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媽媽你看,我做了一個修車廠。
哇,這麼厲害。
媽媽我給你講這個故事吧!
哦,好吧。
媽媽們必須承認自己不是每次如此回應時都滿懷真心。
媽媽,你不要說『哦』;
你不要說『好』;
你不要說『厲害』;
你不要說『真好』。
嗯。
媽媽,你不要『嗯』。
那我應該說什麼?
你閉嘴。
……(媽媽點頭)
媽媽,你不要點頭!
……
每個媽媽都經過這樣的時刻,感到自己像被點了穴一樣,內心奔潰,不知道如何回應孩子:本來「好心」共情式的回應,但從效果看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受:有時候無論怎麼說、怎麼做,孩子都表現出抗拒。到底怎麼做才能和孩子好好交流呢?
孩子有情緒了,父母要「做什麼」?
武俠小說里有外功、內功之說。我們知道,外功是一些秘籍口訣、招式招數,比如「降龍十八掌」;內功指武學修為、心法氣功,比如「打通任督二脈」。外功比內功更易入門,但要想強大,還需苦練內功。同樣的招數,有人使得平淡無奇,有人使得驚天動地,這背後正是內功深淺的區別所在。
比昂說,「要想了解零,先要成為零」,正是共情的境界。經常聽到「共情孩子」的一些金句名言,我們也努力地實踐,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
很多時候我們對共情的理解是必須做點什麼,就像平時工作學習必須做出成績一樣,要看得見、摸得著。但和孩子相處,「技巧」和「做法」都屬於外功的熱情流露,而真正的共情,是內功的細水長流。
育兒這門課,很考驗父母的共情功底(內功),共情做紮實了,父母的各種反應(外功)散發的味道就會恰如其分,即便是「不做什麼」,也足以「所向披靡」。
因此,養育中對孩子的共情,有時真的不需要做太多,節制自己的反應、反觀自己的內心更重要。
上述例子,孩子要媽媽閉嘴,表露出對媽媽的反應的不滿。因為媽媽的各種話頭上的回應,在他看來都是敷衍:媽媽還在我外面,無法進入我的內心真正理解我。而當媽媽閉嘴時,注意力反而從彌散變為集中,能量聚集到孩子的動作、神態、語氣上,更能真切地去體會孩子內心的那份新奇和喜悅。孩子從開場到要媽媽閉嘴的過程,表達了他希望媽媽理解他的願望。
再舉個例子。當孩子因失去某樣東西而傷心欲絕的時候,誤解共情的父母會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好了好了,不哭了,哭也沒有用,我再給你買一個。」然後想方設法拿其他事情去引開孩子的注意力,試圖把孩子從傷痛中拉出來。但這種做法往往收效甚微,還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反感情緒。
這表面上是共情,但實質是沒有經過心域運作而直接彈出去的焦慮。真正的共情是,我首先用我的心,而不是用我的語言和行動,去體會你的情緒。這種「體會」並非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去展現,而是停留在空氣中的彼此深度連結。對於被共情者來說,相當於即便你不做什麼,我也知道你懂我。
所以,共情這門內功心法,如果修煉到位,不需積極地去做什麼,有時甚至只需無聲的陪伴,就足夠了。
你的「做什麼」,只是在抵禦焦慮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與人交往中不自覺地做出一些動作反應,比如搔搔腦袋,撥撥頭髮,抬抬眼鏡,清清嗓子等等。這些小動作,許多時候是在隔離關係帶給我們的焦慮,或者說是在切斷、推開焦慮,又或者說是給焦慮一個打擾,讓焦慮不要那麼囂張地吞噬我們。
打比方,在動力團體小組裡,有成員訴苦落淚,該成員的情緒、感受必定會散落到其他成員身上,從而誘使其他成員紛紛為其遞紙巾擦眼淚。客觀分析遞紙巾這個舉動,是在傳遞一個信息:你的難過蔓延到我這邊來了,導致我很焦慮,所以你趕緊擦掉你的難過,好讓我的焦慮消失。當然從社交禮儀角度看,遞紙巾這個動作符合現實需要,只是遞紙巾的人倘若能看到自己遞出去的除了紙巾還有什麼,就更好了。
同樣地,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言行,也是在抵禦自身的焦慮。
舉個例子,一名小學生在學校被一位正在怒罵全班的老師不小心弄傷了臉,回家告訴媽媽,媽媽無意識地說了一句:「老師不是故意的,原諒老師吧」。翻譯一下媽媽的話,就是「這個事情讓我很焦慮,只要你原諒老師了,這個事情就完了,趕緊讓這個事情結束,我不想焦慮」。所以這句話並沒有對孩子起作用,反而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如果這位媽媽能夠稍微抑制自己著急做點什麼、說點什麼的衝動,停頓一下,用心地聽,體會自己內心的活動,不急於給出反應,也許她就能進入孩子的內心,去體會孩子的傷痛。或許孩子傾訴後經歷一段沉默,就得以療愈。
