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身體冷暖的隱喻。當你長時間感覺不到人際關係中的溫暖,你會發現外部世界好像變冷了,你的身體好像也變冷了。
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軀體化」,是指你的某種情緒不能在情緒層面去表達,結果就通過身體來表達,這時候身體的表達就非常有象徵性,像是一種隱喻。
當一個人心中積攢了太多的死能量,這些死能量無法轉化為生能量,而他人也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於是這些死能量就會轉過來攻擊自己,最終可能導致身體問題。
發現身體問題是「軀體化」時,我們可以學一下武老師的一位來訪者的做法,發自肺腑地做一次許願,這份許願雖然不可能讓我們徹底改變,但的確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幫到我們。
具身認知觀
前文說了大概,這裡進入詳細,講的是具身認知觀(Embodied Cognition),是認知心理學的新進展。
傳統認知心理學中,認知和身體像是分開的,而具身認知觀,則認為心智鎖在身體之中,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
具身認知觀,是一個比較新的理論,它改變了心理學對身體的忽視。在前文中說過,武老師的催眠老師史蒂芬 吉利根,雖然在史丹福大學拿了心理學博士學位,但他認為美國院校中的心理治療中是忽視了身體的。
武老師也有這樣的感知,不然這很難解釋,為什麼他在北大心理系也沒有學到用身體來共情的技術。
就像前面講的故事都是諮詢早期碰到的,當時深深震撼了他,甚至他覺得有些像超出了心理學範疇似的,後來諮詢多了才發現,其實很常見。
正是這些常見的事,讓他很難再停留在思維層面去理解這一切,分享一個武老師的小故事吧。
2008年的冬天,他去上了一個課程。在廣州市區一個地鐵口,早上剛出地鐵,突然有一陣寒風吹過,他覺得自己感冒了。
在這門課上,有一件事觸動了他,讓他想到最近三次上課學習,他的身體都在生病,這是為什麼呢?
當他問自己這個問題時,立即發現這三門課程都是在身體層面,做心理療愈的課。
這些課程有個共同點是不僅在身體層面做工作,同時都有點兒靈性的感覺,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他以往的知識體系。
說顛覆是誇張了一點,但確實是新的體系,在這個新的體系中,他是一個「小白」。
然而在學院派的體系中,他那時已經相當有相當的名氣,他是北大心理學本科和碩士,主持的廣州日報心理專欄非常受歡迎。
也出版過《為何家會傷人》,《解讀「瘋狂」》,兩本書,都很暢銷,特別是《為何家會傷人》,已經展現出了它強大的影響力。
作為一個在學院派體系中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現在要進入另一個體系去當「小白」,這對他有相當大的衝擊,傷到了他的自戀。
他頭腦上硬撐著去上了這些課程,但他的身體和潛意識卻在抗拒。三次接連在上課時生病,很可能就是這份抗拒在表達。當他想清楚了這個聯繫後,貌似感冒的症狀當天中午就好了。
成長就是一個破自戀的過程,他體驗過這些課的好處,決心學下去,於是接下來的三四年里上了很多類似課程,但最後又回到了以精神分析為主的道路上。
這三四年的學習非常有價值,特別是艾瑞克森流派催眠的學習,對他有非常大的幫助。
定義和發展
再做一些比較學術、比較科學的解釋,具身認知是和笛卡爾開始的身心二元論、身心分離論相對立的。
從笛卡爾開始的西方科學傳統,是將意識和身體分開,並且把意識當做主體,而把身體當作一個純物質機器來對待,並且會假設思維或認知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是純粹意識層面的存在。
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就是濃烈的笛卡爾的味道,像剝離了身體,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是一種純數字化的邏輯程序。
一開始的人工智慧研究,部分也是基於認知心理開始的,它的假設是離身的心智表現在人腦上,就是人的智能,表現在電腦上就是人工智慧。
認知雖然表現在包括大腦以內的身體上,但卻不依賴於身體,功能是獨立的。
但逐漸地,人工智慧的研究離開了這個假設,認為心智離不開身體,心智過程就是身體過程的隱喻,或者說,一種投影。
最早由心理學家吉布森在1979年提出了知覺生態學理論,這個方向不斷發展變化,後來形成具身認知觀。
它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我們之所以持有如此這般的認知,是因為我們擁有如此這般的身體和頭腦,而我們之所以擁有如此這般的身體和頭腦,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這般的世界中。
這段話還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的思維和我們的身體,和我們所處的世界互為隱喻。互為隱喻,這個說法可能理解起來還是有點困難,簡單的理解就是,它們互為鏡子,互為鏡像。
需要說明的是,具身認知觀主要是研究人工智慧的學者們發展出來的,這裡面就有這樣一個假設:
既然人的認知,是人的身體的隱喻,那麼,機器人該具備什麼樣的身體,才能發展出真正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和最新的認知心理學,不是這裡的核心。接下來繼續心理諮詢與治療的領域,具身認知觀的這種互為隱喻、互為鏡像的說法,在心理諮詢中會有深刻體現。
