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發火孩子越對著干,做好這5步,比你發火1000遍更管用

2019-12-28     育兒有故事

一直以為只要做了媽媽,就自會泛濫出無窮的母愛,能忍著害羞喂奶,能無怨無悔的照顧孩子,也能面不改色的去給寶寶收拾屎尿。現在當我做了多年媽媽後才發現,這些生活上的事其實都不算事,雖然有點累,但還能應付。但在有一點上,我想我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也相信許多媽媽和我一樣。那就是不管我在生活上照顧孩子照顧得多好,在心理上,我還是會忍不住和孩子發火。

比如昨天下午,期末考試在即,可兩姐妹一放學回家,就一直玩的很嗨。兩個人在假裝使用魔法打架,上躥下跳的,聲音特別大。孩子的爸爸正在書房工作,異常的吵鬧根本讓他無法安心,他警告了好幾次都無效。

我在廚房準備晚餐,也和她們說了好幾次,趕快安靜下來,去看會書,馬上要考試了。可是她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不管我們提的要求。等我做完飯出去時,看到她們把客廳搞得一團糟。我再也忍不住的爆發了,對著她們吼叫了一遍。

那時的我感覺自己站在正義的頂端,而她們在我眼裡簡直成了邪惡的精靈。晚飯後,我看書,她們倆寫作業,但明顯她們都帶著一肚子怨氣,根本沒法靜下來心來認真對待作業,然後最簡單的題也做錯了。我更生氣了,又老帳舊帳和她們狠狠的算了一遍。

可等我完全冷靜下來後,我才發現有時我們朝孩子發火,並不是他們做錯什麼,而是我真的心太累,懶得動腦去想辦法讓她們心悅誠服,於是簡單、粗暴的吼叫。

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做作業拖沓、做錯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心情好的時候,也非常溫柔地和她們心平氣和地說,或者直接忽略掉,讓她們作妖做個夠。

但當我心累的時候,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只想簡單粗暴地制止她們,讓我得到片刻的安寧。

對孩子來說,這種體驗就不太好了,造成的影響也很壞。不僅容易讓孩子變成極端性格,比如超級暴力,或超級懦弱,也會損害孩子的智力,或者激起他的叛逆心。

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就曾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證實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影響智力發育

所以,我覺得還是得改變自己,克制自己。我又拿起《非暴力溝通》開始讀,育兒和溝通方面的書籍就是我的良藥,每次彷徨的時候,我就去書里尋找力量和辦法。

這次,我讀到了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教我們如何正確的對待憤怒並在雙方都舒服的情況下輕鬆化解,我想每個父母都需要這種方法去化解親子之間的矛盾,所以我把這個篇章反覆讀了幾遍,然後加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

第一步:當我們憤怒時,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不要做。

父母每天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總有一個時刻,會為了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憤怒、抓狂。恨不得狠狠打罵一頓而後快。這樣做的結果有兩種,第一種,孩子出於害怕或慚愧,改正了自己的行為。然而以這種方式獲得的勝利,只是解決了目前的困境,於長期而言,我們給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煩。比如親子關係的惡化,比如孩子日後遇事也喜歡用這種暴力手段來解決。

第二種更糟糕,就是孩子不但沒有出於害怕或慚愧改正自己的行為,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心,變得變本加厲。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不良後果的發生,當我們憤怒時,我們最好什麼都別做,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第二步:想一想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生氣了?

通過第一步的冷靜後,我們可以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這麼生氣?例如,上文中,我兩個女兒為什麼惹我生氣了?

因為她們不顧爸爸需要安靜的工作環境,也不顧自己馬上就要期末考試的緊迫,甚至不顧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而一直大聲地吵鬧,並且把客廳搞得一團糟。

可是,很明顯,我們倆對她們倆有些威脅性質的警告並沒有任何作用。因為,這幾乎是所有人類的共性,當自己受到指責時,他們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求上。所以,她們依舊我行我素。

第三步:體會自己的需求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告訴我們想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憤怒,並不是去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是應該先體會自己的需求,然後把這種需求告訴對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我經過第一步和第二步後,開始進入第三步,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希望兩個女兒能安靜點,不要吵到工作的爸爸,還有期末考試馬上就要來臨,希望她們能更重視點,最好也別總是把客廳搞得亂糟糟的,我收拾起來也並不容易。

第四步:傾聽他人

明白了自己的需求,下一步其實是應該用平和的語言和對方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求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支持。但很多時候,在表達自己之前,我們還需要多加一步:傾聽他人。因為只有我們用心地傾聽了他人,並理解了他的感受後,他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我們的需求和感受。

於是我走到兩個女兒面前,友好地問她們:「為什麼那會,我和爸爸都叫你們安靜的時候,你們卻做不到呢?你們有什麼想法,可以告訴我嗎?」

因為平時我們保持良好溝通的時刻比較多,所以兩女兒還是比較配合我的交流。她們回答我說:「因為我們都希望對方先停止施展魔法,我不想受到魔法傷害。」原來兩個小傢伙那會正沉浸在假裝的魔法世界,兩個人都希望對方能先停止魔法,以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那我又問:「為什麼要期末考試了,你們一點都不重視呢?」「媽媽,最近為了期末考試,我們不是在看複習資料,就是在刷題,已經很累了,所以只想輕鬆的玩鬧一下而已嘛!」

聽到她們這樣說,其實我也開始理解兩個小傢伙了。雖然是假裝的魔法世界,但在小朋友的世界裡,那種感覺也等同於大人的工作一樣重要,也不希望自己成了失敗的一方。最近期末考試,確實複習資料很多,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很多,她們的確需要適當的放鬆一下。

我通過傾聽,了解了她們的想法和感受,並對此表示認同。

第五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和感受後,我開始和她們表達我的感受和需求。我和她們說:「其實我也希望你們得到放鬆,也尊重你們的遊戲,但爸爸最近工作繁忙,我們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也希望你們期末考試取得一個不算太壞的成績,雖然作為一個小學生,現在的成績並不能代表什麼,但是它能給你信心,給你自己能考好的信心。」


兩個孩子認真地傾聽了我的話語後,她們真誠地和我道歉。我知道經過這樣的溝通後,可能日後她們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不斷犯錯,不斷成長的過程。但沒關係,這種「非暴力溝通」至少能促進了我們良好的溝通,保持我們愉快的親子關係。而且我也相信,只要我長久的堅持,她們犯錯的機率也會越來越少。

養育孩子,對於有心的父母來說,其實是個彼此成全的過程。你為我遮風擋雨,引導我一路向前,我也為你變得更坦誠睿智,更溫柔堅強。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關注@育兒有故事,每天將為您分享更多實用有效的育兒經驗、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xkIT28BMH2_cNUg-D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