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安徽和縣是南京的門戶?

2020-03-05     獨行客地圖帝

最近,「江蘇省合肥市」上了熱搜,有人調侃說合肥成了江蘇的了,江蘇省省會南京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徽京」了。南京被戲稱為徽京,是因為南京安徽省馬鞍山市幾乎「融為一體」了。橫跨長江兩側的馬鞍山市其實並不大,轄3個區3縣,長江東岸的是當塗縣,長江西岸的是含山與和縣。

和縣和馬鞍山市主城區隔江相望,看上去名氣不是很大。沒關係,咱們先來讀一篇你絕對知道的文章,這就是中唐詩豪劉禹錫那篇流傳千古的《陋室銘》。很多人對《陋室銘》原文張口就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篇文章在哪寫的呢?就在和縣。

唐朝時和縣稱為和州,關於劉禹錫在和州寫《陋室銘》,有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劉禹錫因為參加了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仕途不得意,曾出任和州通判這樣的小官。到了和州之後,刺史知道劉禹錫是個刺頭,就想給劉禹錫來點下馬威。

剛到和州,刺史就讓劉禹錫住到了城南一處小房子。按規定,通判是可以住三間大房的,但刺史就是故意為難劉禹錫。劉禹錫不和這樣的人計較針頭線腦,安樂處之。只不過劉禹錫寫副對聯諷刺刺史,刺史被打了臉,惱羞成怒地把劉禹錫給趕到更小的房子裡居住。三次遷居,劉禹錫最後只能住在一間僅容一張床的破房子裡。劉禹錫非常鄙薄刺史的小人之行,你小子不是故意為難我嗎?我偏不上你的當。在這間小破屋裡,劉禹錫寫下了這篇感動了無數人的《陋室銘》。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陋室銘》的作者不是劉禹錫,而是唐玄宗時的太子賓客崔沔(劉禹錫也當過太子賓客)。

其實拋開《陋室銘》是在和縣寫的之外,歷史上的和縣本就是座著名的軍事重鎮,這與和縣的地理位置有關。長江進入安徽後,明顯呈由南至北走向,古代的江東就是指長江以東的蘇南等地區,江西則指長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區,並不是指現在的江西省。如果坐船從和縣順江而下,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我國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定都於南京,與北朝相抗衡。在大多數時間裡, 南朝都是以淮河為防線的,但為了保衛南京,歷代南方王朝都把和縣當成南京的門戶之一。

南京在東吳定都之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大家都知道兩漢時的揚州地廣人稀,轄區包括現在的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蘇省長江以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揚州的治所不在南京,也不在大郡吳郡(江蘇蘇州)和會稽(浙江紹興),而在和縣,當時稱為歷陽。

揚州地盤實在太大,而且大部分地區都在長江以南,這在古代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管理起來不是很方便。西漢初年爆發了以吳國為首的七國之亂,吳國的地盤就在長江以(東)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把揚州治所在長江以(西)北是比較合適的,和縣與江南只有一江之隔,與中原聯繫也方便。即使揚州治所後來遷到了壽春(今屬安徽省淮南市),和縣依然是中原與江南地區聯繫的江防要塞。東漢末年,小霸王孫策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其實就是從和縣走出第一步的。古人評論孫策曰:「策取歷陽,方可次第取江南,傳至孫(權)以建吳。」

六朝開始後,和縣成了國都南京極為重要的戰略前哨,號稱失歷陽則失建康(南京古稱)。東晉前期,著名反臣蘇峻作亂,出兵殺進南京,差點毀掉了東晉王朝。蘇峻時任歷陽內史(太守),他從歷陽出兵攻南京再方便不過。古人對此看得非常明白,說和縣是淮南之咽喉,江東之門戶,一旦丟掉,以南京為防守最高目標的整條長江防線都要癱瘓。北朝要取南京,最方便的進軍路線就是在突破淮河防線後,從歷陽順江東下,南京幾乎沒有守的價值了。

把國都放在南京的王朝,包括明朝初年,無不重視對和縣的防禦,也包括國都放在杭州的南宋。他們都知道一點:守住和縣就是守住南京,否則就該考慮去哪討飯了。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MvJsXABjYh_GJGVtk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