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殘酷揭秘:為了讓孩子接受好點的資源,那些父母到底有多拼

2020-07-28     李點點

原標題:《三十而已》殘酷揭秘:為了讓孩子接受好點的資源,那些父母到底有多拼

最近看了電視劇《三十而已》,同為當媽的,我好像更能被劇中的顧佳戳中。

她是位全職媽媽,顏值高能力強,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既能輔助老公創業,又能照顧孩子吃喝拉撒,外加順手撕個綠茶打個作精,是我理想中的媽媽人設。

這麼又爽又颯的顧佳,卻同樣像我們普通媽媽一樣,為孩子的教育資源拼盡了全力。

為了能讓孩子上那所頂級的貴族幼兒園,顧佳說服老公、背了銀行一大筆貸款換了浦東某豪宅小區的大房子。

即便是身為「優質中產」,購房巨資對這個家庭也造成了不小的壓力,顧佳連買兩身新衣服都捨不得。

但「學區房」只是敲門磚而已。能不能入園,還得通過面試——不僅面試孩子,還得面試孩子的父母,包括但不限於家庭出身、學歷背景、工作情況等等!

鏡頭特寫顧佳面試時,以一口流利且標準的英語做了長長的自我介紹。

誇張嗎?科幻嗎?脫離現實嗎?

不,一點兒也不。

身邊一個同事,為了讓兒子上那所心儀幼兒園的托班,光中英文的表格就填了十幾頁,然後快40歲一直在公司裡面試別人的夫妻倆像剛畢業的學生一樣緊張兮兮地去托班面試。而為了應付英文面試環節,同事更是提前一年「惡補」口語。

還記得「孩子上學,面試家長身材」的「奇葩事」嗎?

「匪夷所思」的理由是:身材差的家長,自我管理能力差,進而會影響到對孩子的教育。

說回顧佳。事與願違,四歲的兒子因為面試時一個不佳表現,讓本來一切頗為順利的入園出現了變數。

這可沒有打倒一個老母親,顧佳積極另尋他路。

為了求得王太太的一封入園推薦信,她愣是借著電梯停電的機會,爬了十幾層樓梯上去接王太太,又是讓鞋提鞋,又是赤腳扶太太,哪還有什麼尊嚴和面子,為了孩子,什麼都豁出去了。

尚未生孩子的閨蜜為她心疼,她卻雲淡風輕地說了句:

「這都是當媽的修行。」

為了孩子,當媽的女人真的夠拼!

不要以為這是只會出現在電視劇里的橋段。

現實中,為了孩子能夠接受好一點、再好一點的教育資源,絕大多數的家長也一如顧佳,沒有最拼,只有更拼!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兩年前,《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熱銷全世界。

該書作者薇妮斯蒂·馬丁,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靈長大猩猩研究學者、作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作為社會的頂層人群,她從自己的角度揭秘了一個神秘的組織——「紐約上東區媽媽們」。

即便擁有最頂級的財富,這些「貴族媽媽」也一樣為了孩子搶奪稀少且珍貴的教育資源——

她們兩歲的孩子就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
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兒園的入學與面試;
到了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孩子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託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小小學習家課、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

一如《三十而已》劇中揭示:馬術課可以作為申請國際學校的加分項,於太太就雷打不動、風雨無阻地陪兒子上課。

王太太,為了順利把孩子送入牛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定居深圳,每天親自入關送兩個孩子去香港上學。為了保住孩子的「名校學籍」,大孩子每天跑兩個學校上學,直到小孩子長大接替哥哥的學籍。

