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澳洲成為「騎在磚頭上的國家」?看華人房產思維如何為國爭光

2019-12-07     理個稅


PART 1

過去十年,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哪種職業產生的土豪最多?十個里至少有8個會告訴你:房地產開發商。

而且和其他行業的贏家通吃不一樣,在房地產行業,無論規模大小,只要你是房地產開發商,一律都是賺的盆滿缽滿。

那備受中國投資者和高凈值人士青睞的澳洲又是什麼情況呢?

和中國一樣,房地產也是澳洲出產土豪最多的行業。

在最新的《金融時報》富豪榜上,房地產行業的土豪上榜數是其他行業的兩倍之多。

上榜的200位超級富豪中,地產行業占到了68名,差不多占1/3強,遠遠地把第二名的零售業拋在了後面。其中地產排名第一的雪梨公寓之王Harry Triguboff 在富豪榜中排名第三。

這個榜單引人注目的是有眾多華人富豪登上榜單,並且華人土豪大部分都來自房地產行業,其中祖籍福建泉州的許榮茂排名富豪榜第四。

澳洲早就已經從一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轉型為一個「坐在磚頭上的國家」了。

既然澳洲房地產那麼暴利,想衝進去的人肯定不在少數。

和中國不同,在澳洲做一個房地產開發商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你只要有塊地,然後搞定政府批文,就可以做了。

與中國相比,在澳洲搞定政府批文的難度堪稱小兒科。

買塊地的難度也是豐儉由人,資金量大有資金量大的做法,比如買塊上萬平米的地蓋高層公寓群,次一點的,買個上千平米的地蓋單棟公寓,再次一點的,買個幾百平米的地蓋聯排別墅。

最屌絲,同時也是參與人數最大的就是舊房改造:買一個破房子,然後對破房子進行翻新,賣出獲利,或者就是乾脆把舊房子推倒,重新再建一個新的賣出獲利。這種類型的房地產開發連政府批文都省了(當然,舊房改造依然需要政府同意,但難度極低)。

這就是為啥你在澳洲會看到很多人白天上班,晚上造房的景象。

房地產的繁榮和房地產開發的低門檻激起了全民參與的熱情。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種全民參與的屌絲房產開發的稅務影響。

PART 2

一般來說,這種最簡單的房地產開發有三種不同情況,分別是:

  • 推倒舊房,拆分土地,然後在拆分的土地上新蓋兩棟房子;
  • 保留舊房,拆分土地,然後在拆分的土地上新蓋一棟房子;
  • 保留舊房,拆分土地,然後賣出拆分的土地。

今天我們先談第一種情況:分地拆房,然後蓋兩套房子,自己住一套,賣出去一套。

我們按照流程來分析這種開發的稅務影響。

推倒舊房子

根據澳洲所得稅稅法的規定(第104條第20項),建築物毀損會觸發資本利得納稅事項C1。

計算公式是:

該建築物毀損取得的收益 – 該建築物成本

這裡要注意一點:當初你買房支付的價格包含了土地價格和房子價格,現在這個事項只涉及房子部分,不含土地部分,所以你需要自己利用合理方法分配房子成本和土地成本

推倒舊房子怎麼還會有收益?

沒錯,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的,如果沒有,稅務局規定當初你支付的房價全部都歸到土地價格中去(ATO ID 2002/633)。

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推倒舊房子也是會產生收益的,比如政府補貼或者保險給予的賠款等等。

分割土地

澳洲所得稅稅法第112條第25項規定,分割後的土地只要不涉及到所有權轉讓,就沒有任何納稅事宜,納稅人只需要按照合適的比例,比如面積,來分攤兩塊土地的成本。

建兩套房,自己住一套,賣一套

按照澳洲稅法,自己住的那套會被認為是主要居所,適用免稅的優惠政策。

而那套賣出去的就需要交稅了。

那套賣出去的房產成本是土地價格加上該套房子的建築成本。賣價減去房產成本就是收益了。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這筆收益到底算是資本利得呢?還是經營收入?

稅法規定,經營收入需要100%交稅,而資本利得可以減按50%交稅,所以所有人自然都想說自己是資本利得。

但這可不是你想說啥就是啥的,稅務局不要面子的嗎?

稅務局說,你們統統都是經營收入,都給我老老實實的100%上稅。

總有幾個刺頭不服,上述法庭。

幾個回合交戰下來,結果是:

如果你分割土地,建造新房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實現資產價值的最大化,那麼就可以按照50%的資本利得上稅;

如果你這麼乾的目的是出於盈利或者房地產開發生意,那麼就需要100%的經營收入上稅。

按照這個標準,絕大多數個人房地產開發都是經營收入。

但總有一些喜歡動腦筋,鑽空子的,熟讀法庭判決後,花式操作,嚴格按照法庭要求來。

你還別說,還真有搞成的,明明是房地產開發,最後還真給他整成了資本利得。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及時獲取實用好文章!

「理個稅」提供最專業個稅資訊及籌劃與綜合管理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FT74m4BMH2_cNUgs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