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營救,電視台現場直播,匪徒在電視上全程觀看警察行動

2020-08-28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最失敗的營救,電視台現場直播,匪徒在電視上全程觀看警察行動

一、事件經過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夏季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召開,該屆大會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參與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進行衛星直播的奧運會,全球觀眾近十億,慕尼黑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正如奧運會所傳遞的「和平」精神一樣,西德政府想通過這次隆重的體育盛會讓世人相信,德國已不再是希特勒時代的德國,而作為二戰中深受德國納粹屠戮的猶太人,為表達對西德政府的支持,以色列派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運動員代表團。

9月4日,以色列運動員沒有比賽,大都在奧運村,一部分人晚上外出看電影,之後返回奧運村休息。

5日4時30分,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組織成員身著運動服,手提裝著步槍和手雷的運動包,悄悄走向奧運村25A門旁邊的一段柵欄翻牆而入。

恐怖分子進入奧運村後,走向康那利大街31號樓,樓門沒有上鎖,之後來到2樓以色列運動員的宿舍前,掏出武器,先敲門試探房間內的動靜,然後用偷來的鑰匙打開房門闖入房間。

恐怖分子劫持運動員的康那利大街31號建築

4時50分,半睡半醒的以色列摔跤教練溫伯格以為是另一位教練回來了,但聽到門外竊竊私語的是阿拉伯語,意識到可能是巴勒斯坦人的報復,大聲呼喊希望引起其他運動員的注意,闖入房間的恐怖分子和溫伯格一照面,雙方就打了起來,舉重裁判約瑟夫和運動員羅曼隨後加入搏鬥,恐怖分子開槍射擊,溫伯格當場被打死,羅曼重傷,不久也遇難,約瑟夫被恐怖分子制服綁了起來。同樓層的其他以色列運動員聽到溫伯格的呼喊後,立即起身向外跑,領隊拉金、舉重教練薩利拉、隊醫和部分運動員得以逃出,但因為恐怖分子準備充分,動作迅速,擊劍教練安德烈、田徑教練夏皮勒等9名以色列運動員不幸被抓為人質,用繩子反綁雙手,串在一起關押在2樓的宿舍內。

雙方搏鬥過程中,奧運村治安辦接到路人的報警電話,1名治安警察來到樓外,詢問站在陽台的1名恐怖分子情況,恐怖分子搪塞幾句返回宿舍,治安警察也沒當回事返回值班室。至於槍聲,奧運村每晚都有各國運動員組織的慶祝活動,活動中會燃放煙花,爆竹聲與槍聲並無多大區別,其他人還以為拿了冠軍的運動員們在慶祝。成功出逃的以色列運動員迅速打電話報警,值班警察終於意識到情況不妙,打電話通知警察局長。

牆上的彈孔和地上的血跡清晰可見

5時,慕尼黑警察局長施萊伯接到電話,開始組織救援行動,得到消息的大批運動員、群眾和記者開始向樓外聚集圍觀。

5時10分,恐怖分子劫持人質後本打算伺機撤離,但越來越近的警笛聲告訴他們撤離已經無望,於是其頭目伊薩電告奧委會,要求:以色列政府釋放234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德國政府釋放2名關押的「紅色旅」成員,提供飛機送他們到阿拉伯國家,所有要求於5日9時前得到滿足,否則每2小時殺死1名人質。因為恐怖襲擊只針對以色列人,所以樓內其他國家的運動員能夠安全逃離,恐怖分子分工把守窗戶、房門和樓梯口,防止人質逃跑和西德政府營救,並把溫伯格的屍體扔到門外以示警告。

7時,以色列接到西德關於劫持事件的通報,總理梅厄夫人迅速召開內閣會議商談對策,決定不向恐怖分子妥協,派遣突擊隊進入西德營救人質,但遭到西德政府嚴詞拒絕,只允許其摩薩德情報局局長扎米爾進入西德協助解決事件。

7時30分,西德當局緊急調集的300名邊防警察到達現場擔負警戒,狙擊手在大樓對面的建築占領陣位進行偵察監視,為防止恐怖分子劫持人質逃竄,還在大樓周圍安排了裝甲車和坦克,醫護人員和救護車也在附近待命。

在現場圍觀的群眾和記者

奧運村村長托雷格進入大樓同伊薩進行談判,表示可以滿足其要求,但需要就具體細節進行討論,伊薩則將最後期限延長至12時。托雷格在談判的同時仔細觀察恐怖分子,估計其人數為5人,出樓後將這一信息告訴了警方。

