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拒絕央視和韓國邀請,這項手工藝和背後的傳人,在全網爆紅

2020-08-05     名家書畫鑑賞

原標題:曾拒絕央視和韓國邀請,這項手工藝和背後的傳人,在全網爆紅

轉眼間,已是大暑時節。要說二十四節氣中最浪漫的,一定有大暑,氤氳溫熱的天氣里,夜有流螢日有雨。

很多人都曾暢想,江南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吳儂軟語的談話聲如江南煙雨一般纏綿。

她們分花拂柳而來,嗅一嗅路邊的野花,抬頭看一看小巷的天空,多情地在這青石板路上徘徊,成為多少文人墨客心中的白月光。

可見,油紙傘在古老的中國有著特殊的風情,它是煙雨江南的朦朧,也是唯美愛情的雋永。

油紙傘不僅有意境,它的製作也是一項傳統工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魯班

千年的時間,有很多地方都有了油紙傘的製作技藝,相較之下,四川瀘州和蘇杭地區的傘更被世人了解。

據資料顯示,四川瀘州的制傘業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興起的,而杭州地區最早的油紙傘出現的時間卻是清朝乾隆年間。

四川雖不屬江南,但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帶上雨水豐沛,盛產油紙傘的核心原料——竹子和桐油

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從明末到20世紀70年代,長達300多年的時間都是瀘州油紙傘的鼎盛期,尤其是隸屬瀘州的分水嶺鄉,是全國著名的「油紙傘之鄉」

瀘州曾是古代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處,分水嶺鎮的油紙傘也是從此開始經由茶馬古道銷往四川全省,以及雲南、貴州等地。

那時瀘州的分水嶺鎮人口也不過萬餘,而製作油紙傘的就有上千人。

1952年至1958年,整個瀘縣就有傘廠60多家,生產的油紙傘高達520萬把,可見其規模之大。

也正是這片水土,孕育了當今的中國「傘王」——畢六福

傘王畢六福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分水嶺,而他也已經是畢氏油紙傘的第六代傳承人了。

由於父母也是以制傘為生,因此出生於1957年的他,從小就對油紙傘的製作耳濡目染,甚至在還沒有足夠的力氣撐開一把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幫助家裡做一些簡單的制傘活計了。

在父親的教授下,10歲的他便掌握了油紙傘製作技藝,被鄰里稱為「制傘天才」

到了1995年,他設計並製作了一把直徑12米的巨型油紙傘,自此便有了「中國傘王」這個稱號 。

其實,雖然畢六福很早就掌握了制傘的技藝,但意料之外的是,自己的父母卻並不支持自己做油紙傘,畢竟那個時候的油紙傘行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甚至很多手藝人都是朝不保夕,遑論傳承。

父母的這個想法,和幾十年後自己的想法竟然如此相似。面對想要傳承製傘技藝的兒子,畢六福也同樣猶豫過,畢竟兒子是大學生,更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做傘卻太過於清貧……

然而,當自己說起油紙傘的製作過程時,臉上流露出的自豪和幸福讓他明白了為什么兒子選擇了和自己一樣的路。

一把油紙傘要做90多道工序,用100多種工具,這是祖輩傳承的手藝,更是文化遺產,不能就這樣斷送在自己手上。

「別看過去的油紙傘是紙做的,沒有多少色彩,但可以保證3000多次收撐不損壞,24小時浸泡不脫骨……不像今天的油紙傘,很大程度上已經變成了裝飾品,色彩和樣式也越來越漂亮鮮艷,」畢六富自豪地說。

對於一把油紙傘來說,最基礎的就是竹子做的傘骨了。

相比其他木料,竹子中的竹纖維韌性、柔軟性更強,也就更適合做反覆開合的雨傘。

然而,選什麼樣的竹子,甚至什麼時候砍竹子,那都是很有講究的。

據畢六福說,油紙傘原材料的選材都極為苛刻,一般是楠竹、岩桐木、皮紙和桐油,而「傘胚要用產於瀘州納溪一帶的楠竹,傘托由大山里多年生的岩桐木製成,而表貼傘面的紙張一直是從貴州進的土法皮紙。」

畢師傅所說的深山老楠竹,大多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中。此外,還必須是三年以上,生長在陽坡上的竹子。

想像一下在鼎盛時期,千萬產量的油紙傘需要多少竹子,但數百年來的竹林卻被保護得很好,因為這些制傘人不但知道怎麼利用竹子,更知道怎樣砍伐能不破壞它來年的生長,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除了竹子,這油紙傘防水的功能,就要靠桐油了。

