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獨立性差、太過依賴?做好5點父母越早放手,孩子才會更優秀

2020-04-12     涵妮媽媽育兒經

有位媽媽留言說:

自己家孩子朵朵4歲了總是離不開我。

在我工作時,會纏著我陪她一起看動畫片,在做飯時,朵朵就像小尾巴一樣揪著我的衣角跟在身後。甚至連我上廁所,她也要跟著。

只要我在,她就恨不得24小時纏著。如果我離開一會兒,她就會又哭又鬧。

這位媽媽非常的不解:為什麼孩子這麼依賴自己呢?

網上流行一種說法,」現代的孩子是溫室里的花朵。」在現在的生活環境中,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疼愛著,成長的環境太過於安逸。

我們幫孩子安排了他的大部分生活,包括每天穿什麼衣服、玩什麼玩具、看什麼動畫片、報什麼興趣班等。

孩子處在無微不至的呵護之下,就會養成依賴的習慣。

那麼針對孩子的依賴行為,我們如何去幫孩子改正呢?

圖片源於網絡

正確認識孩子的依賴心理

「媽媽,幫我收拾一下書包。」

「媽媽,寧寧又拿我橡皮了,我該怎麼辦?」

「媽媽,這道題我不會做,你幫我寫吧。」

……

現在如果你感受到了孩子過分的依賴,是否還會不斷地替他完成他本該自己做的事情?

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賴,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惑和煩惱,而這離不開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推動。

嬰兒時期,孩子的各種能力相當脆弱,對父母產生依賴情有可原,但孩子逐漸成長,甚至到了完全照顧自己時,為什麼還是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呢?

1-3歲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自主的探索環境以及嘗試新的事物

他們會開始嘗試著自己吃飯。然而,我們為了節省時間,或者怕孩子把飯菜撒得到處都是,會直接喂孩子,這一做法確實會省了不少事,但是卻造成了孩子依賴行為的根源

孩子在嘗試新事物初期,如果遭到我們一再的干涉,他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最後只能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而這意味著孩子們掌握新技能的時間會被人為的推遲。這對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自然是相當不利的。

4-6歲

在這個時期,我們家庭教育的方式,會對孩子將繼續依賴父母,還是培養獨立性格,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如果我們對孩子想要探索的新事物給予支持,孩子的責任感就會得到發展。

因此,要扭轉孩子的依賴心理,就要著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圖片源於網絡

過度依賴會讓孩子產生「戀母情結」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出現「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指兒童在某一時期,過多地依賴母親的一種行為表現。

通常來講,孩子過度依賴媽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孩子過度溺愛和保護

4歲之前是孩子依賴心理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媽媽對孩子過分溺愛和保護,孩子就會對媽媽產生一種依賴心理。

孩子過於戀母往往是由媽媽的「感情獨占心理」造成的,這種心理的直觀表現是,孩子越依賴媽媽,媽媽越高興。這種心理人為地延長了孩子的嬰兒期,使孩子產生過度戀母行為。

媽媽的這種非正常心理會直接影響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2、過度撫觸

嬰幼兒時期,媽媽對孩子的撫觸是一種對其身心發展有利的良性刺激。

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撫觸依然如之前一樣,就會干擾孩子的心理發育,使他們在長大後依然渴望與媽媽的身體接觸,比如擁抱、親吻等,從而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戀母心理。

3、缺乏安全感

孩子有著強烈的戀母心理,與其內心缺乏安全感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媽媽不告而別或孩子長時間被迫和陌生人待在一起,孩子與媽媽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感就會被破壞,從而出現孩子整天跟在媽媽身後的情況。

如果孩子整天只圍著媽媽轉,生活圈子過於狹窄,孩子的心智和社交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長大後不能適應社會。

那麼,對過度戀母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呢?