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會發現,一個人的內心有著整個家族的投影,而一個家族的故事又像是所在的整個社會共同體的投影。
經典的精神分析諮詢與治療過程中都是長程的,比如武老師目前的來訪者諮詢都在三年以上了。
他也有自己的諮詢師,他的分析過程也有三年多了,現在頻率是每周兩次,這樣長程分析看起來是費時間金錢和精力的,但當真的將一個人的個人歷史清晰地梳理出來後,會有非常震撼的感覺。
可以說,你看到了一個人如何長大,就看到了這個人如何形成了現在的認知。
你與環境的如此這般的互動,也就是關係,塑造了你如此這般的身體和腦,你如此這般的身體和腦,則塑造了你如此這般的認知。
目前這個說法,看上去還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但反過來還可以推出一個說法——你有怎樣的身體,也是因為有什麼樣的認知和環境。
小故事
這個說法,有時接受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比如,關於相貌的隱喻。印度有一個說法,說我們身體的左半側代表和媽媽以及女性的關係,右半側代表和爸爸以及男性的關係。
先澄清一下,這個說法目前並沒有科學驗證,武老師分享一下他的個人觀察。你可以照鏡子看看自己,也可以去觀察周圍的人。
根據左右臉的不同,看看能否看出這個人和父母的關係。武老師有一位好友,她有非常明顯的大小眼,左眼小,右眼大。
有意思的是,她的這種身體表征相對應的事實是,她的確和母親的關係非常惡劣,而和父親的關係好很多。
武老師覺得左眼小右眼大,可能隱喻著她願意睜開眼睛看父親,而不願意看母親。
至於武老師自己,他的左耳因為高三時得了中耳炎,當時醫治的不夠好,導致這隻耳朵的聽力損失非常嚴重,看上去像是一個客觀生理現象,但他覺得它有著極為深刻的心理現實。
這個心理現實是,他從小聽媽媽訴苦,這對他構成了沉重的困擾,用前文的軀體化概念來講,就是他對母親向他訴苦,有嚴重的牴觸情緒,可他意識不到。
於是很有可能這股情緒就通過身體來表達,他的左耳出問題,很可能就是他想關閉這個耳朵,不想聽媽媽以及其他女性向他訴苦。
必須再次澄清一下,這個說法是他的個人經驗性總結,而不是得到了嚴格驗證的結論。實際上,他也是因為有了具身認知這樣的理論後,才有勇氣分享這些故事。
按照具身認知觀,他覺得可以有這樣的認識:一個人的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是互為隱喻的,也是鏡像的。
而人的身體,特別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個鏡像,所以通過觀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例如在大街上,你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多數人都不是昂首挺胸的,這又說明什麼呢?
雖然正確的結論不容易做出,但這些顯而易見的觀察,可以引出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思考。
總結
1.具身認知觀認為是認知和心智鎖在身體之中,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它是認知心理學的新進展,改變了心理學對身體的忽視。
2.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身體和我們所處的世界互為隱喻,互為鏡像。
3.一個人的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是互為隱喻的,也是鏡像的,而人的身體,特別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個鏡像,所以通過觀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思考
人是家族的投影,家族是社會的投影。我突然想起來一本小說《塵埃落定》藏族作家阿來的作品。一個土司家族覆滅的過程,就像那個社會,無數家族的覆滅,然後一個大權力結構的誕生。
我一直知道,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原來還有這麼深刻的隱喻。學完這部分,我突然感覺心理諮詢,有時好像算命啊。我以為我在學習科學,實際上學習的是玄學,哈哈。
學習玄學,相信神秘主義,也說不上相信吧,這只是一種解釋,當然也可能存在,其他無數種解釋。
有人說出生時的相貌體態是父母給的,但長大後的容貌體態是自己給的,這就是面由心生、體由念塑吧,為了顏值,必須保護好自己的心理。
一個人的容貌里,藏著他走過的路,翻過的書,看過的風景。所處的世界時時刻刻改變著我們的身心相貌。
身體影響著心靈,不論是痛苦或舒適的外部環境,都不可否認地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情緒。同時心境情緒也影響著我們的身體,達成神奇的自我實現語言。心若冷了,身亦冷。
引用青島羅剛老師的詩:
那些醜陋的人
那些醜陋的人,
我不加憐憫。
醜陋不是他們的罪過,
但污穢的外表下,
住著同樣齷齪的心靈。
讓他們繼續詛咒吧,
他們錯怪了這個世界,
卻以為世界遺棄了自己。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