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好久沒見面的閨蜜聊天,說起她家孩子月月,現在兩歲零3個月了,她特別喜歡扔東西,只要是拿在手裡的東西,無緣無故地就會扔在地上。
有次月月渴了,閨蜜就給她倒了一杯水。喝完之後,月月隨手就把杯子扔到地上。閨蜜看到了,生氣地對她說:「寶貝,你又亂扔東西了,那可是你自己喝水用的杯子,怎麼能把它扔在地上呢?」
然後,讓月月去把杯子撿起來,並讓她保證下次不再亂扔了。儘管月月做出了保證,可下次她還是照扔不誤。家裡的玻璃杯子被她摔了好幾個,沒辦法,只好把杯子換成摔不壞的、以不鏽鋼為主材料的。
月月的玩具是她扔得最多的了,一個玩具玩了沒一會兒,就會被她扔來扔去。地板上、沙發上、桌子上、床上,到處都是她的玩具。
閨蜜很是苦惱,不明白怎麼孩子就是喜歡扔東西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大概在1周歲左右時,他會突然對扔東西有極其濃厚的興趣。孩子把一件東西扔掉,大人撿起來交給他,他會再次扔掉……反覆如此,弄得大人不勝其煩。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過於苦惱,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扔來扔去的動作既是孩子一項好玩的遊戲,也是探索世界的開始。
在這種父母認為既無聊又無趣的活動中,孩子卻樂此不疲,正是這種反覆的、重複的動作,促進了孩子發展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開端。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呢?
有人說:「手的動作代表著孩子的智慧。」
的確是這樣,因為大腦中有很多專門處理手指、手背、手心、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的細胞,大腦中用來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的動作的細胞占的比例最大。
手的動作越精巧、越複雜,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精神聯繫,從而使大腦變得更靈活、更聰明。
可以說,靈巧的雙手能夠刺激大腦的進一步發育,而大腦的發育也可以使手的動作得到進一步發展。
據研究發現
6~8個月,孩子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
10個月,凡是能夠抓到的東西,都會被寶寶有意識地扔出去;
2~3歲,對寶寶來說,扔東西又變成了一種充滿樂趣的遊戲。
由此可見,孩子愛扔東西是一種成長的表現,說明孩子正在慢慢長大。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在無意中將手中的東西扔出去的時候,他會異常地興奮,認為自己又增長了一項本領,所以他會非常高興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扔,同時他也希望能夠因此引起大人的關注,並且給予他讚揚。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正常表現,我們只要明白背後的原因就會釋然了:
1、孩子在不斷探索
在學會扔東西之前,孩子的手部動作還不是太靈活。當他可以把東西扔出去之後,他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女兒在一歲8個月左右時,有一次拿一個小球,在她扔出去的時候發現小球會滾來滾去,有時候會滾得很遠,碰到障礙物還會停下來。
後來她就開始扔積木,當積木被扔出去的時候會發出「砰砰」的聲響。而後來有一次她自己抽了一張紙巾,掉到地上以後則沒有一點聲響,也不會滾動。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通過「扔」這一動作來探索這個讓他們充滿驚喜和意外世界的。
2、自我意識的覺醒
當孩子一不小心將手裡的東西扔到地上時,我們會立刻將其撿起來。這時,孩子就會有意地反覆這樣做,通過這些動作,孩子逐漸區分出自己的動作與動作對象之間的微妙關係。這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初步覺醒。
3、發泄情緒並出現攻擊行為
在2歲左右時,孩子開始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孩子想要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但是因為還不能用語言準確表達,所以可能會用扔東西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以達到尋求父母關注的目的。
有時甚至會出現攻擊性的扔東西行為,比如孩子憤怒時,把玩具扔在父母或者別的小朋友身上。
這個時候就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了,父母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避免在孩子以後發脾氣時都採取同樣的發泄方式。
所以扔東西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階段,對身體、智力發育、心理成長都有著很大的好處。
孩子扔東西會帶來哪些好處呢?
