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奉節:"小車間"撬動"大扶貧

2019-07-23     三峽紅葉又紅了

2019年7月,奉節縣安坪鎮扶貧車間建設項目一期在下壩村完成主體工程。這是由山東省濱州市東西協作扶貧資金援建,占地3900平方米。

隨後配套完善附屬設施,引進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拎包入住",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鎮域經濟發展。同時對企業吸納建卡貧困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就業予以資金補貼和政策傾斜,屆時可解決1000餘名困難群眾增收問題,實現家門口就業目標。

(安坪鎮下壩村扶貧車間 圖:安坪鎮政府提供)

優惠政策"築巢引鳳"

2018年,奉節縣人社局出台就業扶貧車間、創業就業示範山村建設帶動就業績效獎補辦法,將發展扶貧車間作為鄉鎮扶貧工作考核內容。

據奉節縣就業局副局長鄧建新介紹:"一個布局合理場地、一套完善管理制度、一個定點聯繫單位、一塊統一醒目標識、一條形象宣傳標語、一份車間情況簡介、一個帶動就業公示、一個產品展示窗口'8個一'明確就業扶貧示範車間評估認定辦法和形象效果展示。"

為服務於創業者,縣扶貧辦制定培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工作方案,包括對扶貧車間致富帶頭人在內,從資金、技術、規划上給於扶持幫助。

政策出台,東西協作,利好各方。

2018年,安坪鎮被確定為奉節縣扶貧車間建設示範點,充分利用外出務工人員以及返鄉創業企業,搭建"以企招商"平台,通過外出務工企業微信群,發布家鄉變化、優惠政策和廠房規模,吸引回遷企業7家。

(安坪鎮海角社區劉興軍禮花工廠 圖:王傳貴攝)

他們找准自身定位,提供優惠政策。選擇企業標準既符合環保要求、就業門檻低、技能要求不高、有穩定訂單,又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同時為入駐企業爭取稅收、金融、培訓等方面優惠政策,在用水、用電上優先保障,幫助其擴大規模、解決發展中難題。

安坪鎮在下壩、海角等場鎮推動建立一批扶貧車間,發展製衣、手工藝品、電子產品初加工等產業,不少外出務工人員回到家鄉成為"上班族"。

2018年7月,安坪鎮海角社區劉興軍禮花工廠呈現一片繁忙景象,近30名工人忙碌在操作台前,其中有貧困戶12名。貧困戶王艷宜高興地說:"以前四處奔波打零工,只能顧一頭,現在家門口就有工廠,不僅收入可以,還能照顧到家裡面。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據了解,這家引進企業是一個代工禮品花、禮盒加工廠,由廣東佰仕德工藝禮品加工廠提供第一手訂單,經其統籌生產安排,訂單直接到員工手中,可帶回家中加工,減少中間成本,增加員工收入,普通工人月工資均在1500元以上。

2018年,全縣引導和啟動企業、村級組織等主體規範化建設18個就業扶貧車間,帶動就近就業736人,其中建卡貧困人員281人。當年認定就業扶貧示範車間4家,用工人數達到351人,其中建卡貧困人員152人。


本地特產成為發展"主流"

豆腐柴又名"神仙葉子""斑鳩樹葉",屬馬鞭草科多年生落葉灌木,藥食兼用,營養價值極高,具有清熱解毒、解酒護肝、潤腸清便等多種功效,在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平安鄉隨處可見。

(平安鄉豆腐柴葉基地)

重慶雄森實業有限公司——雙店村豆腐柴產業基地就業扶貧車間牆壁上一句扶貧口號十分醒目:"到扶貧車間,學一技之長,長脫貧志氣,助全家脫貧。"

47歲村民劉長學2015年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不僅種植豆腐柴賺錢7000餘元,而且夫妻倆還被招進豆腐柴葉加工企業打零工,一年下來總收入4萬多元。

豆腐柴如今竟成為"搖錢葉",以前落在地上都沒人撿,即使是牛羊也不愛吃。

現公司負責人陳波就是平安鄉人,在外務工多年,深知其價值,回鄉創業成立重慶雄森實業有限公司,號召村民種植豆腐柴,通過"土地入股分紅+金融扶貧+勞務收入+公司保底回收農戶鮮葉"模式帶動群眾加入豆腐柴產業鏈。

(平安鄉村民採摘豆腐柴鮮葉)

公司設置就業扶貧車間1個,占地1078平方米,含加工房及原材料產品倉儲庫房,主要從事豆腐柴系列產品加工,53名村民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人,低保戶7人,殘疾人8人。

採取計件計酬,做工一個月可獲3000元收入,年均達到28000元/人。

目前公司已經開發出豆腐柴茶、麵條、粉條等10餘種產品,2018年收入突破1000萬元。產品正在申請出口證件。

凡是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項目,並簽訂正式帶動合同,達到政策補助規模,豆腐柴產業如此,圍繞"4+3+X"特色產業、鄉村旅遊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同樣享受優惠政策。

小企業也可讓村民"掙大錢"

堅持選擇"中心工廠+家庭工廠"模式。企業以扶貧車間作為中心工廠,把訂單分給農戶形成家庭工廠,平時派人統一回收,計件收費,將車間建到村頭、將就業送到戶頭,已經成為小企業經營主要模式。

岩灣鄉五星場鎮幾乎沿街住戶都在加工紙紮產品,因為當地有一個奉節縣大雄紙製品廠。易大熊前些年在外創業,稱父親這個廠"名字不好聽、小打又小鬧",從心裡瞧不上,後來閱歷見長,發現內藏"致富經"。

易大熊很感慨:"利用村裡留守閒置勞動力資源,使小產品擁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價廉物美優勢。"

幾乎不用廠房,只在場鎮每年花10000元,租用15間、每間20平方米農房用於加工紙紮品,構成一個扶貧車間。

這個活兒可快可慢,做工靈活,最適合農村"大媽"。當然遇到趕工季,除"家庭工廠"外,每天需要集中30多人從早忙到晚,搞得人人手酸腳麻,手忙腳亂。

"一天能製作40多個,每個給我2元錢加工費,一個月平均20天,能賺1600元。"岩灣村65歲貧困戶龔永香租住場鎮一邊帶孫子,順便加入製作紙紮品隊伍。劉修惠等6人更是將材料拿回去家去製作。

(龔永香正在粘貼紙紮品)

紙紮品直銷重慶、陝西、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7省市。2018年下半年,為壯大產業、拓寬產業鏈,奉節縣大雄紙製品廠還在毗鄰汾河鎮場鎮租用900平方米廠房加工紙紮品,招工20餘人,其中貧困戶8名。

2018年,這個廠純收入近80萬元。現又開設蠟燭車間,讓更多留守老人有活干。

像大雄紙製品這種小企業奉節還有很多,他們實實在在為當地人帶來收入,讓貧困群眾待在家就能掙現錢。

截至2019年上半年,32個就業扶貧車間項目進入縣就業局縣級扶貧項目庫;啟動建設就業扶貧車間20個,已評估認定6家,帶動就近就業422人,其中建卡貧困人員148人。

奉節縣依託特色種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產業,持續開發更多適合貧困勞動力就業崗位,進一步拓寬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渠道。

積極引導企業、生產車間、加工點、代工廠及農村專業合作社等創建扶貧車間,發展居家就業和靈活就業形態。不斷加強東西協作,根據貧困人員技能結構提供就業崗位,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文:劉聖宇 龍懷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_MBHmwBmyVoG_1ZeD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