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靠的是本能,還是「反本能」?

2019-12-17     人神共奮的職場心理


1/6、本能,還是反本能?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寓言:蠍子請青蛙背自己過河,青蛙有點害怕蠍子蜇自己,蠍子說不會的,那樣自己也會死。青蛙相信了,可游到一半,蠍子還是蜇了青蛙一下。最後,快要淹死的蠍子很抱歉地對快要被毒死的青蛙說:「對不起,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有時候,本能給我們帶來的是「明知是坑也要往下跳」的反應:

雖然工作很多,但我們仍然手機一拿就刷個不停;

面對別人激烈的反對意見,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擊」,而不是判斷;

投資理財,下跌後很便宜時不敢買,一定要大漲後再追進……


但更多時候,本能反應才是你活著看到這篇文章的原因


大部分讓人覺得不舒適心臟驟跳的東西,比如蛇、從高空往下看,實際上也都具有危險性;

看到小東西向自己飛過來,會本能的閉眼,大東西會本能地抱頭;

餓了要吃,渴了要喝、睏了要睡、受傷會痛……


有人總結規律:簡單的事聽本能的,複雜的事要反本能……


但實際上,如果遇上了一些特別複雜的決策、難以權衡的兩難問題,或者決策時間信息量不足的情況,無論是歷史上的政治人物,還有現在的商業領袖,都更傾向於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仍然是本能占了上風。


你看,本能對我們的影響,正面和負面都很大,又不是「何時有利何時有弊」那麼簡單,這就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了。


2/6、本能是「預付」的生存成本


人類對有危險的東西,本能地感到恐懼,是進化選擇的結果。


假設幾千萬年前,一群類人猿中有兩種基因,一部分猿有「恐懼基因」,一部分沒有,你覺得哪一部分最有可能是我們的祖先呢?當然是前者,後者很容易去接近那些危險的東西,最後死翹翹,從而沒有機會進化成人類。


很多人對「痛覺」這種本能不以為然,但是你想一想,很多癌症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如果人類進化出「早期癌症痛覺」的本能,是不是可以挽救很多生命?人類沒有這個本能,因為大部分癌症是老年病,我們祖先根本活不到那個年紀。


進化永遠是朝著最容易活下來的方向,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做任何事都有成本,一個人要能生存下去,必須使生存的收穫大於生存的成本,而本能就是我們的祖先通過進化機制為我們「充值預付」的生存成本。


「要致富,先修路」,本能的作用就是「道路」等生存的基礎建設,「一次投資,終身受益」對吃飯穿衣這種大量而簡單的行為進行快速決策,降低生存的成本。


事實上,本能可以後天形成,就是我們常說的「刻意練習」,讓習得的能力成為一種本能。圍棋國手可以蒙上眼睛同時跟十個業餘高手下棋,《賣油翁》里用油穿過銅錢的「賣油翁」,「無他, 但手熟爾」,都是把技能變成本能。


降本增效,這是本能趨利避害的一面,但問題在於,本能的受益者有時並不是「本人」。


3/6、人是基因的容器、

有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是英國的一位生物學家,他提出一個很震撼的觀點:人是基因的容器。




作者認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大部分行為看似自主決定,其實背後都是被基因操控,實現「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的目的。


比如,我們平時都會讚美母愛,認為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愛,但實際上,母愛是基因創造的一種讓自己可以持續複製下去的機制。


當然這裡所謂的「目的」,跟我們平常生活中定義的「主觀的目的」不一樣,是指一種機制導致的必然結果: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願意生孩子,但對於人類而言,生孩子卻是人類基因機製作用的結果。


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買了一批錢包,裝上錢,在照片夾里分別裝上嬰兒的照片、狗狗的照片、全家福、慈善捐款證明,然後丟在大街上,假裝是遺失的。幾周後,錢包被返還的統計結果表明:比例最高的就是裝著嬰兒照片的錢包,占總數的35%。