早在唐代的時候桐油就被委以了重任,「船艙及底部均已鐵釘釘成人字縫,其中填石灰、桐油,嚴密堅固。」

在著名的古建築故宮裡,太和殿的金磚就是用桐油浸泡、打磨而成,從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潤感。

相比於其他塗料,桐油是天然的,味道對人是無害的,不但不腐蝕木料,反而還有防腐防潮的「美容保養功效」。

「竹竿潗潗桐油香,遮雨遮風遮夕陽。」這說的就是用桐油製作的油紙傘經久耐用。

這些原料已經是很講究了,但相比於整個製作流程,那還真是小巫見大巫。

一把油紙傘的製作,要經過經歷號竹(挑選竹料)、削傘骨、做骨架、繞邊線、上傘面、繪花、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90多道工序。

在油紙傘的製作中,有句老話說:「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不算搬來搬去的環節,做一把油紙傘也要七十多道工序。

畢六福說,在所有步驟中最見功力的是削傘骨,因為一把紙傘有短骨和長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開削好,還要再一根根鑽洞,相當耗工。

為了傘骨的統一,一般一根竹子只做一把傘。

還有裱傘的工藝也十分講究,如果師傅的功夫到家,在燈光下是找不到多個扇形傘面之間的接口的。

更令人驚奇的是,對於影響一把傘的質量的因素,除了原料和技藝嫻熟度,還與天氣有關:「既不能光線太強,也不能陰雨不斷,天氣會影響傘骨成型和紙面平整。有絲毫差錯,就前功盡棄了。」

而刷完桐油的傘需要晾乾,若是晴天,晾乾後的傘面是油亮的,若是陰天,呈現出的就是一種啞光色。

當傘成型後,傘鍵作為最後一道工序,更加馬虎不得。

油紙傘和現代傘的傘鍵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本質上卻是天差地別:金屬傘靠的是彈簧,而油紙傘靠的是魯班大師發明的虎尾鍵,沒有一片金屬,純木質。做傘的老師傅們都說,一把油紙傘開合幾萬次,都不會容易壞,就算是傘都爛了,傘鍵也依舊會完好無損!

相信到這裡會有人嘀咕了:整那麼複雜,終究還是個紙傘,下個小雨撐撐還行,這要大風大雨,連現在的金屬傘都不一定能撐住,更何況是一把紙傘呢?

其實,作為一把合格的油紙傘,是絕對能夠頂著5級風行走而不變形的。也許您心想:5級風也不算啥……那接下來你可要看好了

怎麼樣?您就說牛不牛吧?現在還能說油紙傘就是個道具和擺設嘛?

只是,隨著尼龍摺疊傘的興起,費時費力的純手工油紙傘已經不再被日常所需要,相應的,分水嶺鎮的傳統手工制傘廠,僅僅只剩畢六福一家了。

到了80年代後期,油紙傘一年的銷量只有4000多把。到90年代,分水嶺鎮只剩下幾位年紀大的老師傅堅守著。

畢竟是傳承了三百多年的家族手藝,怎麼能說丟就丟呢?

畢六福大著膽將制傘廠私有化,請鎮子上的手藝人繼續做著油紙傘,但銷量岌岌可危。

但他依舊不肯放棄。

最終,在他的努力下,2009年,「畢六福」油紙傘品牌正式創立,改寫了油紙傘一直以來都沒有品牌的歷史;

2010年,瀘州市江陽區畢六福傘業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畢六福又建立了分水油紙傘傳習所,積極致力於分水油紙傘的傳承。

到今天,畢六福已從藝半個世紀,並成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

他的作品「龍鳳呈祥」在2010年全國旅遊商品博覽會獲得銀獎。

隨後分別被「瀘州日報」、「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等媒體刊登宣傳,得到社會好評。

作為油紙傘藝人典型,曾被中央電視各頻道先後7次專題報道,2010年受邀到央視演播大廳拍攝專題節目。

如今,除了畢六福之外,還有師從畢六福的瀘州油紙傘傳承人余萬倫在2018年開設抖音號「油紙傘大師」,發布的有關油紙傘的內容播放量竟也高達百萬,完全不輸一些小網紅。

還有富陽油紙傘的傳承者聞士善,憑藉著精湛的油紙傘手藝,在抖音上圈粉60萬。

利用新的傳播平台,沉睡的傳統工藝在逐漸被喚醒,煥發新的生機。或許這是令人可喜的,至少說明很多工藝和理念,並不是不被認同,只是不被知曉和理解而已。

從油紙傘製造技藝的普及、到與現代漢服、漫展等形式的結合,再到數以萬計的傘被來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訂購,對於傳統工藝之美和傳統文化之精,人們依然沒有忘記,這個時代也在努力,用不同的角度和面貌一點點傳承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SKuwnMBLq-Ct6CZgs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