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古多寫作「龎」,是有4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姓氏。據當代統計數據顯示,龐姓人口總數近235萬,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7%,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01位。
聽過《楊家將》《包公傳》《三俠五義》等評話的人都知道,在故事裡面有一個大奸臣,那就是龐太師龐吉。記者年幼時聽評書,每當聽到龐太師時總是覺得此人真是壞透了,恨得牙痒痒的。不曾想,昨日,揚州邗東龐氏後人龐福忠通過《龐氏宗譜》還原歷史真相。
源於姬姓 以封邑為姓氏
龐福忠告訴記者,龐姓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畢公高,屬於以封邑為姓氏。
「據記載,畢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文王打下商朝畢方之後,便封畢公高於畢國故地,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畢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主要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其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平反了許多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周武王駕崩後,畢公高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公、召公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後來,畢公高賜封其支庶之子於龐鄉,後世子孫以封邑為姓氏,稱龐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龐氏正宗。龐氏族人大多尊奉畢公高為得姓始祖。」
宋代宰相 曾提拔司馬光等人
聊起「龐太師」,龐福忠告訴記者,自己年幼時也曾因為這位奸臣背負了不少罵名。「小時候,一幫小夥伴聽長輩講故事,每每提及龐太師,大家都嘲笑我的祖先是一個壞人、奸臣,更有小夥伴聽到動情處與我拳腳相向。」
「後來長大了,我一次無意中在宗譜中看到關於祖先宋代宰相龐籍的介紹。我當時心裡一涼,心想我們家祖先不會真的是大奸臣吧。於是我查閱了不少史料,發現原來龐吉只是評話、演義里構造出來的一個人,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至於我們的祖先龐籍,可是一個在當朝名聲比包拯還要高的名臣。」
龐福忠說,龐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先,後任黃州司理參軍、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大理寺丞、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其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此外,龐籍還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屢立戰功,盡顯儒將風采,更是提拔了狄青這樣的年輕將領。宋仁宗曾對其說,「青破賊,卿之力也。」司馬光也曾就龐籍對西夏戰爭中的功績作詩稱讚。
「所以,評話、演義裡面的龐太師並非真人,不是龐籍。」
耕讀傳家要求居安思危
據龐福忠介紹,自己家族祖籍山東,北宋末年隨朝廷南遷,舉家搬至杭州。後來自己這一支的祖先因分家遷至蘇州一帶。明初經歷洪武趕散再次遷徙至現在的江都宜陵安家落戶,傳承至今。
「我們家族的祖訓基本沿承明代大臣龐尚鵬所著的《龐氏家訓》。他提出,『學貴變化氣質,豈為獵章句,干利祿哉。』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非常超前的意識,指出了讀書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人前賣弄才華,不是升官發財,而是獲取知識,矯正性格上的缺陷和行為上的偏差,祛邪扶正,提高自身修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君子。」
「此外,龐尚鵬還提到,子弟以儒書為世業,畢力從之。力不能,則必親農事,勞其身,食其力,乃能立家。意思是,如果讀書不行,那也沒關係,還可種地、從事手工業、經商,自食其力就好。因此,據宗譜中記載,龐氏族人女孩六歲以上就要學習績麻、紡紗、織布技藝,男孩不讀書的就要學習伺弄莊稼,標準的男耕女織。」
對於生活方面,《龐氏家訓》中要求子孫平日裡布衣蔬食,要居安思危,量入為出,積穀防饑,惜衣才能有衣,惜食才能有食,「這些也是我們家族傳承至今的優良傳統。」 記者 宮鋆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