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謊的兒子,棘手的我們

2020-08-11     李點點

原標題:撒謊的兒子,棘手的我們

上周,在我們發布的文章7歲女孩偷拿玩具親媽報警:這種被點贊20萬+的育兒方式,恕我不能認同 下面,有媽媽留言:

孩子一天到晚撒謊騙人,以此來躲避責罰,該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發現,好像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忽然學會撒謊了?!

我家娃上學時,鉛筆丟了,會說同學借去了。文具盒丟了,跟我說是同桌沒有文具盒,送他用了。

朋友大兒子不喜歡吃水煮蛋,把沒吃完的半個藏在衣櫃里,被發現了還說是小兒子放的,可小兒子那身高根本夠不到衣櫃門把手啊。

小小年紀就撒謊騙人,會不會不太好?

今天,我就和咱們父母說一說孩子說謊這件不大不小的事。

撒謊,其實是孩子成長典型的一部分

多倫多大學的一個心理學教授Kang Lee曾針對孩子撒謊做過一個實驗:

工作人員將一張紙皮反扣在桌子上,讓孩子猜一下紙片上寫的是什麼數字,猜對的孩子會有獎勵。
之後,工作人員故意離開一會,走之前告訴孩子不可以偷看。

結果發現,為了得到獎勵,有90%的孩子偷看了桌子上的紙片。

當工作人員問是否有人偷看了紙片時:

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
3歲的孩子中,有50%撒謊;
而4歲的孩子,撒謊人數居然超過了80%。

這表明說謊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孩子成長典型的一部分。了解了這一點,咱們父母就可以先放下一顆心。

Kang Lee還提出,說謊是智力和大腦發育的一個標誌性的進步。

因為孩子撒謊需要掌握兩種技能:讀心能力控制能力,而這兩種能力在社會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讀心能力是一種能夠區分我知道什麼和你知道什麼的能力,讀心對撒謊很重要,因為撒謊的本質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同時還要調動自己的邏輯推理,還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語言、表情、身體動作等,讓謊言不要出現破綻。

雖說撒謊是孩子必經的階段,但並不意味著我們父母可以放任不管。

分清楚孩子的兩種謊言

孩子撒謊,分為兩種類型,想像性撒謊和目的性撒謊

低年齡階段的孩子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的聯繫,常常會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這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看到的場景,聽到的事情,想像成別的樣子說出來。這就是想像性撒謊

比如,平白無故說看到掃帚飛起來了,屋子裡有怪物,可能只是剛好看了繪本的聯想,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謊言,父母不必過於緊張,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說謊便會消失。

目的性撒謊就需要引起重視了,又分為:

想要什麼東西:如為了多吃糖果說自己還餓;

想逃避責罰:為了躲避責罰死不承認,做錯事嫁禍爸爸、小貓小狗、路人……

我們要解決的也就是這樣的目的性撒謊。

撒謊,其實涉及的面還挺寬的,不僅僅是明面上語言的遮掩,所以更需要父母們的耐心引導。

1. 不必當孩子面戳穿謊言

孩子撒謊,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找各種證據來戳穿孩子的謊言,讓孩子乖乖承認。但我覺得不妥。

因為這樣並不會對孩子說謊有所改善。

比如我小的時候,媽媽管我很嚴,不讓看電視,我就會趁她上班的時候偷偷看,第一次她問我看了沒,我說沒有,她說,電視機都熱著呢。

第二次,我就會預估她回家的時間,提前半小時關電視降溫,媽媽又說,我離開的時候遙控器在電視柜上。

第三次,我就會把遙控器原樣放回去。

一次次戳穿孩子的謊言,可能只會讓孩子的謊言越來越難被戳穿而已。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會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發現孩子說謊,我們不要急於戳穿,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明白撒謊不是一件好事情。

有一次,老公發現地板上有個坑,問誰砸的?兒子說不是他,肯定是表姐(來家裡做客)。事實上表姐那天在畫室突擊考級,一天都不在家。很顯然他在說謊。

我沒有急著戳穿他,而是指著茶几上的大石頭說:「這個石頭是誰幫忙搬的啊,放在這裡還挺合適的。」

兒子聽了我的話,立馬湊過來說:「媽媽,是我搬的。「

我誇獎他很棒,但下次一定要注意安全,砸到腳會很疼的。他點點頭說:「是的,我都砸到地板上了,媽媽,對不起。」

我藉機跟兒子說:「沒事的,你幫家裡搬東西很棒,弄壞地板也沒什麼,也許我們可以在那個坑上搭一個城堡呢,但下回不要說謊了哦。」

即使知道孩子說謊了,可他們又不願意承認,我們可以讓孩子的謊言飛一會。從別的角度切入,用溫和的口氣提及,關心孩子有無受傷,孩子便願意說出事實。千萬別僵在有沒有說謊上出不來。

2. 與其糾結謊言,不如解決謊言背後的問題

對於「想要」或「不想要」類的說謊,解決謊言背後的問題,謊言就不存在了。

兒子不願意刷牙,抗拒無效後,他跑來跟我說:「媽媽,我可不可以自己刷牙?」

我一聽,當然可以呀。

每次問他刷牙了沒,他都興奮地說:「刷過啦!」

我慢慢發現了不對勁,一是口臭越來越明顯,二是,給你新換的兒童牙膏,一點都沒少啊!