父母基於「假共情」而著急作出的「假回應」,同樣散發著焦慮的味道。好像不馬上說點什麼,就對不起孩子的那份熱情,就無法抵禦我自身的疚意和緊繃。
孩子具有敏銳捕捉父母潛意識想法以及精準判斷情感真偽的能力,他們對父母反應的敏感度不容忽視。
孩子更需要父母「不做什麼」
曾奇峰說過:一個好媽媽與其說知道怎麼跟孩子打交道,不如說知道應該不對孩子做什麼。他提議出一本書,論述有哪些事不可以對孩子做。
他的話,有兩層含義:
一是現代父母普遍對孩子做得太多;
二是「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有難度。
懂得「做什麼」,是進攻型父母
一位父親陪孩子做沙畫。他發現自己只要坐在孩子旁邊就忍不住各種糾正:
「你這個怎麼這麼撕掉?扯爛了!」
「你這樣會浪費掉很多綠色沙子的,你應該……」
「嘿,到處都是沙了,能不能注意點!」
除了不停說話,有時還心急如焚地伸手幫他撥這弄那,生怕他的差錯搞砸了整個作品。
對此,孩子要麼否認:「不是這樣的!」
要麼命令:「你不要說話!」
要麼逃避:「我不做了!」
在這件事中,我這位父親就是典型的進攻型父親,以保衛孩子疆土的名義,不請自來,攻陷孩子的疆界,進駐自己的思想大軍。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奮力反抗,要麼萎靡退縮。
懂得「不做什麼」,是防守型父母
孩子在外和同伴奔跑玩耍,被同伴不小心絆倒了,趴地上大哭。同伴的家長非常內疚,先是責怪她的孩子:「都叫你別跑那麼快」「還不快說對不起?」之後還安撫摔倒的孩子:「不哭了,我回家教訓某某」「快起來看看哪裡傷著了」「要不要擦點油?」
摔倒的孩子似乎都沒有聽進去。一方面,孩子還沉浸在傷痛和哭聲中無法自拔;另一方面,如果他聽進去了,心裡會認為這件事錯在同伴,會報復同伴,但結果沒有,他哭完爬起來後繼續跟同伴嘻嘻哈哈。
在孩子大哭的過程中,摔倒的孩子的家長一句話都沒說,只是蹲在孩子旁邊來回撫摸他的後背。相對於對方家長,這位家長的反應還是比較節制的,並未打斷孩子對傷心的沉醉,更能收斂自己的言行,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疆界,懂得「不做什麼」,充當了防守型父母。
防守,不代表看不見
你或許會問:做防守型父母,會不會忽略了孩子?
不會,因為防守,不代表看不見。「不做什麼」代表外在言行的節制,但不代表我們的心域停止運作。
每個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恰恰是言行上的節制,才有助於我們積攢更多心域運作的能量。而與其將能量耗在對孩子「做什麼」上面,倒不如花在消化自己內心的焦慮以及共情孩子的感受上。「不做什麼」,恰恰是父母對自己焦慮的看見和接納,這樣的父母才能成為更好的容器,去容納孩子、看見孩子。
試想,假若陪伴孩子做沙畫時,父親在發號施令前停下來,覺察自己內心涌動的焦慮,共情孩子此刻升起的專注,將會避開一場親子之爭。假若那位家長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內疚且不強加於孩子,也必然看得見孩子沉浸傷心中且不願被打擾的心情。
如何「不做什麼」?
首先,當我們想做點什麼時,先停下來琢磨一下我們這樣做背後的目的。你或許會發現,過快過於激烈的反應可能是用共情來掩蓋自己的焦慮,並非是對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接納。
其次,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疆界,提醒自己,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共情孩子的情緒,但我無需對孩子的情緒負責,所以我也不需要通過努力做什麼去彌補我的歉疚。
最後,多些無聲的陪伴,少些虛弱的安慰。當我們不再balabala的時候,才有更多的精力去關照自己的焦慮和讀懂孩子的情緒。一味地「安慰」,孩子不會買帳,而且很容易演變為二次傷害。
做父母不容易,輕鬆談不上,但做個「防守型」父母,還是有盼頭的。你覺得呢?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作者|梁舍予
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戳這裡為我加顆小星星
公眾號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現在只需三步:
喜歡就給我個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