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心態,隱藏著一個經典的決策方法

2019-09-24     人神共奮的職場心理

「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正確姿勢

1/4、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知乎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之所以對這個情感問題感興趣,因為本質上說,這是一個經典的決策問題:如何比較「已擁有的東西」和「可替換的東西」,俗稱「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它跟我上周文章中說到的「薪水高多少就可以跳槽」,是同一類問題:



這類問題有一個共同的難點:如何評估「不確定的東西」:那個「更優秀」的男生,除了你看到的「優秀」之外,還有大量的未知領域,他的暗黑性格、隱私歷史、不良社交、不可描述的戀愛史,等等,搞不好還有輕微的虐待傾向,至於跟你的性格能不能配合,更是個未知數。

這一類決策,在工作中就更常見了:

如果你是一個銷售經理,現有的營銷體系暴露了很多問題,你想針對這些問題設計一個新的體系,這個新體系在試行時,確實解決了這些問題,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小問題,所以你無法確定,當整個系統切換成新體系後,這些小問題是否會成為新的缺陷。

一家零部件廠商向你推銷產品,你在比較後發現,這家比你現在的供應商便宜,性能看上去也差不多,但你無法確定供應的穩定性和服務質量。

目前使用的設備,有局部缺陷,有運行小故障,部分經濟指標落後,但現在最先進的設備,也屬於同一代機型,如果換了後一兩年內技術有大的突破,就尷尬了。

……

這些問題,都有相似的解決思路。

2/4、「更新」比「擁有」需要更高的安全邊際


在選擇類的決策中,如果「已擁有的東西」所有因素都是確定的,「可替換的選項」某些因素確定且評價很高,但還有大量重要又不確定的因素,那麼,我們只能假設,這些不確定的因素都是很糟糕的,這就是之前講到的「安全邊際」的概念。

那個「更優秀的男生」,我們只能這樣分析:假設那些不確定的因素都很糟糕,100分只能打30分。

如果這樣,那些確定性的因素要有多高,才能彌補呢?



本例中,一定要打滿分,才能平衡。

可能很多人問,人家是跟你不熟,又不是嫌疑犯,憑什麼把人家不確定的因素打得那麼低?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不確定項」的分打低了,你有可能錯過好機會,但打高了,你有可能犯下大錯。到底該打多少分,並不取決於不確定性本身,而是取決於這件事的重要程度,和你的風險偏好。

比如跳槽,給不確定因素打的分就可以高一些,通常都是及格分,因為就算跳錯了,也可以及時糾正,其後果肯定不會比一段失敗的戀愛經歷更糟糕。

這種平衡很常見:

在投資中,「買入」比「持有」需要更高的安全邊際,即更低的價格;

在生活中,「更新」比「擁有」需要更高的安全邊際,即更好的條件;

在兩性關係中,「結婚」比「維持婚姻」需要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而「分手」比「維持關係」需要更糟糕的現狀。

當然,如果可以「試用」,降低不確定性,也是種方法,但像跳槽、換男友這類決策是「無法試用」的,一旦「試用」,就會對「現任工作」「現任男友」產生不可逆的傷害,違背了決策中「不干擾選項」的原則。

還有一些人會覺得,如果「可選項」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那麼就算別的項打滿分都不行。這就是「低風險偏好」性格,這種性格的結果就是,除非遇上對你一片痴情的鑽石王老五,或者現任太爛,否則誰也換不了。

綜合而言,無論是換男友還是跳槽,只要是用「未知的」換「在用的」,都需要很高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要優秀出一大截才行。

做好這類「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決策,我總結了四個步驟:

1、決策者的風險偏好

2、評估原選項的致命缺陷

3、降低新選項的不確定性

4、評估新選項的優勢

下面,具體看一看。

3/4、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評估決策者的風險偏好

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損失厭惡」,是指你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小於失去同樣東西的痛苦,所以大部分人在一定程度內,寧願放棄機會,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你的「損失厭惡」程度,就代表你的風險偏好,風險偏好越低,對改變越謹慎,對新選項的要求也越高。



所以,無論多麼科學的方法,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都是主觀的,首要問題是搞清楚,自己能接受多大的風險。

第二步:評估原選項的致命缺陷

這在跳槽的例子中就非常明顯了,如果你現在乾得生不如死,或者你的合同到期,而且得到「公司不會跟你續約」的小道消息,很可能,新工作就算薪資相同,你也忍痛跳了。

要注意的是,這一步並非是全面評估,而是評估原選項的「致命缺陷」——畢竟現在有個好選擇,千萬不要等到你不得不換的時候,只能隨便找一個先湊合著用。

所以你不光要分析現狀,還要分析趨勢。比如,現任供應商,一開始錯誤率為零,後來慢慢上漲到1%,現在最高可以2%,按這個趨勢,未來兩年可能上升到3%,這才是真正的缺陷。

第三步,降低新選項的不確定性

如果你能把新選項的某一不確定因素給「確定了」,那麼,對新方案安全邊際的要求,就會隨之降低。

以零部件供應商為例。,手機和汽車廠商都會面對大量供應商,但通常進入一家手機廠商的供應鏈體系只要幾個月的時間,但進入一家汽車廠商往往需要一到三年的「安全論證」。

理由也很明顯,汽車涉及人身安全,動不動就要召回,需要很高的安全邊際,故對更換供應商要求極嚴,這三年的論證期,就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因素。

四步,評估新選項的優勢

這一步的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可能很多人還覺得,其中還是有很多主觀因素,導致結果有很大的偏差,這個問題,我將在文章最後分析。

總之,當你面對「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問題」時,其最優解總是從「最確定的東西」入手。

4/4、決策的終點是價值觀


從「換男友」扯到「方案升級」,好像扯遠了點,還是把話題拉回到原問題吧。

本文的幾個例子中,「換男友」是最特殊的,因為男友不是「東西」,你想換掉他的念頭,本身就已經影響了你們的關係,你會越看越覺得他討厭,他也覺得跟你越來越疏遠——在你第一次動這個念頭時,很可能你們的關係已無可挽回了。

相反,而你在評估兩套方案時,方案本身是不會變的。

用本文的觀點看,兩性關係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就連決策的過程,都會影響決策對象。

所以,在感情的決策中,最不確定的因素,正是你自己。當你的決策基於你當下的感受,那麼無論如何選擇,結果都是錯。

更進一步說,在幾乎所有的決策中,最大的困擾因素都是來自決策者的內心:慾望、恐懼、貪婪、嫉妒……

如何讓這個最大的確定因素確定下來呢?最好的方法是——

「要有信仰」

為什麼結婚誓詞要說「無論健康或疾病、貧窮或富有,你都始終願意與他相親相愛,相依相伴,不離不棄」?

為什麼你要為了一份事業而非一份工作而努力?

為什麼企業家總是相信,創新不只是利潤,而是企業先天的使命?

……

有一句話叫「惟其荒謬,所以信仰」。

一個合理的方法,一件對你有利的事件,那叫「推理和算計」,唯有脫離了利益、道德,甚至邏輯,你仍然堅持的東西,才算信仰。

不光是感情問題,幾乎所有的複雜決策,權衡到了最後,其實都成為對你價值觀的拷問。

唯有一句「我相信」,才能讓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在你眼裡瞬間變得更確定,更真實。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QatZW0BJleJMoPMl1k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