孩子在扔的過程中,可以讓有目的的動作得以發展,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讓自己的動作越來越精緻化。慢慢的孩子會學習有控制的拿取、放下物品,甚至用小手抓取黃豆粒大小的小物品。
蒙特梭利說過:
經過不斷改善自己的動作,幼兒會從獨立活動中獲得喜悅。
孩子扔東西,剛開始是在學習和探索呢,所以反覆扔東西對於孩子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的好處:
1、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扔東西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卻是身體多個器官和組織包括腦部、肌肉、骨骼,以及手、眼相互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反覆扔東西,可以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2、體驗消失與存在
在不斷把東西扔出去、撿回來的過程中,孩子知道將東西丟出去還能再撿回來,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及應對以後的分離焦慮。
3、感受因果關係
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看到其導致的結果。比如,孩子會觀察不同物體墜落的軌跡,聽它們落地的聲音,並觀察自己的動作所引發的父母的表情。
4、學會心理期待
從扔出東西到看見其落地,再到聽到落地的聲音,這一過程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心理期待,這其實是延遲滿足的早期萌芽。
孩子扔東西帶來的好處多多,但是我們就完全允許孩子隨便扔東西嗎?不給任何的限制嗎?
我們除了要給孩子提供有益的發展生活環境和活動,同時還要給予孩子平衡規則與約束。
父母如何來引導孩子扔東西的行為呢?
在《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這樣說:
6個月時,孩子以單調的方式向下扔東西。
18個月時,「扔」的圖示已經變得更精細而具有創造性。他會把各種東西從台階上向下滾,把一些東西拋向空中,把另外一些東西拋向牆壁讓他彈回來。
輕輕放一些東西,重重放另一些東西。很快他不在用物體操作,而是在行動之前表現出思維的痕跡。
當孩子在不斷練習「扔」的過程當中,他們會明白扔什麼會導致什麼後果,我接下來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他們會開始發展邏輯思維、創造性的動作以及運動計劃。
因此,當孩子不斷地扔東西的時候,我們在對待這件事情上的不同態度會導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在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我們要給予積極的支持,讓孩子開心愉快地玩,輕鬆地感悟、接受知識。
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敞的環境,讓孩子扔個夠。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慢慢長大後,要逐漸淡化他亂扔東西的行為,以免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對於孩子扔東西的行為,我們要以正確的方式引導:
1、給孩子創造一個扔東西的環境
我們應該為孩子打造一個適於扔東西的環境,把易碎、易摔壞的東西放到孩子拿不著、夠不到的地方,給他提供一些能發聲又不容易被摔壞的東西,如皮球、沙包、鈴鐺等,讓他扔個夠。
2、做些有意義的扔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襪子扔到洗衣筐里,把用過的紙巾扔進垃圾桶里,把玩具扔進玩具箱裡等等。既玩了扔的遊戲,又把家裡收拾乾淨了。
3、把扔東西變為遊戲,充滿樂趣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變為扔東西的遊戲,讓孩子在扔東西的過程中充滿樂趣。
我在女兒喜歡扔東西的那個階段,會製作一個小紙箱,讓她把東西扔進紙箱裡,沒有扔進去的,再讓她自己撿起來重新扔,直到扔進箱子裡為止。這種遊戲不僅能滿足孩子「扔」的需求,還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我還會選擇在周末帶女兒去海邊扔小石子的方式,我們一起找各種各樣的小石頭、鵝卵石,一起比賽看誰扔的遠,比誰扔的水花大,帶她一起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
4、制止孩子攻擊性的扔東西行為
當孩子通過扔東西來發泄情緒,並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我們應該及時制止。
記得帶女兒在公園玩時,有位小男孩想跟女兒一起玩,但是女兒去跟另一個小女孩玩了,結果這個小男孩朝女兒身上開始扔玩具,我看到男孩的媽媽立即制止並且態度明確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對,小朋友會很疼,你也不想疼對吧?所以不能朝別人扔玩具。」
同時看到這位媽媽共情了孩子的情緒: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因為你想跟這個小女孩一起玩是吧,我們去跟小朋友說說你的想法,問問她能不能讓你也加入呢,你們可以一起玩。」
所以我們應該像這位媽媽一樣,在指出孩子錯誤的同時,也應該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像上面小男孩的事例,如果是另一種情況,小男孩非常憤怒,堅持有攻擊性行為的話,我們應該暫時把孩子帶走,讓他脫離當時的情境,同時讓孩子承受扔玩具的自然後果:
「你剛剛把玩具扔在小朋友身上,你今天接下來都不能再玩玩具了。」
涵妮媽媽寄語:
當孩子出現扔東西的現象時,我們要耐心地陪孩子玩,讓他在玩樂中開心地成長,這樣做會增加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我們不要抱怨孩子淘氣,也不要強硬阻止,而應該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是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最有利的。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