知道兒子說謊後,我沒有罵他小小年紀就不學好愛撒謊,因為小孩子現在是純享樂的心理,什麼事情自己喜歡就願意做,不喜歡就拒絕、撒謊,這沒什麼。

我換了個角度,先是給娃讀繪本《小熊不刷牙》,讓孩子認識到,不刷牙,牙齒就會變髒變黃還有口臭,以後牙齒掉光光,喜歡吃的東西都吃不了。

我還百度了一個紀錄片給他看,裡面的小男孩愛吃糖不愛刷牙,結果拔了7顆牙。看得我都疼!

不用我說,兒子晚上就乖乖刷牙了。

有時,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試圖掩蓋的事情,會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所以他們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犯錯。

我們不糾結於謊言本身,而是透過謊言解決背後的事情,謊言要站立的事實基礎就沒啦。

3. 給孩子一個可以犯錯且有愛的環境

加拿大的兩位學者做過一個實驗,在明知道孩子撒謊的前提下:

對第一組孩子說,說謊是要受嚴厲懲罰的;

對第二組孩子則說,做錯了沒關係,但是一定要誠實。

結果,第一組孩子還是堅持撒謊,第二組卻有50%的孩子選擇承認錯誤。鼓勵、誇獎孩子的誠實,孩子的說謊行為就會慢慢消除。

就像華盛頓砍櫻桃樹主動承擔錯誤,他的父親誇獎他:「你的誠實讓我很欣慰,因為即使是一萬棵櫻桃樹也比不上一個誠實的孩子啊!」

孩子說謊,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營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孩子會覺得:反正都是被罵,不如賭一把。

有一個叫史蒂芬·葛雷的孩子,不小心弄撒了牛奶,他的媽媽聞聲趕來,看了滿地的牛奶,她打趣地說:「我還沒見過這麼大的牛奶水坑呢!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會兒?」

母子倆就這樣,在牛奶水坑裡玩了一會後。男孩的媽媽提出,讓男孩幫忙一起用海綿收拾牛奶水坑,並且告訴他:「你已經做了一個失敗的試驗,現在讓我們來學學看如何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

男孩的媽媽親身示範給男孩看,男孩很快學會了。

明明是犯了錯,可是,後來葛雷卻很興奮地說:「媽媽,我成功了,真是神奇的一天,我在牛奶水坑裡快樂的打滾,學會了用海綿清理水坑,還知道了如何像大人一樣拿牛奶了。」

男孩長大後,成為著名的醫學科學家,提及小時候這一段經歷,他說:「就是在那一刻,我懂得了錯誤是學習新東西機會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不需要害怕犯錯,而應從中汲取教訓、勇於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進步。」

孩子打碎了杯子,只要他們收拾乾淨就好;成績考差了,只要下次努力就行,沒必要說謊。

用解決問題的思路來代替打罵,會給孩子一種成長的態度;而有愛的環境,則會讓孩子徹底放鬆,願意跟父母合作、溝通。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說:「兒童說謊,是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

很多孩子說謊,是預料到犯錯後會被責罵甚至挨打,或者是不被信任不被關心的敷衍。就像下面這位網友分享的說謊經歷一樣:

「這個真的不是我弄壞的。」
「你弄壞的你還狡辯。」

後來

「這個東西是不是你弄壞的。」
「是。」
「媽我肚子痛。」
「都是玩手機玩的,你不玩手機就沒事。」

後來

「你怎麼了,捂著肚子幹什麼?」
「沒事,捂著玩。」

你看看,孩子說謊,很多時候是我們逼出來的。

回到最開始那位媽媽的疑惑,孩子弄壞奶奶的眉筆不肯承認還說謊,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1)不會當面讓孩子對口供;
2)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拿著眉筆告訴孩子,眉筆是用來畫眉毛的,然後,在一張紙上畫幾筆,問孩子眉筆是不是和鉛筆很像?這種輕鬆的氛圍,才會讓孩子願意和大人溝通,說出真實的話。
3)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說,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孩子當偵探,問他怎麼樣才能找到弄壞眉筆的人,因為奶奶只是想知道這個人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一般這個時候,孩子都會乘機說出實話——肯定是不小心。那我們再引導孩子,奶奶的眉筆壞了,肯定很傷心,可能需要一個道歉來安慰。

這種不責備,不批評的態度,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接納和理解,那麼,他也會坦誠自己的錯誤。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歡迎在留言區試著寫一寫哦。

土豆也會說謊。

沒刷牙,告訴我們刷了;看動畫片,鬧鐘響了說沒有到時間。

撒謊,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除了正文中提到的那些,我還想提一句,孩子的模仿能力真的嚇死人,而且是好的壞的都模仿!

有一回,我發現土豆又偷吃零食了,他怎麼也不承認,被妹妹戳穿後,他理直氣壯地說:「媽媽也騙人。」

原來,是有次我們娘倆在商場碰到一個熟人,硬要請我們吃飯,而我不想她破費,就笑著說吃過了。結果,晚上土豆有樣學樣。

講真,孩子的模仿能力太強了,在孩子面前,我們一定要注意一言一行,千萬別給錯誤示範呀!

你好,我是李點點,旅居德國的育兒漫畫師!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沒有金光閃閃的履歷,只有一個二胎老母親掏心窩子的育兒感悟和婚姻婆媳八卦。 我想通過文字和漫畫,讓大家在家長里短里得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關注我,我們一起經營幸福家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OsF3HMBd8y1i3sJk2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