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未聞書香,貧苦放牛郎。家亡入皇覺,雲遊豫皖江。從戎濠州旅,行伍紅巾裝。智勇冠三軍,聚義攬豪強。開府據應天,積糧高築牆。兩淮滅士誠,鄱陽平友諒。北伐取大都,海宇復華邦。傳奇帝業路,莫過朱元璋。
我國封建時期一共誕生數十個王朝,其中明朝存在200多年,共傳16位皇帝,朱元璋、朱棣和朱祁鈺貢獻最大。
朱元璋不僅貢獻大,還是明朝開國皇帝,雖然他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但卻能靠努力和才智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天下。
在位期間朱元璋勤政愛民,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將丞相這個職務廢除,使得皇帝掌握全部權力。農業、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在一定程度上將天下統一。
元朝末期天下大亂,貪官污吏橫行,平日裡經常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少人因為瘟疫、吃不上飯而死亡,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
在統治者、貪官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根本無法正常生活,活下去都很難,於是被迫奮起反抗,朱元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造反」的。
朱元璋在位期間殺死十萬多貪官,雖然手段很殘忍,但並沒有遏制住,貪官現象不僅沒有根治,反而越來越多。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頒布了一道聖旨,命令一個姓氏男的「世世為奴」,女的「代代為娼」,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恨這個姓,這是為何?
這個姓氏為「蒲」,蒲家人究竟犯了何罪,為何朱元璋如此痛恨他們,事情還要從南宋末年說起。
南宋時期文人墨客非常多,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范仲淹、李清照、王安石等人,而南宋因為重文輕武導致國力衰弱,面對強悍的蒙古大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就是這個時候,一個名叫蒲壽庚的商人出現,在南宋與元朝之間起到關鍵性作用。隨著元朝興起,南宋再也沒有能力與其對抗,最終只剩下趙宋皇族等人還在堅持,一邊攻打一邊撤退。
蒲氏家族在泉州地位很高,等南宋軍隊撤到此地時,蒲壽庚果斷選擇了投降,因此保住整個家族。
沒想到蒲壽庚投降後與元朝軍隊合作,消滅了當地眾多大家族,因此被後世人唾罵。
但蒲壽庚做得並不止這些,當時泉州彙集了眾多趙宋皇族,蒲壽庚幫助元朝將他們趕盡殺絕,場面十分殘忍。
後來有流亡的南宋官員想在泉州停留,結果蒲壽庚並沒有接納他們,以至於導致他們抗元失敗。
蒲壽庚的做法人人得而誅之,但朱元璋建立起明朝之後,蒲壽庚已經去世幾十年,為何朱元璋還要這樣做?
對於元朝來說,蒲壽庚是大功臣,因此得到無數榮耀,一輩子享盡榮華富貴。
但對於朱元璋來說,他父母和大哥全都在元朝腐敗的統治下死亡,民間疾苦他比任何一位皇帝都明白,而蒲壽庚竟然幫助蒙古人奪取天下,所以自然要「報復」他。
再有,朱元璋這樣做也為天下安定,當時元朝在各個地區的勢力都很大,如果想讓這些地方得到安定,就必須先獲得民心。
明朝隨即開始宣傳忠烈的大臣,像蒲壽庚這類大「奸賊」勢必會被人民唾棄,蒲壽庚在這群奸賊中勢力和名氣最大,自然要先拿他開刀。
蒲壽庚或許想不到,他自己享了一輩子福,卻要讓後代子孫來承擔那份罪過,他們家族人在整個明朝都受到排擠。
朱元璋御筆批示:「蒲姓者,不得讀書入仕。」將蒲氏家族定為叛黨,不讓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入朝做官。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還下過蒲氏家族核心成員「男丁……令其為奴,婦女……可為娼妓」的密令,「蒲」成為朱元璋最恨的一個姓氏,這份密令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蒲氏家族很多人都恨透了蒲壽庚,他們為躲難紛紛隱姓埋名,甚至跑到了海外。
有些人直接將姓氏改成黃、苗和莆,為躲避被追殺,甚至將蒲氏記號大燈燒掉。
小結
其實蒲壽庚為家族考慮向元朝投降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他本就是一個商人,商人眼中利益最重,國家如何他們根本不考慮。
讓人不能接受的是,他竟然幫助元朝打死無數自己人,以至於最終陷入萬丈深淵之中。
參考文獻:
《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