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樹立的「民主鬥士」,翁山蘇姬為什麼被西方國家拋棄了?

2020-11-16     笑語千年

原標題:作為美國樹立的「民主鬥士」,翁山蘇姬為什麼被西方國家拋棄了?

2016 年 3 月,翁山蘇姬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後,美緬關係卻因緬甸國內的「羅興亞人危機」 齟齬不斷,特朗普政府利用羅興亞危機推行美國的「印太戰略」,美緬關係由熱轉冷。

美國和緬甸關係的轉冷,表面上看是由於緬甸國內人權危機的爆發引起的,其實是翁山蘇姬和她的政府沒有成為美國想要的利益的代理人,而是奉行務實的中立主義外交政策,與東協和周邊大國發展平衡外交,並加大了對中國的倚重所致。美國因此需要利用羅興亞人危機敲打翁山蘇姬,所以有人說翁山蘇姬被西方國家拋棄。

2016 年 4月,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上台執政後,美國將緬甸作為推廣民主化的樣板,兩國關係迅速升溫,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往來頻繁。但2017 年特朗普上台以來,發現緬甸沒有如美國預想的那樣走上親西方道路,而是繼續堅持中立外交政策,並且與中國關係密切,令美方十分失望。美國對緬甸的批評增多,且直指翁山蘇姬,似乎想把她趕下神壇。

羅興亞人問題

從表面上看,引發美國與緬甸關係轉冷的,是羅興亞人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後遺症,美國早就一清二楚。之所以現在抓住這個問題不放,無非是利用羅興亞人危機敲打翁山蘇姬罷了。

羅興亞人是緬甸一個特殊族裔,是英國殖民時期,孟加拉國的穆斯林與當地的若人和其他民族融合的結果。緬甸獨立後,宣布佛教為國教,將穆斯林排除在軍隊、警察和政府機構之外,羅興亞人與政府的矛盾、與若開邦佛教徒的矛盾也開始上升,雙方時常發生矛盾衝突。

緬甸民盟政府上台後,在處理羅興亞人問題時採取的高壓手段引發伊斯蘭國家的反對,羅興亞人的遭遇引起輿論的廣泛同情,國際社會指責緬甸政府過度使用武力,對這次事件進行譴責,聯合國安理會要求緬甸當局立即採取行動停止在當地的「暴力行動」。

緬甸羅興亞人危機受到關注,主要的原因是自緬甸民主轉型以來,西方國家試圖干涉緬甸國內的民主和人權狀況,以督促其加快「民主」改革。所以美國很快發表聲明,對羅興亞難民問題表示關注,同時在人權問題上對緬甸施壓。美國一再強調「美緬夥伴關係」的重要性,聲稱美國將「幫助緬甸」建立「解決根本問題的工具能力」。

羅興亞人

2017 年,美國參、眾兩院分別舉行評估美國對緬政策的聽證會,美國國務院也發布了新聞公報,宣布對緬軍方施壓和「追責」七項措施和行動,敦促緬甸從根源上解決對羅興亞人「系統性歧視」。國務卿蒂勒森大談美國對若開邦危機的人道主義援助貢獻,指責緬甸軍方針對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並表示要對「暴行」追責。

緊接著,蒂勒森訪問緬甸,會見翁山蘇姬和羅興亞和若開邦社群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呼籲緬甸政府採取「緊急、具體步驟」實現羅興亞難民「安全、自願和有尊嚴的回歸」,兌現「尊重人權」和「所有族群尊嚴」的民主轉型。

美國為什麼借羅興亞人問題敲打緬甸

緬甸民盟政府上台後,美國對緬甸在內政外交上的表現不時發出批評聲音,西方輿論也一邊倒地批評翁山蘇姬沒有為羅興亞人說話。《紐約時報》稱翁山蘇姬放棄了之前作為緬甸人權事務發言人的角色,「有了 180 度的轉變」。

為了給翁山蘇姬施壓,英國總工會收回了此前授予翁山蘇姬的榮譽會員身份,美國也正式撤回 2012 年頒發給翁山蘇姬的「埃利·維瑟爾人權獎」。這在政壇是十分罕見的事情。

美國在緬甸人權問題上的過多介入,引起了緬甸的不滿。緬甸主流觀點堅持羅興亞人問題是主權的問題,驅趕羅興亞人是保護國家主權地位問題,而不甘落是一個人權議題,因此普遍反對美國的干涉。

