手。近年來,湖南堅持創新引領做「加法」,以智能製造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決落實國家政策要求做「減法」,淘汰落後產能。一加一減之間,成效有目共睹。一方面,鋼鐵、煤炭過剩產能持續化解,另一方面,一批製造企業進入工業4.0時代,列入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16家,列入國家智能製造專項項目28個,智能製造成為湖南一張亮麗名片。

2017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與會代表有一項「特別行程」——赴長沙市集中觀摩考察八個產業項目。此行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進一步促使全省上下以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隨後,省委連續開展以「五個100」為主要抓手的「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三年召開四次產業項目推進大會,「以產業比實力,以項目論英雄」的導向在全省日益成為共識。2018年、2019年全省工業投資分別增長32.4%、17.8%。

在此基礎上,2019年,湖南又著重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執行年」活動,率先公布省市兩級涉企收費「四張清單」,率先將企業減負工作納入全省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出台招商引資「十個嚴禁」,取消各類行政權力105項,公布200件「一件事一次辦」事項……一系列自我加壓、自我放權的改革,催生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蓬勃之力。

謀篇布局,漸次推進。一年有一年的大手筆,一年有一年的大收穫。四年來,全省共查處涉「地條鋼」生產企業24家,涉及粗鋼產能約500萬噸;煤礦數量削減至2019年底的149處;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1563家;每年退出規模工業企業數量超過1000戶。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2∶37.6∶53.2,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逐年加快,2019年增長8.3%,排名全國第4位。

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今年1月13日,省人民會堂掌聲如潮。省長許達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要重點抓好「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會」八項工作,辦好12件重點民生實事。幾乎在每年的全省兩會上,省政府這樣的「民生實事清單」都會如期與全省人民見面,並在年底按期向全省人民兌現。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四年前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殷殷真情系民生,要求湖南「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四年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以一份溫情、厚重的民生答卷,托舉起三湘父老「滿滿的幸福感」。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洶洶來襲。正值歲末年初,疫情之下,民生難題突顯。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一手抗疫情,一手保民生,用各級黨員幹部的辛苦付出換來萬家團圓和幸福安康。為切實保障醫療救治和防護用品、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穩定、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各相關部門全力加強物資生產供給,著力維護疫情防控期間市場秩序。雖然戰「疫」激烈,但老百姓的「米袋子」滿滿,「菜籃子」豐盛,價格相對穩定,日常生活無憂。

疫情之下,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和應急需求面臨更多難題。為全力做好睏難群眾疫情防控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湖南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向各市州、縣市區政府和省直機關各單位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做深做細做實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和關愛幫扶各項工作,確保困難群眾的生活不因疫情受到影響。

湖南是精準扶貧首倡地,脫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近年來,湖南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遵循,不斷強化精準扶貧首倡地的責任擔當,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鍥而不捨向絕對貧困宣戰,一年接著一年打,推動脫貧攻堅戰步步深入、捷報頻傳。2012年,湖南貧困人口尚有767萬,貧困發生率13.4%,全國15個連片特困地區,湖南就有兩個。至2019年底,全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47萬,年均減貧超過100萬;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36%。截至目前,省內「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問題基本解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今年2月,省政府批覆同意2019年擬摘帽的邵陽縣等2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湖南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減輕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湖南響亮提出「兩場戰役一起打、如期脫貧不動搖」的口號。2月下旬,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出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十條措施》,從加大消費扶貧力度到做好扶貧小額信貸,從助力貧困戶返崗穩崗就業到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生產,一條條一款款,直指脫貧攻堅難點、痛點、堵點。截至3月上旬,湖南省駐村幫扶工作隊已全部到崗,逾5萬名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奮戰在全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最前線。扶貧項目紛紛復工,春耕春管全面鋪開,全省上下正在向貧困的最後堡壘發起總攻。

挖掘機伸出「長臂」揮鏟挖土,工程車輛來回奔波運送土方,戴著口罩的工人們忙著樁基施工……3月8日,瀏陽市官渡鎮芙蓉學校項目建設現場一派忙碌。預計今年秋季這所嶄新的學校就能建成開學。芙蓉學校建設是省政府實施的重大教育民生工程,自2017年啟動以來,計劃到2021年在全省71個縣(市、區)建設100所中小學校,讓貧困地區孩子也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就在同一天,在懷化漵浦,202名當地返崗務工婦女坐上K4534次列車。這是漵浦縣第6趟返崗復工扶貧專列,也是一趟婦女務工專列,202名婦女免費乘坐專列返回杭州上班。疫情之下,穩就業是保民生的壓艙石。湖南各地紛紛出台措施全力緩解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從全力開通返崗務工「直通車」到出台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具體措施,從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到幫扶重點企業招工,一件件、一樁樁,都是對民生熱點的牽掛和回應。

