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支援武漢的醫生聽不懂當地話,網友建議取代方言這事怎麼看

2020-02-14     陽光語言矯正師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剛看到的新聞:

支援「抗疫」一線,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醫療隊進駐武漢48小時內,發現了語言溝通存在方言不同的問題,迅速組織學霸,編寫了一套《武漢方言實用手冊》和《武漢方言音頻材料》,特別適合醫務人員交流。基本囊括了日常的生活用語和護理用語。

方言成為溝通障礙之後,怎麼辦?幸好我們有統一的交流工具,那就是普通話,普通話的書寫和發音,為各種發言之間互通提供了便利。但是這絕不是消除方言的理由。



方言是怎麼來的?

第一、很多人的觀念里,都是把普通話和方言對立起來看的。其實普通話和各地方言沒有優劣之分,有的是使用頻率和使用途徑的差別,兩者都有生存的空間,也都有存在的必要,這並不矛盾。

第二、地域比較大的國家和地區,都會產生不同口音的方言,以英語為例,英國和美國口音區別很大,以美國為例,德克薩斯州的口音與美國其他地方相差更大,他們國家也互相嘲笑彼此的口音,說對方的口音是鄉巴佬。



第三、方言確實在消失,但並不能全部歸罪與普通話,使用普通話的人和使用方言的人都是中國人,歷史上消失的文化符號很多,消失的原因也很多,大多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以及時代進步的取代。但更多的文化符號,被繼承下來,比如經歷了3次危難的漢字。

第四、普通話也是方言,只不過是在其他方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字同源,文化同源,繼承發展傳承而已。




持肯定意見的人很多,小編也雙手贊成,但是如何保護方言?並不是說全國推廣某種方言,從而去取代普通話。這樣的保護很荒誕。比如,非要把「外婆的澎湖灣」,改成「姥姥的澎湖灣」,味道就不對了!

方言的作用

1、方言有地域性,原因是本地區的文化滋養下的交流溝通,會給語言表達帶來獨具特色的口音、語法、語調。適合這個地區語境的方言才是各地區人民的母語。

2. 地域性的語言習慣,成為約定成俗的固有語言習慣後,反過來也在不斷豐富本地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方言也在豐富著地方及民族特色,可以說,沒有了方言就大大的缺少了地方特色,對我們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是一種損失。

3、推廣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只是為了不同方言區的人或不同民族的人們能更好地溝通交流,不會因為語音不同而產生歧義,進而產生誤會。而同一方言區的人們依然在使用自己的方言,當地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使用當地的語音和詞彙,能最恰如其分、最貼切、最準確的傳達出當地人的特有的情感、情緒和韻味,使用普通話就會大大遜色。

4、很多地域性的文化傳承和風俗習慣,需要方言作為載體進行傳承,比如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各個民族自己的文化等等。這些可能不是普通話能夠完全替換的。文化的認同等同於情感的認同,當鄉音彼此響起,會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一位網友說:普通話讓我們走的更遠,而方言讓我們記得自己從何而來。普通話給不了方言的溫度!


汪涵曾經在某節目上宣傳保護方言的活動說,隨著城市化,全球化,不可否認有些語言因為歷史和人口原因已經消失,或處在消亡的邊緣,隨著語言的消失,那些沒有被記載的文化可能也會遺失在歷史長河。我們阻止不了方言的消失,但是可以讓它消失的慢一點。



有沒有必要保護方言?

最後輕鬆一下,舉個例子,如果方言消失,這樣的段子也會消失

[5個外星人分別降臨中國的5個城市的街頭]

北京:外星人A剛露面,就被居委會大媽發現!「丫,哪兒來的特務?快打妖零兒報關局!」

上海:外星人B一亮相,一群美女馬上圍住:「啊呦!瞅見啦,哪買的恁麼潮的衣服?庫帶阿拉去買,好了伐?」

廣州:外星人C剛現身,眾人立刻抓住:「賓個東東?冇食過!快洗剝燉了嘗嘗!」

外星人D落到成都街頭,正懵,那邊妹紙招手:「快來快來!正好三缺一!」

更重要的一點,方言為多彩的藝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小編很喜歡的2個影片為例,《羅曼蒂克消亡史》讓吳儂軟語、低回婉轉的上海話火了,上海話非常完美的演繹了那個年代的人文風俗,換成普通話肯定打折扣。《你丫閉嘴》是一部法國譯製片,用東北話作為配音,效果簡直翻天了,笑死個人!這些都是普通話可能無法實現的效果。

所以您覺得有沒有必要保護方言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tnhSnABgx9BqZZIN-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