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陳道明又演皇帝了。
在熱播劇《慶餘年》中,陳道明飾演表面溫文爾雅,實際城府深沉的慶帝。
不得不說,戲骨坐鎮,表演就是風景。
網上有人搞了個《慶餘年》互動——提名你最喜歡或最出彩的慶帝的一場戲。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每一場。
陳道明好像輕輕鬆鬆,就演出了慶帝的震懾力。哪怕他只是往那一坐,我們就知道這部劇穩了!
01
「國寶級演員」是大家給陳道明貼上的標籤。
《末代皇帝》《圍城》《我的1919》《康熙王朝》《楚漢傳奇》《歸來》……他演過的好劇不勝枚舉。
而撇開演技,大家通常會用「清高」來評價陳道明。
翻閱新聞資訊,你會發現,陳道明甚至是個直接到有些刻薄的人。
2014年,在電影《歸來》的記者會上,主持人問陳道明,「您和鞏俐老師飆戲,是不是覺得特別過癮?」
陳道明板著臉反問,「什麼是飆戲?飆是指競爭吧?有飆車沒聽過飆戲,是比誰演的好嗎?
我們沒有飆戲,就是合作,你要是問我們合作得默契不默契?我們覺得很默契。」
還有記者追問道,「和鞏俐張藝謀合作感受如何?」
陳道明直接懟回去,「你這麼有文化的人,怎麼會問這麼蠢的問題?」
還有一回,陳道明受邀參加《傳承者》節目。有個木偶劇團演了一出《父與子》的木偶戲,現場幾個人都談起自己和父母,大家都說自己很久沒回家了,說到最後很多人都哭了。
這時,陳道明冷靜地問了句,「你們早幹嘛去了?」
他認為,後悔是最廉價的一件事,與其事後後悔,不如多陪陪父母。
陳道明的「清高」言論,還有很多很多。
談及現在影視劇的炒作風,陳道明毫不避諱,「開拍前不問劇本內容、不要情懷內涵,想方設法找話題、炒緋聞,演員不會演戲沒事兒、劇本再爛無妨,只要有緋聞,肯定有收視,怎麼可能提升文化口味?」
聽到有的明星「借毒減壓」的言論後,陳道明斥責,「誰沒壓力?你有老百姓壓力大嗎?你比老百姓掙得多、社會關注度高,非說有壓力,也是想出名、想風光的壓力。用壓力解釋吸毒,純屬藉口,這就是沒教養的表現!」
對一些博眼球、沒營養的劇,陳道明更是嗤之以鼻。「最近幾年,這些劇能面世,是導演腦子完全進水了。」「那些爛劇故事本身就是假的,演員還在那裝模作樣、聲淚俱下地演!」
陳道明如此「狂妄」地評價,是不懂世故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
陳道明很清楚,如何做能讓聽者舒坦,能讓自己落個世故圓滑的表現,但他不願意也不屑於這麼去做。
他說,「演員平時廢話就挺多的,接受採訪,就不要再說些化妝的話了。」
這麼看來,陳道明真的挺「刻薄」。
但比起對別人的「刻薄」,陳道明其實對自己更「刻薄」。
曾有導演拿著一份糟糕的劇本,高價請陳道明出演。
陳道明看了眼劇本,直接說劇本太差,自己不會演。導演說他太較真,現在大家都這麼拍。
陳道明一聽火了,「人家都不對,所以我們也要不對下去嗎?干一行有一行的規矩,我是不會拍這樣的劇本的!」
對自己有要求,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心存敬畏,這就是陳道明。
正如導演馮小剛所說,「他是一個清高到只肯在戲裡低頭的人。」
02
陳道明曾說過,演員的職業操守應是,認真工作,全心創作。
這說來簡單的八個字,卻伴隨了陳道明38年的演藝生涯。
在出名前,陳道明在天津人藝,跑了七年龍套。
跑了七年龍套都沒有火,很容易讓人產生自我懷疑。陳道明也不例外。
他說,自己是非常一般的一般演員,一般到自己都想改行。
但想歸這麼想,陳道明還是把跑龍套也當成了一種職業。
七年來,這一場演匪兵,下場演偽軍,再下場演特務,最後演八路。哪怕沒有台詞,也認認真真。
陳道明很清楚,這個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主角。不管自己是否出名,演員都只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所在,哪怕是跑龍套,也要做到極致。
在跑龍套時,有場戲陳道明要演一個工人。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陳道明在煉鋼廠,待了足足三個月。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能站在舞台前面說話,這是一個很光榮的存在。」
1978年陳道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84年,因出演電視劇《末代皇帝》中青年溥儀一角而一夜成名。
成名後,陳道明對演員這一職業的敬畏不僅沒少,反而愈發堅持了。
每一個角色,他會花很多時間研究。
確定出演《末代皇帝》後,陳道明花了4年時間鑽研劇本,對著鏡子揣摩角色的心理。
為了演好《圍城》里的方鴻漸,身為天津人的陳道明苦練「上海普通話」。兩個月減重25斤,只為更加貼近知識青年的形象。
為了演好康熙,他翻爛了《清史稿》。
《建國大業》里閻錫山只有一分鐘的鏡頭,他卻為此看完了人物的所有背景。
除了在演戲前仔細刻畫人物心理,陳道明還會把演戲的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
