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有魚友留言問地缸的設計問題,今天分享一篇相關文章。
一、地缸的基本結構
地缸基本結構分為養魚區(主缸)和水質處理區(側濾),水質處理區的功能是將魚分泌的粘膜、糞便以及殘耳等物質分解成無毒物質。任何魚缸或魚池都逃不出這兩大結構,只是區域劃分或設計細節有所不同而已。
二、地缸側濾四倉結構
沉澱倉:過濾和沉澱大塊魚便,一個設計合理的沉澱倉可以截留95%以上的魚便。
物理倉:過濾和截留微粒魚便,物理倉通過藤棉、毛刷以及過濾棉達到截留全部微粒魚便的目的,並通過寄生其中的異養菌將其分解。如果想讓硝化系統發揮最大功用,物理倉的截留能力是根本前提。魚缸和魚池也是如此。
生化倉:消除分解水中毒素,生化倉通過濾材培養硝化細菌,分解魚類代謝和殘耳分解所產生的氨(NH₃)和亞硝酸鹽(NO2-)。
清水倉:又名水泵倉,放置水泵、加熱裝置等器材。
三、地缸側濾三倉結構
傳統的地缸一般是四倉結構,如上圖。但玩家們逐漸發現這種結構的生化倉對水質毒素的處理的能力有限,空間利用率低,同時沉澱倉過小,沉澱魚便不夠充分,於是便延伸出了三倉結構,如下圖。
三倉結構取消了生化倉,並將水質毒素處理部分上移至滴濾箱中,也就是在三倉的上方加一套滴濾盒,水泵將清水倉的水抽到滴濾盒中,經過滴濾盒的處理作用再回流到主缸里。
這樣做可以將更多的空間分配給物理倉和沉澱倉,使之具備更好的魚便沉澱和過濾的效果,而上方的生化滴流箱只需行使水質毒素處理的作用,由於三倉的充分作用,滴流箱被污染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從而使其發揮更完美水處理能力,而且獨立出來的滴流箱拓展起來也更方便和靈活。
在三倉結構中,整個側濾占魚缸的15%-20%,例如:一個兩米地缸做三倉結構時,僅需分割30cm-40cm的空間即可滿足水處理需求。一般沉澱倉占二分之一,不放濾材,可放置紫外線殺菌燈。物理倉占四分之一,主放藤棉以及中大孔的生化棉。清水倉占四分之一,放置水泵及加熱裝置,如果對水質酸鹼度有需求可另行添加部分調節性濾材。
四、地缸側濾的開孔位置
底排槽,虹吸孔,屬於主進水孔,這是兩種不同的地缸進水方式。
底排槽的優點是成本低,但抽便效果不好,主缸內殘留魚便多,會導致主缸水質相對較差。
虹吸孔+飛碟是比較完美的設計形式,吸便效果好,但是造價高,實施難度也高,需要另做底排水道。
面吸孔,屬於輔進水口,主要作用是抽掉主缸水面油膜,截面尺寸一般做到主進水孔的三分之一。
暗裝式出水孔,該孔可有可無,主要作用是美觀和推水。配套方案就是將滴流箱下部開孔,並用pvc管將其與孔連接,此孔的高度一般與主池水齊平或略高,水從此處流出後可推動主池的水旋轉,使魚便向的位置堆積,並通過孔順利進入沉澱倉。
地缸整體水流方向如下
總結:其實不管是地缸還是魚池,構造和原理基本是相通的,魚池的過濾可以更方便的規劃和設計,即便不加滴濾盒就能很好的實現生化倉的水質處理效果。大家完全可以根據地缸的結構來設計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