引導孩子走向獨立父母需要這樣做

在觀看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中,有一個情節,孫紅雷飾演的黃成棟陪著兒子去安德魯大學面試。面試前一晚黃成棟設置好了手機鬧鈴,但是他不知道國外手機充電跟國內不一樣,他手機並沒有充上電。

於是,第二天一早,被太陽喚醒的黃成棟驚慌失措地發現,已經十點了。他們緊趕慢趕,又遇到堵車和各種意外狀況的出現,最終錯過了安德魯大學的面試。

兒子黃小棟在這件事情發生後,一直埋怨爸爸沒有設置鬧鈴,埋怨爸爸為什麼手機不充好電。在黃成棟想其他辦法補救時,黃小棟卻歇斯底里地沖爸爸吼叫:「我只想上安德魯大學,這裡有我喜歡的籃球隊!」
在這裡我們注意到其實黃小棟也有手機,他的手機是有電的,為什麼他自己的考試,自己不想著提前設置好鬧鈴呢?

孩子什麼都事事依賴父母,出現了不好的情況就把責任都推給父母,這也是我們作為父母在育兒路上常常遇到的困境。

所以不管現在孩子多小,他們終將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

過度的依賴容易導致孩子失去自我,因此,正確地引導孩子走向獨立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1、合理分配相處的時間

為了減少孩子對媽媽的依賴,可適當縮減兩個人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其他家庭成員接觸。

我們可以每天拿出一部分時間讓爸爸來陪伴孩子,也可以交給其他家庭成員陪伴,讓孩子逐漸適應與媽媽以外的人員接觸。

2、慢慢帶孩子接觸其他人或陌生環境,但要循序漸進

我們可以邀請孩子認識的,但不是經常見面的親戚朋友到家裡作客,因為在自己家裡,又有父母在身旁,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比較不會緊張。

然後,再慢慢帶孩子出門去親戚朋友家作客,最後再到陌生人較多的公共場合。

圖片源於網絡

3、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獨立意識從小就應該培養,比如在孩子1歲左右吃飯的時候,就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剛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吃的全身和滿地都是食物,但是我們不要去干預,大約半個月左右,這種情況就會好轉,至於孩子是用勺子還是筷子或者是手,我們都不用干預,只需要在旁邊鼓勵

我女兒現在6歲,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刷牙、洗臉,找到去幼兒園要穿的衣服自己換上,睡覺前自己刷牙、洗臉、洗屁股、洗腳,換好睡衣褲。

吃飯也是做到餐桌上吃完飯才下地,已經能夠很好的照顧好自己。我們在給她買衣服和玩具,都會尊重她的意見。

在日常時候中,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只要不是涉及原則性問題或者違法事情,作為父母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孩子明白,勇敢去前進,你身後永遠都有愛你的父母支持你,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對父母依賴。

圖片源於網絡

4、媽媽主動去犯錯

孩子喜歡纏著媽媽,一方面是因為媽媽「要什麼給什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媽媽總能夠「十全十美」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因此,媽媽不妨故意去犯一些低級錯誤,動搖孩子對媽媽的依賴心理。

我有時跟女兒一起收拾玩具的時候,故意會把她的一個玩具落下,讓她有機會去糾正我的錯誤,同時也讓她意識到其實這些事情她自己會做得更好。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類似的小技巧讓孩子增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5、給孩子獨立玩耍的空間

媽媽可以給孩子劃分出一個適合自己玩耍的空間,並時不時地關注孩子的活動,讓孩子知道媽媽就在附近,必要時可以和孩子說幾句話,比如提醒孩子不要把玩具放在嘴裡、注意安全等。

這樣做既增加了孩子的安全感,也能減輕孩子對媽媽的依賴心理。

同時,媽媽不要再像以往那樣經常對孩子做一些親昵動作,比如過多地擁抱、親吻等,而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大孩子了,不需要再像嬰兒那樣需要媽媽全方位的呵護。這樣做也能很好地淡化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圖片源於網絡

涵妮媽媽寄語:

孩子依賴的習慣是經過較長時期才形成的。同樣 ,想要糾正這一行為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辦到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耐心尤為重要。過於倉促或激烈的矯正措施,都有可能使孩子誤認為他是個不受喜愛的人,從而對他的心理造成傷害。所以父母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向獨立。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66RfHEBrZ4kL1ViHD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