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醫療是民生之需、住房是民生之要……過去四年來,湖南聚焦「看病難」「就學難」「住房難」等民生難題一個個破解,紓解民生之困。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年年上漲,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已連續多年穩定在95%以上,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縣市二甲公立醫院實現了全覆蓋;率先實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普遍提高鄉村教師、退役軍人待遇,提高最低工資、城鄉低保、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湖南交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合格答卷。

抓民生,既要有底線思維、又要有頂層謀劃,既要從大局謀劃、更要在細處發力。這些年,湖南在民生領域的投入只增不減,2019年湖南全省財政民生支出增長7.7%,占財政支出的70.3%。財政支出力度傳遞民生溫度,幸福新湖南的溫暖圖景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有「質感」。

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四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總攬「三農」工作,明確以建設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為引領,以打造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鏈為目標,以實施「百企千社萬戶」「百片千園萬名」工程為抓手,以推進品牌、特色、質量、產業融合、科技、開放等六大強農行動為重點,高起點繪藍圖,全方位聚合力,大力度抓落實,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3月9日,省委書記杜家毫前往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考察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培訓基地。杜家毫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而工廠化集中育秧是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節。要以此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生產質量、效率和糧食產量。落實落細惠農政策,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為推廣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生產打下良好基礎。

202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著重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而今年省政府要重點抓好的12件大事中,有關農業的事項就占到了5項。

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耕田,在溫室里催芽,在流水線上育秧,用幾天的時間就能種植上百畝農田……故事的主人公孔蒲中是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一位普通的農民。近年來,他依靠「水稻+生態種養」的生產模式,不僅讓自家生活過得紅紅火火,還將種田經驗總結推廣,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2018年,他被請進中南海,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從傳統耕種到生態種養,從傳統農民到變身為新型職業農民,孔蒲中的經歷其實就是湖南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生動寫照。

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不斷研發新技術,推出新產品,從傳統食品製造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讓老百姓吃得更加健康放心。「我們不斷提高食品工藝,在設備、技術、標準和生產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建立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研發創新體系。我們還和大型連鎖商超緊密合作,藉助它們的渠道優勢,通過鹽津鋪子『店中島』的投放,塑造品牌形象,提升銷售業績。同時,我們十分重視消費者的體驗和反饋,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說道。

地處洞庭湖腹地的南縣,是全國唯一人工圍築而成的湖區純移民縣。南縣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稻蝦綜合種養。2019年,稻蝦綜合種養面積發展到55萬畝,年產值達130億元,有效帶動15000名貧困人口脫貧。南縣副縣長孟祥勝介紹說:「在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下,稻為蝦遮陰,為蝦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蟲等天然餌料,蝦的排泄物和殼為稻施肥。相比普通稻田,稻蝦生態種養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50%以上,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這既發展了綠色農業,也推動了農業產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最終要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湖南實施的「百城千鎮萬村」工程,就是要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吉首市寨陽鄉的坪朗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進行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廁所革命」,走出了一條「綠富美」的特色生態文化旅遊路子,成為美麗鄉村的湘西樣本。如今,走進坪朗村,青山連綿,碧水藍天,一棟棟別具特色的苗家民居錯落有致,無論遠近遊客都被這美麗鄉村圖景所吸引。

四年來,湖南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明顯。2019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850.19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打造形成了糧食、畜禽、蔬菜等一批千億級、五百億級的優勢特色產業鏈;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達1.65萬億元,躋身全國七強,成為全省3大萬億產業之一;糧食總產連續穩定在600億斤以上,全省優質稻突破4000萬畝,高檔優質稻發展到1230萬畝;全省註冊農機合作社達5334家,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首度邁上50%的台階,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3年實現負增長;全省過100億元農業企業4家、50億元—100億元企業5家、過10億元企業70家,現有國家級龍頭企業47家、省級龍頭企業708家……湖南用不懈的努力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勤勞勇敢的三湘兒女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三個著力」領航湖南高質量發展,在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上書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選自《新湘評論》)

勒痕

  • 辛湘言:「三個著力」開啟新時代湖南發展新征程

  • 建設新湖南要始終堅持「三個著力」

  • 辛湘平:致敬平凡的英雄

  •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