生孩子是一件純粹「損已利他」的事,遺傳基因想出的「詭計」就是創造出一種「喜歡嬰兒、保護嬰兒的本能」。


《自私的基因》把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都歸因於基因的生存機制,母愛如此,計劃生育也是如此,夫妻忠誠是如此,紅杏出牆也是如此,自私是一種自私,利他行為也是一種自私,


書裡面有一個叫「親代投資」的概念,為了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動物會傾向於多生,但是生下來之後,母親卻不能夠對每一個孩子一視同仁,為了增加基因延續下去的機率,會有選擇性的重點「投資」。


中國古代「不孝」和「不肖」這兩個詞是同義的,「不肖」就是不像我的意思,不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基因比較少,那就是對我「不孝」。


所以道金斯說「人類是基因的容器」,那麼,本能就作為一種生存的機制,其受益的對象不是個體,而物種。


當個體的利益與物種的利益牴觸時,很可能本能要犧牲的,是你自己。


4/6、當競爭者擁有同樣的本能


一罐可樂含35克蔗糖,相當於9塊方糖。9塊方糖真的一口氣吃下去,要膩死你,然而在可口可樂神秘的配方掩蓋下,你只會感到愉悅。


科學家發現,人們在攝入糖分的時候,負責提供快感的多巴胺受體會被激活,給人提供滿足感,所以叫「肥宅快樂水」。事實上,大部分食品配方研究的都是如何讓你吃更多糖而不發膩。


為什麼吃糖是人類的本能呢?因為相對於另兩種能量的來源「蛋白質」和「脂肪」而言,獲得糖的途徑更多,喜歡吃糖的祖先更容易活下來。


那麼,糖吃多的產生的健康問題呢?對於基因不重要,因為這些病都是中年之後才得的,我們的祖先根本活不到那個年紀。


這就是基因與個體的利益衝突,基因只需要你活下來,活到能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催婚是父母的本能),而我們的願望卻是「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這就讓現代人每天都在跟自己的本能作戰。


大部分人不能長時間專注於某事,因為專注非常消耗能量,人類的祖先最重要的是爆發力,專注並沒有太多好處。


但專注力對於現代人卻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高度分工的年代,只有專注才能利用同樣時間,習得更多的技能。


再說「延時滿足」,那些為了長遠利放棄眼前享受的人,未來往往有更大的出息。


不過,「延時滿足」讓我們覺得痛苦,因為它也是反本能的。如果我們的祖先擁有這個基因,有肉吃的時候不吃飽,又沒有食物儲存技術,如果接下來幾天沒吃的,那就……沒有我們了。


為什麼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幾乎一切都是反本能的呢?


本能是我們在跟自然鬥爭時「進化」出的能力,可當我們人類已經是這個地球上無敵的存在時,我們競爭對手就變成了「我們的同類」。資源是稀缺的,你追求的,也是別人想要的。


當競爭者擁有同樣的本能時,本能就成了競爭中的累贅,成了一種災難,「反本能」反而成了致勝之道。



比如「從眾心理」。工作中,如果大部分人都持某一個觀點,你就不太敢發出不同的聲音,因為「從眾」是本能,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充滿威脅的環境中,只有跟群體保持一致,才能活下來。


但到了現代社會,人的社會性超過了人的自然性,「從眾」就變成了一種災難,大眾永遠像沒頭蒼蠅一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能把希特勒選上台,也能製造一個又一個的股市泡沫。


而投資大師說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就是赤裸裸的「反本能」了。



可是,讓我們再進一步想一想,如果大家都學會「反本能」,如果「反本能」反而成為本能了,那世界又會是怎樣的呢?


5/6、為什麼我們活得這麼累?


人類一般在15、6歲就性成熟了,此時理性尚未發育健全,做事不考慮後果,所以很容易情不自禁地弄出後代來。這個本能,是基因的「陰謀」。


偏偏到了現代文明,大家覺得這段時間最適合讀書學知識,就拚命防止青少年早戀,不惜立法把結婚生子的年齡延遲幾年後,可到那時,人的理性已經健全,哪裡還肯做生孩子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兒?


