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就先後有西方列強進犯,各國列強的瓜分,日寇的侵襲,國共的對抗,建國後又面對進犯朝鮮的美軍。如此看來,近代的中國不可謂不充滿動盪。
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都成了為國捐軀的烈士,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幸運存活下來,在他們之間還有另一部分人,因為戰敗被俘,在接受敵人折磨後,有的不堪折磨死在了戰俘營中,有的堅持到了我們換回戰俘,得以回國生活。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我國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中的唯一一個被記錄下的女戰俘,讓我們來看一看她的經歷。
抗美援朝期間,我國共派出24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出戰,我們今天的主角楊玉華就是這240萬人中的一員。她被安排在180師作為一名衛生員。這一年她才16歲。1951年,她所在的隊伍與美軍展開了5次慘烈的戰鬥,損失嚴重。
在戰爭中,楊玉華也不幸受傷。因此,在隊伍轉移的過程中,由於沒有跟上隊伍的行進速度,不幸被在後面追擊的敵人所俘獲。楊玉華就這樣成為了敵軍的俘虜。
關於楊玉華被俘虜之後的記錄,根據不同人的記錄有著眾多不同的說法。根據曾和楊玉華一樣同為戰俘的張澤石在他的回憶錄《我的韓戰》的說法是,由於行軍打仗為了方便,楊玉華的短髮使她在被俘之初並沒有被美軍發覺到是一個女生,直到兩個月之後,她才被美軍發現是一個女人,於是將她轉到女戰俘營。
然而在參加戰俘遣返接待工作的原志願軍文工團員胡一山,在他寫的回憶錄《相逢相思在戰場》中說,當時與楊玉華關在一起的還有四個女戰俘,但是她們因為不堪忍受敵人對她們的凌辱,都選擇了自盡。
原本楊玉華也想就此自我了結了自己,但想到那四位同在一起的姐妹在臨死前乞求她好好地活下去,要將敵人的所作所為揭露給所有人。也就是憑藉著這樣的一份信念,讓楊玉華沒有輕生。
最後一種說法便是來自抓捕的一名刺探我國情報叛徒駱玉榮的證詞。在駱玉榮的證詞中稱,楊玉華剛剛被捕時絕食三天,以示對敵軍的暴行的反對。
但並無用處,最終,她們被關在一起的五個女孩因為反抗敵軍的獸性,搶奪敵軍腰間的配槍,其中四人被當場打死,只剩下楊玉華幸運地存活下來。關於這三種說法都沒有得到楊玉華本人的證實,因此也只能作為眾人的推測,自己權衡。
1953年8月,我軍提出交換俘虜,楊玉華就在這被交換回的400餘人之間。美軍將這四百多人送上了一列火車,戰俘們以為終於能夠回家了,於是高興的唱起了歌。
然而美軍卻在火車車廂中投放了催淚彈。楊玉華當即撲上去,抓住催淚彈想要丟出窗外。但因為催淚彈溫度過高,楊玉華不幸被燙傷,傷勢較為嚴重。當時還有媒體報道了此事。
回到重慶的老家後,楊玉華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將自己的餘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1986年楊玉華從重慶萬盛區實驗小學退休。
此外,楊玉華還擁有並不平穩的感情生活,在戰俘營中,她遇到了自己的的初戀張澤石。兩個人同為戰俘,但楊玉華不知道的是,張澤石早已經在戰爭前就有了家室。最終兩人沒能走在一起。後來,在戰俘營中,還有一個名為劉英虎的人,兩人相戀很快就結婚。但沒想到,劉英虎是一個外表英俊,內心暴力的人渣。
在婚後不久,就虐待楊玉華,常常動手打罵。不僅如此,他還多次婚內出軌,讓楊玉華的內十分痛苦。在離開劉英虎後,楊玉華有一次組建了新的家庭,這一次,她獲得了安寧。
結語:戰爭充滿著血腥與罪惡,它讓眾多手段殘忍人接受功勳,讓很多柔弱的人飽受欺凌。讓眾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剪去長發登上戰場,讓眾多身體強健的兒子不能留在父母身旁。
那些如同楊玉華一樣不幸被俘,飽受凌辱的女孩並不可恥,相反的,她們與那些真正雙手沾滿鮮血的士兵相比,她們的靈魂才是純粹的,她們的形象才是高大偉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