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慢練是學習樂器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幫助習琴者更好的認識樂譜、鍛鍊手指力度、解決技術難點問題、消除緊張情緒,從而讓習琴者能夠更完美的詮釋樂曲。
許多人一聽到「慢練」,就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慢」上,以為慢練就是把速度放慢,認為這就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把速度放慢來彈,誰不會呢?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慢練並非僅僅是單純的速度慢,因為慢練本身也存在方法科學與否的問題。倘若慢練方法不正確、不科學,花再多的功夫也是練不好作品的。
比如一些學生以為慢練就是將一個個音慢慢按下去,又慢慢抬起來。練習時手指動作幅度很大,下指速度緩慢,其必然結果是手指遲鈍,演奏死板,毫無效果; 還有一些學生在慢練中,因為放慢了速度,而有空加入了許多多餘的動作,形成了錯誤的動作組合,把連貫的正確動作路線改得面目全非。久而久之,釀成樂器演奏的頑固性錯誤; 更有一些學生則完全把慢練當作機械性技術練習,脫離了音樂的需要,枯燥乏味。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花了很多功夫去「慢練」,卻總是練不好作品的原因。可見「慢」本身方法的科學性是何等重要。
科學的慢練方法應該是,思想上積極認真,手指的演奏動作、用力感覺、音樂分句、音色控制、音量變化、音樂處理等等都要按照快速演奏的要領去練習和領會。
慢練不是快練的「慢鏡頭」,慢練只是將音與音之間的間隔拉大了,而每一個演奏時的手指仍然是積極主動、靈敏有力的,演奏出來的每一個音仍然是清晰而富有彈性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科學慢練呢?
科學慢練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慢心率
放慢心律指的是狀態上的放慢:首先,是讀譜視奏在速度上放慢,隨後是在演奏過程中的放慢,然後再到小節、句法、樂章乃至整段樂曲。這裡的放慢有幾個好處:速度方面,可以讓視線逐一審視樂譜上的每一個音符、指法、弓法以及表情記號。在放慢的過程中,去體味作品的整體風格,進一步揣摩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樂思和情感。觸覺方面,在放慢手臂和手指完成音符、句法以及和聲的動作中,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不同力度和肢體發力的觸感下所帶來的音色和音響效果的細微變化。
科學慢練的第二步是體味狀態
大多數情況下,琴童在練琴時很少會關注到心理狀態的環節,家長可能更多注意的是外在的肢體動作或者讀譜演奏的過程。
其實,關注演奏狀態的心理環節甚至比肢體動作和讀譜過程更加重要。因為,放慢不是放慢動作本身,而是放慢的狀態和這種狀態所帶來的結果,讓習琴者在「放慢」的狀態中,去領略放慢之後客觀聲音和演奏狀態的曼妙之感。在放慢的狀態中,最直接的體驗是——學會聆聽。在慢速中通過音響聽覺進一步檢閱,觀察和反思自己的演奏,這在樂器練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在當今生活煩亂的快節奏狀態下,人人都疲於奔命,琴童們亦是如此。很少琴童能真正體味到學習的樂趣。並非是習琴本身沒有樂趣,而是教授樂器的老師乃至家長們,都沒有注意到「放慢」狀態下的聆聽,可以直接影響演奏和練習樂器的效果和樂趣。
科學慢練的第三步是要練到心理
音樂中的每一個音符、節奏、句法都隱含著重多的信息。它們通過邏輯性的排列與精心的曲式設計,以樂譜形式呈現,敘述並延續著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情感。這些信息都需要習琴者注意和仔細地揣摩。無論是基本的樂思,簡單的樂句或者樂曲,還是大型體裁的奏鳴曲、協奏曲等作品,都要求演奏者通過他們的領會、理解以及完善的演奏技術呈現給聽眾。只有觀眾有效地』』讀』到了這些音樂的信息,才能真正體驗到演奏會欣賞所帶來的樂趣。慢練時,需要習琴者能夠更充分的解讀樂譜,更全面、深刻地體會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只有習琴者用心將作品吃透,才能把作品真正想表達的內容準確地傳遞給聽眾。
總之,慢練是貫穿樂器學習的全過程,保證練琴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的一種重要方法。只有正確理解了慢練的作用和意義,並把它合理地運用到樂器學習中,才能收到良好的練琴效果,真正做到高效、科學地學習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