大自然是公平的,反本能讓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時,也會附贈一個我們不喜歡的東西。


《人類簡史》一書中,作者認為:農業生產的效率比狩獵採集高,所以,農耕時代的人口迅速膨脹,從此確立了「地球主角」的地位。但作為個體而言,從事狩獵採集其實比農業生產更幸福,因為狩獵採集消耗的體力成本,遠遠小於農業生產,也就是不那麼累。


其實也可以從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角度分析:狩獵採集只需要簡單的分工,人跟人的關係相對平等;農耕時代需要大規模的社會協作,需要克服人與生俱來的散漫、自由的天性,這是一種「反本能」的活動,就要建立一個極權的組織,這樣階級就產生了,奴隸也產生了。


其實,就生活水平而言,奴隸社會的奴隸,也比原始社會的自由人,活得更好,我們所謂的「悲慘」是指權利地位上的不平等。


但人追求真是「平等」嗎?那些造反的農民英雄,成功了就是另一個皇帝,我們追求的不是「平等」,而是「比別人更平等」。


當「反本能」用來對付同類競爭者時,我們要的不是「過得比從前好」,而是「只要我過得比你好,過得比你們都好」——這不是我們虛榮,而是資源有限,階層不進則退。


人人都「反本能」的高度競爭的社會,其結果就是:作為群體,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發展,人類數量在增長,越來越是地球上無敵的存在;但做為個體,越來越不幸福,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想回歸「李子柒」們創造的自然幻境。


今天人類社會面對的環境問題、心理健康問題、能源危機,甚至貧富分化問題,一定程度上都是「反本能」的現代文明和競爭社會帶來的問題,所以很多人開始反思「反本能」。


6/6、本文的四個重要觀點


金庸小說中武功最高的人是《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慕容博和蕭遠山潛伏在少林寺,偷學了少林72門絕技,掃地僧卻像抓小雞一樣,一手一個,屬於滅霸級的存在。為什麼他的武功會這麼高呢?書中通過他對慕容博和蕭遠山的規勸,間接給出了答案。


掃地僧對這兩人說,每多學一門,就會多一份內傷,這時就需要用佛法來化解。



原來,掃地僧武功高,是因為他的佛法高。


天龍八部是一部佛學色彩很濃的小說,所以,用「佛法化解內傷」不過是金庸的受佛學影響的人生觀,但小說家的筆法卻是一個很好類比。


在武俠小說的設定中,武功是一種「反本能」,因為他需要你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人家一拳打過來,正常人本能地躲避,學武的人卻要反本能,要麼提前預測對手的出拳,要麼硬擋過去。


佛法卻是一種本能,佛家說「萬法無常,萬法無我」,就是說人無法永遠擁有一樣東西,所以要放下執念,才能從痛苦中解脫。


而武林就是一個所有人都在「反本能」的世界,內心不知不覺積累了執念,需要佛法來化解。武功越高,你的反本能的能力越強,就越需要用講本能的佛法去調和。


所以科技越發達,人類越需要宗教來獲得心靈慰籍


讓我們回顧一下本文的四個重要觀點:


1、本能是我們的祖先通過進化機制為我們「充值預付」的生存成本;

2、本能受益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物種;

3、當我們的「敵人」是擁有同樣本能的同類時,「反本能」反而成了致勝之道;

4、「反本能」的社會競爭,其結果就是,群體不斷進步,個體越來越不幸福


有哲學家說,人類時代是一個悖論。


悖論是指同一命題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通向正確的邏輯中一定隱藏著通向失敗的路徑,最好的例子是,人類發明了救命的抗生素的同時,也製造了可以毀滅自己的「超級細菌」。


「本能」和「反本能」就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悖論。我們的每一個決定,無非在是「本能」和「反本能」中選擇一個,但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可能被另一個反噬。


這就提醒我們,不要過度榨取資源,不要無限度的提高效率,不要偏執於正確的觀點,不要停留在成功的終點,否則就是開頭的那個寓言:


「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一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TFW8BMH2_cNUgA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