在參演《刺陵》時,陳道明不在乎戲份多少,親自修改了劇本。有傳言說他磨掉了三個編劇,只為自己角色的故事線,看起來更合理。
拍《黑洞》時,陳道明所飾演的聶明宇的口罩和手風琴,都是他親自挑選的。
陳道明甚至要求重新布置聶明宇的辦公室,因為道具組原本的設計太浮華。「按理說(這)跟我表演沒關係,但是不行,它影響了我。」
拍《歸來》時,他不僅改寫完善劇本,還說得張藝謀啞口無言。因為擔心片場的鋼琴太舊,彈不出曲子的效果,他就提前在家彈琴,錄好音後帶來片場。
「我演得不好的電視劇、電影,我永遠不會說是導演不好,也不會說是劇本不好,是我自己無能,你自己沒有演好。」
為了不辜負每個角色,從演38年來,陳道明對自己、甚至對劇組的每個環節,有著超乎尋常的挑剔。
這是他與眾不同之處,也是他成為「國寶級演員」的原因所在。
對職業保持敬畏,在戲裡肯於低頭。
不抱怨、不浮躁地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高級。
03
現在人們談起陳道明,說他「清高」,是「演藝圈的清流」。
但把時間倒回30年前,你會發現,陳道明也曾有過浮躁和輕狂。
那時,他憑藉《圍城》里的方鴻漸一角,成了全國最有名的那一撥演員。
陳道明有些飄了,用他自己的話說,變得自不量力、自以為是,無視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
但恰是拜訪了錢鍾書先生,陳道明才突然意識到,外在的名利是虛幻的。
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陳道明說:「一個電視劇,爛得不能再爛的,也能把一個人捧紅。所以說,當時我得到的名氣,完全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
陳道明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成功帶著某種運氣成分,真正的成功是刻在骨子裡的教養。
唯有內心世界的豐盛,才能造就自己的豐盛。
於是,在演藝生涯和世俗聲名達到頂峰的時候,陳道明「躲」起來了。
他選擇了獨處。
有好幾年時間,陳道明不拍戲,玩命地讀書。
哥哥陳道凱說在天津老家時,「他北京的家中連有線電視都沒裝,書房裡的床堆滿了書,自己就睡在一堆書中。」
此後,獨處成了陳道明應對浮華世界的良方。
他會避免持續演戲而帶來的自我消耗,所以每拍完一部戲,陳道明就會歇上一段時間,自我沉澱。
拍完《英雄》,他歇了一年,馮小剛請他演《夜宴》里的厲帝,他覺得和康熙重複,不肯接,陳凱歌找他演《梅蘭芳》,不接,胡玫的《孔子》,同樣也被拒絕。
他不屑於靠名氣尚在多多撈錢。「賺那麼多錢幹什麼呢?我又不買飛機大炮、航空母艦,人活著是靠內心世界去支撐的,而不是靠窮奢極欲去獲取快樂。」
在不拍戲的日子,把自己的小日子經營得熱氣騰騰,是陳道明十分享受的事兒。
他讀書、寫字、彈琴、畫畫、下棋、打球、寫雜文,為女兒捏麵人、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
他說,「這些或許都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的事兒,遠不如一場飯局來得更有用,但人活著,需要給自己的心靈安一個家,讓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我們為什麼喜歡陳道明?
大概就是因為他的通透。
陳道明熱愛工作,敬畏職業,但更愛生活。
他明白平和自然才是人生的真諦,他習慣並善於獨處。這才使得他和娛樂圈的大環境格格不入。
他很慢,不焦慮,不浮躁,但這恰恰也是當今社會缺少的寶貴品質。
要知道,比物質暴發戶更可怕的,是做一個精神上的暴發戶。
始終混跡在名利場中,我們很容易喪失真我,失去純粹。
唯有獨處,才是救贖。
就像陳道明說過的,「現在的社會競爭性很強,卻忽略了獨處的美德。」
喧囂帶來的無聊感遠遠大於獨處,獨處頂多是孤獨,但是飽滿的。
沒有獨處,我們終將迷失在生活的「菜市場」中。
正如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潘宗光所言,在紅塵中要有獨處的心,在獨處時要有紅塵的懷抱。
獨處,不是讓我們與生活切割開來,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生活。
就像《幾米》里提到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懂得享受獨處的人,上帝賜予了他們一種額外的幸福。
這種額外的幸福,是能和浮華外界從容對抗的能力。
有了這項能力,我們才能自己的快樂自給自足,並不為世間的誘惑和毀譽而動搖。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這才是人生大智慧。
—END—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出版了《行動力》《每天多出一小時》。公眾號:林小白向上管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oz2BG8BMH2_cNUgDh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