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被惡龍看守的寶藏

2020-05-01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好的憤怒既能保護你自己的空間,也能促進關係朝向建設性的方向發展,而壞的憤怒常常只能帶來破壞。

能坦然表達憤怒的人,會很快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使得溝通變得很高效,而壓抑憤怒的人會讓溝通變得複雜低效。

學習直接而合理地表達憤怒,而且是對引起憤怒的人表達,這是一件非常有張力的事情,越是能做到這一點,就越會擁有更好的關係。

讓恐懼流動

前文講了,讓悲傷與憤怒這兩種情緒的流動,這部分來講講,其他情緒的流動。

恐懼,是極為根本的負面情緒,可以說,恐懼決定著我們自我的邊界。我們常說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進入到更大的世界中,而舒適區域的邊界,總是由恐懼所形成。

不過你需要認識到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我們最恐懼的東西多是在童年,甚至在童年早期是形成的。

那個時候,我們擁有的外部資源和內在力量都比較匱乏,隨著逐漸長大,特別是成年後,一個人所擁有的外在資源和內在力量就多了很多,這個時候常常就可以去面對生命早期所恐懼的東西了。

武老師舉了個例子,有一位女士,每當夜幕降臨時,她會把家裡所有的門窗鎖上,並一遍遍地檢查,生怕沒有鎖好。

即便如此,她也不能安心,她還會把家裡所有的燈全打開,然後自己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

看什麼節目不重要,但一定要把聲音調到很大。她經常就這樣一直看電視到天亮,而天一亮,恐懼也隨之消失,然後才在疲憊中睡去。

她有一個5歲的兒子,但兒子一點都不能給她帶來安全感。有時,為了晚上睡一覺,她會求朋友來陪他,朋友一定得是成年人,那樣她才能睡著。

朋友不需要做什麼,只要在她家的任何一個地方待著,她就能在臥室安然入睡。不管她睡得多好,只要朋友一離開她家,她一定會在短時間內醒來。

他們在諮詢中探討,發現她對黑夜的恐懼達到了這種地步,是因為她曾經遭受過嚴重創傷。

恐懼:被惡龍看守的寶藏


她在4歲時,一個漆黑的夜裡,親生父母把她送人。

那一天她傍晚時睡著了,等一覺醒來發現已不在家裡,而是在一條小船上,身邊是一對陌生的阿伯和阿婆,他們說,他們現在是她的爸爸媽媽了。

她的親生父母不要她了。這是非常慘痛的創傷,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痕。現在,這位女士之所以再一次如此怕黑,是因為她第二次被重要的親人「拋棄」,她的丈夫剛和她離婚。

第一次,她是在黑夜中被拋棄,這容易給她留下這樣的幻想:如果我當時沒有睡著,或許我就不會被爸媽拋棄了。

這種心理,帶到現在,就好像她的潛意識在說:不能在晚上睡覺,如果這次不睡著,她就可以避免第二次被重要的親人拋棄了。這就是心理上玩的「刻舟求劍」的遊戲。

面對極端的恐懼,我們容易想到的是防禦恐懼。這位女士正是如此,她一遍遍地檢查門窗有沒有鎖緊、打開所有的燈、把電視調得很響、找成年人陪,都是為了不想體驗到恐懼。

但武老師認為在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要她去聆聽恐懼,發現恐懼所傳遞的信息。假若她徹底明白,自己的恐懼是來自4歲時被父母拋棄的經歷,那麼這種恐懼或許就可以逐漸地化解了。

不過這麼慘痛的創傷,是獨自一人不能承受與化解的,她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這也是成年人所擁有的力量之一,你有了金錢,你有了人脈,你有了生命的自主權,然後去可以去尋找各種能幫助到自己的資源。

恐懼,常常是在揭示著生命的真諦,你越是恐懼的地方,可能越是藏著極為重要的生命真相。

讓內疚流動

比起悲傷、憤怒和恐懼來,還有還有一種情緒是人類更不願意接受的,那就是內疚。

因為當處於悲傷、憤怒和恐懼中時,你很容易體驗到自己的弱小,而當處於內疚中時,你會產生「我不好」這種感覺。

為了避免「我不好」的這種感覺,很多人更願意過分地去追求清白感,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說這樣的話:「我已經仁至義盡了、我問心無愧、我良心上沒有一點不安」等等。

但是,一份和諧的關係,必然會有豐富的付出與接受,你給予我物質和精神的愛,我接受;我給予你物質和精神的愛,你也欣然接受,然後回予我更多


如果這個付出和接受的循環被破壞,關係也隨即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並且,與想像不同,付出和接受的循環被破壞,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不願意給予,而是因為不願意接受。

這是因為接受會帶來內疚。對此,德國治療師海林哥描繪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如果只付出不接受,一個人就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係中絕對問心無愧。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永遠正確。

那麼相應的,關係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即便不明白付出者為什麼那麼喜歡付出,也會經常覺得問心有愧,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衝動。

一旦對方真做出了逃離的舉動,那個一直認為自己清白無辜的付出者,就會覺得受到了莫大傷害,並且會激烈地指責逃離者的背叛舉動,但實際上,付出者才是關係破壞關係的始作俑者。

武老師在做心理諮詢和日常生活中,見過很多這樣的故事:

