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小區碰見朋友讀四年級的女兒圓圓,因最近很久沒看見她媽媽了,就順便問問她,她說:「媽媽最近工作特別忙,早出晚歸的。」
我問:「你爸爸在外地工作,誰照顧你們姐弟倆(弟弟一年級)?」
圓圓說:「還有我啊,早上媽媽如果早走,就會留下零錢在桌子上,我叫弟弟起床,然後拿著錢帶他去外面吃早餐,再一起去學校,下午放學後,我帶著弟弟一起回家,先做好作業,然後準備晚飯,等媽媽回來吃了後,我再順便把碗筷洗了。」
我驚訝地說:「你會做飯?」
圓圓說:「從小我就學著做家務,三年級就學會做飯了。」
我不可思議的說:「那你真是好孩子,這麼小就幫你媽媽分擔這麼多家務了。」
圓圓抬頭望著我說:
「阿姨,你錯啦,我從不幫媽媽做家務,我是在給自己勞動,因為我也是這個家的人,我也要吃飯,也用了碗筷,也住在這個房子裡,自然也要收拾和拖地,媽媽忙的時候,我就多做了一點,我考試忙著複習的時候,就少做一點,弟弟也在學著做,爸爸回來了,他也一樣要做家務。」
聽到這個孩子簡單的話語,我汗顏了,這麼簡單純樸的道理,多少大男人都不懂,都是一回家就「葛優躺」,把家務事都推給老婆,偶爾做了一點點,還要居功半天。
而這麼一個小小的女孩,卻明白家是所有家人共同的港灣,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它的日常,而不是幫媽媽一個人做家務。
孩子做家務的好處
前幾天我看到一份各國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表,被扎心了。美國有1.2小時,韓國有0.7小時,英法日也有0.4到0.6小時,就偏偏我們國家的孩子最「尊貴」,竟然每天還不到0.2小時,尤其在城市裡,更是有很多孩子表示從沒幫媽媽干過,或者只是偶爾幫媽媽干過。
是的,孩子不僅乾的少,而且潛意識還是「幫媽媽」干。
究其原因,讓孩子形成這種觀念也不能全怪孩子,很多就是家長自己覺得現在的孩子要上學,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培訓班,時間已經很緊迫,不忍心再在做家務這個事上為難孩子。
而且孩子笨手笨腳,與其耐心地去教他,占用兩個人的時間,還不如自己利索搞定更輕鬆。
但其實讓孩子做家務有很多好處,我們做家長的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短淺的眼光,耽誤了孩子一生的教育。
1、增長孩子的生活知識,鍛鍊動作技能。
孩子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會直接接觸到各種生活物品,了解到很多生活常識,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但是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學會這些生活知識,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孩子在動手做家務的過程中,不僅手腳會得到很好的鍛鍊,同時還會刺激大腦中樞神經的發展,讓孩子更聰明,動作技能也更嫻熟,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心靈手巧」。
2、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和勤勞的美德
孩子的責任心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做家長的去積極培養,做家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機會。因為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雖然年紀小,但是同樣也可以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父母分擔家務。久而久之,孩子不僅養成了勤勞的美德,還會培養出強烈的責任心。
責任心和勤勞的美德對孩子的人生非常重要,不管對孩子成年後的事業,還是婚姻、育兒都有很大的幫助。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就說: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3、提高自信心,創造美好的生活
讓孩子通過自己的雙手,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讓家人更舒服,這會帶給孩子莫大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自己雖然年紀小,但是同樣也可以為自己的家人做出貢獻,自信心就會油然而生。
4、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
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就是因為父母從小沒有讓他做家務,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造成遠離父母后,生活一團糟,從而影響學習和工作。而從小讓孩子做家務,可以早早的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僅從小就能照顧自己,成年後還能照顧自己的家人。
把生活處理的井井有條的人,也會更熱愛生活,並且會把這種井井有條的作風帶到學習中、工作上,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哈佛大學的教育研究就發現:愛幹家務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是1:10,而且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所以幹家務已經不僅只關係到一個家庭和孩子本身,還上升到了社會層面,如果從小都是些愛幹家務的好孩子,社會整體的就業率將大大提高,而不利穩定的犯罪率和離婚率則大大降低。
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
1、父母和孩子一起
父母和孩子一起勞動,就猶如參加了一場有趣的親子活動,不僅會增加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做家務。
我小時生在農村,每天要幫父母干大量家務活甚至農活,但是我卻從沒有感到累或者不滿,相反還覺得很愉快,因為平時忙碌的父母難得陪我們,一起幹活時,還會對我又更多的關注,我們之間也有更多的交流。
2、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為了培養孩子的主人翁精神,我們可以開個全家會議,讓孩子參與討論決定,把家務劃分成不同版塊,再讓孩子自由挑選其中兩項。這樣孩子就不會有被逼迫的感覺,更容易心甘情願的去做。
3、把家務細緻化,具體化
孩子因為年紀不大,他們更容易接受細緻化,具體化的指令,所以我提出讓孩子幹家務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籠統的說:「請把房間收拾一下」,我們應該說:「請先把所有的玩具收到玩具箱了,再把所有的書歸到書架上,然後請把地面清掃乾淨。」
孩子如果不會操作,我們一定要耐心的教他,並且做示範,直到孩子學會了第一步,再教下一步,可以先從簡單的學起,再慢慢加多項目。
4、一定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孩子完成了一件家務,就算他做的不那麼如意,我們也一定不會表現出不滿的情緒,相反我們還要表揚肯定他,但是不能簡單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我們的表揚一定要具體化,比如,「你把不同高度的書收在不同的書架上,這樣看起來既美觀又整齊,做的真好。」
5、適當的獎勵
很多歐美國家都提倡給孩子獎勵零花錢來調動他們做家務的積極性,但我們不建議大家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後果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唯利是圖」的性格,而且一旦金錢獎勵的機制一斷,孩子可能會牴觸做家務,這樣做得不償失。
但是我們也可以像幼兒園一樣,設立小紅花或者小星星的獎勵辦法,規定每做一次家務,就獎勵一顆,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可以帶孩子去遊樂場,也可以全家一起去露營等。
6、做個「懶惰」的父母
我對有一句話深感贊同:「天下沒有懶孩子,只有太勤快的父母」。很多懶孩子,其實真的是父母寵出來的,事事都為孩子做好,想好,就算再勤快的孩子,也會被父母寵懶。
所以我們可以找些合適的時機,向孩子示示弱,請求孩子幫忙,孩子會覺得平時都是大人幫小孩,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幫到爸爸媽媽,一般都會很樂意去做。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關注@育兒有故事,每天將為您分享更多實用有效的育兒經驗、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