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邕州宋代八景「花洲月夜」難尋覓,驀回首原在「敷文書院」處

2019-09-23     陳說往事

「羅峰曉霞,青秀松濤,馬退遠眺,象嶺煙嵐,邕江春泛,望仙懷古,弘仁晚鐘,花洲月夜」,這是宋代古邕州(南寧古稱)八景的基本描述。八景所在地羅秀峰、青秀山、馬退山(四廈嶺)、五象嶺、邕江、望仙坡、平西村都已經確定,唯有「花洲」的地址一直有爭議,眾說紛紜,而且人們的視線始終放在古南門一帶。

西南科技大學課題組的一篇論文——《南寧古城園林與城池建設的關係》,解密了這個謎底:根據宋明清歷代史料記載,古邕州宋代八景之一「花洲月夜」之「花洲」,原是城內面積最大的兩張水塘,宋代邕州安撫聶公將其開闢為園林「五花洲」。其一面積約8.3畝,明代王陽明在塘邊講學,後在講學處建立了敷文書院,故稱「書院塘」。水塘位置在現北寧街至民樂路一段的共和路東側。其二面積3.3畝,在「城東二里」即原民權民族路交界的棉花村(現民族大道環球時代一帶)。這兩處面積較大的水塘形成了「邕州八景」之一的「花洲月夜」。學院塘被這樣描寫:「在城東北湖中,宋聶安撫築亭於江,額曰『南州壯觀』。又有繁陰亭、梅亭、愛蓮亭、熙春台諸勝。為八景之一,題為花洲月夜」。據稱,花洲道路曲折,水體充沛,植被豐富,建築物錯落,當月夜良辰,月影、樹影、人影,印入碧水中,極富詩情畫意,故有「十五花洲尋夜月」的佳句。

「書院塘」就是「花洲」,宋代八景之一竟然與敷文書院有關,而且地處北門附近,完全顛覆了人們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太出乎意料了。

說到敷文書院,那真是如雷貫耳。直到現在,許多南寧市人都還沒意識到,南寧市最有名、最有價值的古蹟其實是敷文書院——王文成公講學處(現北寧街42號廣西儲備局宿舍)。

敷文書院由王陽明創辦。王陽明原名王守仁,亦稱王文成公。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儒家三聖。

嘉靖六年(1527)12月26日至嘉靖七年(1528)7月27日,王陽明在南寧生活了整整七個月。他主要的時間都用於講學活動。在南寧古城的北門口上石牌坊(現共和路北段),請百姓免費來聽他和他的弟子們關於儒家文化的講課。跟著又自己出錢將講學處擴建成為書院,題額「宣揚至仁,誕敷文德」,取名敷文。從現有史料看,儒家思想在南寧傳播,其源頭就在此。

王陽明之所以選擇在花洲之畔講學辦學,是因為幽靜的環境,適合授課學習。「花洲」在明代之後逐步消失,填平成為街區,「花洲夜月」只留下美好的詩句供後人遐思。但是,花洲之畔的書院卻還傳世很久。

由於王陽明的地位和影響,明清民歷代官府都對敷文書院進行修繕、重修、重建等等,立有王陽明石像。至民國初年,書院名為文成公祠、文成公講學處。1926年改建為省立第一中學校女子部,1927年改為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1930年改為省立第三女子中學校,校內有王陽明先生紀念亭,亭碑上有王陽明石刻畫像。

現在,敷文書院原先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但王陽明及其弟子在廣西創建的10多所書院,如陽明書院(現武鳴縣府城高級中學)、榜山書院(現隆安中學)等等,有很多延續至今。可見王陽明對廣西文化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

註:1、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複製。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簽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1eYr20BMH2_cNUgNK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