夫妻兩口子中,一個人很好,另一個人眾所周知的壞,可這個被大家說為壞的人,卻堅定地提出了離婚,而那個很好的人拒絕離婚,各種鬧,各種不舍。

這是因為在這樣的關係中,那個「好人」過度的追求清白感,而「壞人」則越來越不喜歡這種感覺,但他們常常難以說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麼。

武老師的一位諮詢師朋友於東輝講過這樣一個案例。「壞人」丈夫說,之所以離婚的原因是:

「可能是你太好了,對我太好,對我家人也太好,什麼都好……我說不好,但就是對這一點不舒服。」

「好人」妻子聽了更加委屈,激動地說:「我太好了,難道也是一種罪過嗎?」

接著「好人」妻子對諮詢師於東輝說:「對這個家,我盡力了,要真走到離婚這一步,我也問心無愧。」

諮詢師立即問她:「在和其他人的重要關係中,你也問心無愧嗎?」


她說:「是,我對所有人都盡力做到最好。」

諮詢師再次問她:「你對人很好,他對人一般,那麼是你的朋友多,還是他的朋友多?」

這個問題問到了關鍵,的的確確,這位「好人」妻子的朋友遠不如「壞人」丈夫多。

一個人不管多麼付出,仍然會不可避免地傷害另一方,總會產生或輕或重的內疚,所謂的「好人」常常拒絕這份內疚的流動,於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個「完美的付出者」,那樣就可以問心無愧了。

只不過,這份內疚並沒有消失,它其實是被「付出者」有意無意中轉嫁到「接受者」身上。

簡單而言,「付出者」其實在享受這樣一種邏輯: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麼我們關係中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那都是你的錯了。

最根本的人性是自戀,所以人最容易逃避的東西就是「我錯了」,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所謂「好人」為什麼常常不被待見了。

讓一切情緒流動

人性極為複雜,關係也極為複雜,在複雜的關係互動中,我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每一種情緒都深具價值,越是能尊重這些情緒,並讓他們在自體和關係中充分流動,越是對你、對我和對關係的尊重。

如果我們把一些情緒視為好的而去表達,把另一些情緒視為壞的而去壓抑,那麼關係就會失掉那些關鍵的信號,於是關係、我和你,都變得不真實了。

武老師曾看過一部電影,是一位美國心理諮詢師的真實經歷,這位諮詢師很資深,但他自己越來越難以集中精力與來訪者共情,甚至在來訪者傾訴時,他常常分神,例如在記錄本上畫漫畫。

而同時,他與妻子的感情也陷入了一種無聊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他決定來一次全球旅行,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很多刺激的事。

例如他險些出軌,體驗到了「可以同時愛兩個女人」的感覺,接著體驗到了被騙的感覺。在非洲,他被武裝部落關起來,險些體驗到死亡的感覺。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體驗。

最終,他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家後,再做一個幸福體驗的測試時,他腦區里的所有部分都變得極度活躍,他有了巨大的幸福感。

然後他和妻子的關係發生了質變,對來訪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感同身受了。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情緒情感是最重要的體驗部分。


當你讓一切體驗都流動時,你會發現,並非只有正面情緒能讓你體驗到幸福,實際上,一切情緒的流動,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總結

1.人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進入到更大的世界中,而舒適區的邊界,總是由恐懼所形成。

恐懼常常在揭示著生命的真諦,越是恐懼的地方,可能越是藏著極為重要的生命真相。

2.人性極為複雜,關係也極為複雜,在複雜的關係互動中,我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每一種情緒都深具價值,越是能尊重這些情緒,並讓它們在自體和關係中充分流動,越是對你、對我、對關係的尊重。

3.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情緒情感是最重要的體驗部分。

當一切體驗都流動時,你會發現,並非是只有正面情緒能讓你體驗到幸福,實際上,一切情緒的流動,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思考

其實我也怕黑。有一天坐在車上,聽到了楊小壯的《孤芳自賞》,我一瞬間淚崩,可能就是因為他唱出了我的心聲。他唱的是孤獨、自哀自怨、自戀,還有被拋棄。

感覺他唱的就是我,就是抱著膝蓋,一個人坐在漆黑房間的我。在這個時候,我突然看到了一種意象,就像黑暗中有一條惡龍。我知道那是我的恐懼。

恐懼就像一條惡龍,看守著一些寶藏。是過去我從沒發現的寶藏,等我下次感覺到恐懼時,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看看我的寶藏是什麼。

突然想到一個人,感覺他就像隔絕了自己的體驗,心裡有種情緒,為他感覺到不值。一個人的人生沒有真實體驗,或有了體驗但壓下去,那這個人該活得多憋屈啊。

內疚,我看到這個個案,突然想到我在生活中也看到過這樣的,而且不止一個。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是可以穿透無數事實和現象的。看到這一點,我真的覺得好棒、好喜歡。

恐懼:被惡龍看守的寶藏


自己付出,同時為了保持清白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付出。好人在通過不斷付出的方式,無意識扮演了溫情支配者這個角色,通過付出、通過自己的好來實現控制另一方的目的,這種變相的控制,激發了對方本能的逃離。

有時候,與有的人相處,就會感覺到「他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我自己有多糟糕」,那麼他糟糕不就意味著我糟糕嗎?「完美」是「殺手」。我需要在有情緒的關係中,體會到真實。

魯米說:你生而有翼,為何竟願一生匍匐前進,形如蟲蟻?過去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是否選擇展翅飛翔。生命的意義就是成為你自己。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XeS1XEBfwtFQPkdGd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