特朗普上台後,相比歐巴馬,其外交政策向現實主義、本土主義轉變,以「美國優先」為原則,並不重視推廣民主、人權等美國傳統價值觀。特朗普的亞太政策集中於朝核問題與貿易議題,並不太重視緬甸。

緬甸政治轉型以來,逐漸意識到西方推動緬甸民主改革是出於自身利益,而真正對緬甸發展有幫助的還是中國、東協等周邊鄰國,其奉行的平衡、中立外交政策也引發了美國的不滿。

緬甸民盟政府上台後,民主化進程停滯不前,軍人尚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民選政府執政能力受限,改革中許多問題難以解決,民主化進程也隨之放緩,民眾對翁山蘇姬政府的支持度也有所下降。因此,翁山蘇姬需要鞏固權力,壓制批評者。

執政之後,翁山蘇姬也意識到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不一定符合緬甸的國情,要想獲得民意,首先要解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問題,緬甸需要摸索出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和道路,需要建立與所有大國的良性互動格局。也就是說,緬甸不但需要美國的支持,也需要與中國搞好關係,以便搭上中國快速發展的便車,讓緬甸駛上東協一體化建設的快車道。

翁山蘇姬上台後,雖然中緬關係經歷了一些波折,但兩國關係正在重回正軌。特別是翁山蘇姬將中國作為東協之外首個出訪國家,顯示出對中緬關係發展的重視。翁山蘇姬一年內兩次訪華,為推動中緬關係發展,加強領域合作做出了努力,「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經貿合作已成為雙邊合作的重點,緬甸對華信任度大大提升。中緬這些在政治、經濟等各領域的深化,引發了美國的不滿和擔憂。

緬甸的戰略選擇

緬甸位於中國與印度之間,是中國進出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的重要陸上通道。美國對緬甸的軍事價值極為重視,認為緬甸關係到中國在印度洋上的出海通道安全,可以成為圍堵中國的重要關卡。

美國在緬甸推進民主的戰略意圖,是避免其他大國控制緬甸,保證美國對緬甸的控制,並借緬甸的地緣位置遏制中國的發展, 在東亞打造一個完整的弧形封閉圈,完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是,民盟上台後,美國在緬甸通過推行民主獲取戰略利益,實現對華遏制的目前並沒有實現。翁山蘇姬並沒有如美國意料中的那樣,成為西方民主的代理人,這對美國的打擊很大。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翁山蘇姬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中緬兩國在地理位置上擁有密切的關係,中國是緬甸最大的外來資源國,也是最重要貿易合作夥伴之一,對緬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持意義。雖然緬甸實施民主化轉型後對中國的依賴減弱,但積極發展中緬關係,維護穩定的周邊環境,對於緬甸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美國輸出的所謂「民主」,只是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慮,並非真正站在緬甸角度,誠心幫助緬甸發展。特別是特朗普實行的「印太戰略」,與緬甸的發展戰略目標相衝突。美國希望將緬甸拉進平衡中國的陣營中,而緬甸為實現自身的和平與發展,不願意離開中國的支持和幫助,也不願犧牲中緬關係去幫助美國遏制中國,這是美緬關係的癥結所在,也是美國要「拋棄」翁山蘇姬的的根本原因。

翁山蘇姬是民主的堅定擁護者,但她與美國的最終利益和目標並不一致。翁山蘇姬想在緬甸建立民主制度,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美國希望緬甸建立一個親美政權,這個政權是要服務於美國家利益的,翁山蘇姬當然不願意答應。

作為一位民族主義者和政治家,翁山蘇姬上台後並未完全、無條件的站在美國一邊。所以美國等西方國家要對翁山蘇姬進行「妖魔化」,也是想殺一儆百,對某些國家和領導人起到警示作用。

美緬關係雖然暫時冷淡,但從長期來看,美國並不會真的拋棄翁山蘇姬,還是會與緬甸的政治改革派力量全面接觸,鞏固緬甸民主化改革成果,力圖主導緬甸未來改革進程,推動緬甸改革朝向美式民主演進,服務美國「印太戰略」利益和目標。這一點,美國是不會變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ZuL0XUB2uKmW_kO64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