在普通人的認識里,這些坐擁金山銀山,有著幾輩子花不完的「超級富豪們」,只需喝喝茶打打球享受人生就可以了,可完全沒想到他們為了孩子的學業竟然會這樣拼。

再有錢有勢的父母,也跟普通的父母一樣,都渴望培養出一個優秀點再優秀點的孩子來。

當媽的修行,在哪個圈層都相同

為了孩子的教育,精英圈媽媽都那麼拼,而普通人群里的家長們,同樣也是竭盡所能。

深圳,為了讓娃報上某著名幼兒園,家長們拿著躺椅、行軍床和小凳子從凌晨就開始排隊。一位通宵排隊的家長表示:「我們這些當家長的,為了給小孩上學,真是操碎了心。」

南京,同樣是報幼兒園,晚上10點多,幼兒園門口排隊人數就猛增到三百多人。而且人群里大多數是老年人,在寒風中抱著被子或喝著小酒取暖。

網上常有類似的諮詢:

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收入,除去房貸、車貸、吃喝拉撒的費用外,所剩無幾,如果送孩子去相對高昂的幼兒園,真的相當吃力。

但還是有不少父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較昂貴的學校。為了孩子,墊起腳尖竭盡所能往上夠 「更高、更好、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在北京的「媽媽圈」里有這樣的戲稱:「東城媽媽佛系,西城媽媽有錢,海淀媽媽焦慮。每天海淀媽媽日理萬機,很多都是全職帶娃,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就是她們的戰場,跑遍各大培訓機構,中關村就是她們的駐地。」

下面這張朋友圈截圖,就深深地體現了學習的鄙視鏈。

以為只是個段子,沒想到評論區網友們紛紛「現身說法」:

原來,為了孩子的教育,每個圈層都在儘自己的最大努力。

別讓焦慮,透支了家庭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至精英媽媽,小至普通媽媽,大家都在拼,可「拼」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正如《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中指出的,是焦慮!

「上東區媽媽的焦慮」來源於自己,她們需要用孩子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成功,所以,他們害怕自己孩子的「落後」。孩子「落後」意味著自己的失敗,在「媽媽圈」、在親朋好友圈甚至在老公眼裡,自己就是個失敗者。
普通媽媽焦慮除了類似「上東區媽媽的虛榮」外,更多的是害怕孩子會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公平,而喪失獲得更好生活及前程的「敲門磚」。

不否認,教育資源存在傾斜,那是再焦慮都無法解決的現實。

清華北大每年都有寒門學子,牛津哈佛的學生也不個個出自精英家庭。

拼教育資源,有得拼自然好,沒有得拼,那就仔細琢磨下怎麼拼自己吧。

畢竟,再好的老師、學校都沒有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鼓勵,以及正確的教育、引導方法更重要。何況,焦慮是會傳染的,家長越焦慮,孩子也會越焦慮,這年頭,孩子得抑鬱的還少嗎?

其實,無論我們怎麼焦慮,都無法消除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雖然我不太喜歡顧佳的老公許幻山,但是我覺得他有一句話說得對:

養孩子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要順其自然。

與其讓焦慮抽空家底,不如給孩子健康的家風。

在工作室閒聊的時候,我問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覺得顧佳這個角色特別有共鳴?」

對面的小姐姐們清一色地說:「沒有。」哼,那是因為你們還沒有結婚!還沒有娃!看這部劇,我是邊看邊點頭。特別是顧佳想要去拼茶廠走出全職媽媽的角色那一段,她想請個育兒師,許幻山大聲指責:「育兒師做的那些事,你這個當媽的做不了嗎?」

憑什麼媽媽就要承擔養娃的全部責任?一個家庭,光憑一個人對孩子付出,運轉是很困難的。媽媽可以為了孩子拼盡全力,但是好的家庭是父母雙方共同經營的,健康的孩子是父母共同參與養育的,如果你做不到關愛孩子,那麼,請別指責。

你們感覺最有共鳴的是哪一段?咱們在留言區聊聊唄。

你好,我是旅居德國的土豆番茄媽!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書籍《萌寶土豆在德國》《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這裡有婚姻婆媳、母嬰育兒、學童成長、幽默吐槽, 我想通過文字和漫畫,讓大家在家長里短里得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關注我,我們一起經營幸福家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BrTnnMBLq-Ct6CZAR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