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稱用3D面具可騙過部分面部識別技術

2019-12-17     亞時中文網

近日,據《環球時報》援引《財富》雜誌消息,美國人工智慧公司Kneron使用高質量的3D面具在世界各地進行測試發現,這款面具可以破解如支付寶、微信等領先的人臉識別系統,並代替原主人完成交易、支付以及購物等多種使用程序。

截止發稿前,微信、支付寶對此並未作出任何回應。


(圖源:百家號/視覺中國)


報道提到,人工智慧公司Kneron於2015年成立,並獲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領投的1800萬美元A1輪融資,這家公司核心業務是研發一種高效率、低耗電的神經網絡晶片及人工智慧相關領域。

據Kneron公司執行長劉峻誠介紹,這款3D面具是由特殊材料製作,製作3D面具之前,首先需要使用高精度的3D掃描儀,對人進行掃描,得到三維數據;其次需要使用高精度的3D印表機,列印出人體頭部的主體結構;最後利用人臉特徵的毫米級還原,包括膚色的高度還原。

Kneron公司製作的3D面具在荷蘭最大的機場史基浦機場測試,結果顯示Kneron團隊僅通過手機螢幕上的一張照片就騙過了自動登機終端的傳感器。團隊還稱,他們用這種方式進入了中國火車站。

(圖源:百家號/視覺中國)


不過另據青峰財經報道,使用3D面具並不意味著完全可代替原主人完成手機支付業務。原因是在設備端,用戶開通刷臉支付情況下,想要使用其他手機進行人臉識別付款、轉帳,必須使用支付密碼重新開通刷臉支付才可進行。另外,在使用其他手機登錄時,還需要進行登錄身份認證,也就是需要登錄密碼。

此外,使用3D面具進行盜刷必須同時滿足幾個苛刻的條件:採集到支付寶用戶頭部高精度3D模型;不計成本完成毫米級精度面具製作,力求完美;在支付寶用戶開通刷臉支付的情況下拿到用戶的手機,或者直接獲得支付寶用戶的登錄密碼和支付密碼。

Kneron公司執行官劉峻誠承認,使用3D面具進行欺詐的行為並不可能會大面積存在。

人臉識別技術分類及應用領域

據介紹,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分為兩大類:基於2D人臉圖像和基於3D人臉圖像。

自人臉識別技術研發以來,目前人臉識別系統集成了人工智慧、機器識別、機器學習、模型理論、專家系統、視頻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它目前廣泛應用於門禁系統、人工智慧領域及支付領域,比如基於2D人臉識別的豐巢快遞櫃攝像;以及基於3D人臉識別的微信刷臉支付。

2D人臉識別只是通過2D攝像頭拍攝平面成像,所以即使算法和軟體再先進,在有限的信息下,安全級別終究不夠高,用照片很容易被破解。而3D人臉識別往往使用安全等級最高的3D活體檢測技術,綜合使用3D、紅外、RGB等多模態信息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亞洲時報 綜合

責任編輯:楊穎


特別聲明: 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繫,本站將及時更正、刪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中文網郵箱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abyE28BMH2_cNUgrc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