9時,國際奧委會發表聲明譴責恐怖分子破壞奧運精神的行徑,並宣布已經開始的比賽繼續進行,沒有開始的比賽視情況舉行。

不久,巴伐利亞州內務部長布魯諾抵達現場,表示正在與以色列積極協調,經過艱難談判,伊薩決定將最後期限延長至15時。後經西德內務部部長的努力,最後期限延長至17時。

西德總理勃蘭特積極尋求阿拉伯國家的幫助,尤其希望埃及總統薩達特能夠從中調停,但沒有得到回應。在與以色列磋商後,雙方制定出三個方案:第一方案是在談判過程中安排突擊隊發起強攻,但恐怖分子有手雷,且人質被串在一起,危險性較大;第二方案是用直升機將恐怖分子和人質送走,狙擊手在恐怖分子走出大樓走向停在廣場的直升機時將其擊斃,但如果恐怖分子要求用客車將其送至直升機旁,則狙擊手命中率不高;第三方案是用直升機將恐怖分子和人質送到機場,狙擊手在恐怖分子走出直升機走向客機時將其擊斃,但機場周圍地形開闊,不利於狙擊手隱藏。

下午,勃蘭特抵達現場與伊薩談判,提出用德國人交換以色列運動員,贖金不設上限,安全送其出境的優厚條件,但遭到伊薩的拒絕。

由於恐怖分子準備充分,且態度堅決,西德方面沒有處置此類恐怖劫持事件的經驗,也沒有專門的反恐特種部隊,更沒有對大樓展開有效偵察,對樓內的情況知之甚少,但恐怖分子的強硬態度讓西德政府決定發動強攻。

西德邊防警察身著運動服進行偽裝

16時30分,西德邊防警察派出突擊隊,隊員身著運動服,拿著衝鋒鎗,悄悄摸到31號樓周圍,占據出發陣地,準備從通風管道爬下去,於17時對恐怖分子發動突然襲擊。

突擊隊沒等來指揮部的命令,卻等來了媒體的鏡頭,由於西德政府沒有對現場採取有力的封控措施,大樓周圍聚集了大量的圍觀群眾和媒體記者,各大電視台為了搶奪第一手熱門新聞,現場的攝像師對警方採取的任何行動都會進行拍攝直播,而警方卻並沒有阻止這一嚴重泄密的行為。在陣位上待命的突擊隊員出現在電視台的直播畫面中,而收看電視的除了普通觀眾外,還有大樓內的恐怖分子。伊薩意識到警方將要採取行動,威脅要槍殺2名人質以示警告,並派人在陽台上查看情況,電視機前的觀眾隨即看到了這名蒙面張望的恐怖分子。行動企圖已經暴露,迫於壓力,西德警方取消了強攻計劃,打算採取第三方案。

恐怖分子在陽台上觀察警方動向

18時35分,西德內務部部長、慕尼黑警察局局長和奧運村村長再次進入大樓,假意表示西德政府不想讓奧運會有瑕疵,提出使用飛機將伊薩等人和人質送往阿拉伯國家,以色列方面由西德政府單獨談判。

20時30分,談判結束,伊薩認為再僵持下去會有變數,遂答應了西德政府的條件,要求搭乘客車從大樓前往停放直升機的廣場,客車需拉上窗簾,而後搭乘直升機前往機場換乘民航客機飛向埃及開羅。

一旦恐怖分子答應出境,計劃就成功了一半,西德政府開始加緊進行作戰準備。機場定在了附近的菲斯滕費爾徳布魯克空軍機場,徵調了1架民航波音727客機停在停機坪上,機上安排17名化裝成機組成員的警察,塔台上有3名狙擊手,信號塔和補給車上各有1名狙擊手。計劃將直升機停在距離客機100米左右的地方,恐怖分子下了直升機走向客機的過程中5名狙擊手同時開槍將恐怖分子擊斃,如果狙擊手無法開槍,則等恐怖分子登上客機後由客機內的突擊隊員發動攻擊擊斃恐怖分子。

22時,拉著窗簾的客車抵達31號樓,伊薩先派1名恐怖分子走上客車進行檢查,確認安全後,其餘恐怖分子和蒙眼的人質混在一起快速走上客車。客車開到廣場後,伊薩先仔細將直升機檢查了一遍,防止西德警方在直升機上做手腳,而後命令4名人質和4名恐怖分子乘坐第1架直升機,自己和另外3名恐怖分子押著剩下的5名人質乘坐第2架直升機,西德內政部長、慕尼黑市市長和奧運村村長等政府官員乘坐第3架直升機。伴隨著陣陣轟鳴,直升機向十幾公里外的機場飛去。

恐怖分子和人質搭乘客車向停放直升機的廣場轉移

西德警方在此時才知道恐怖分子有8人,而非先前得知的5人,可機場只安排了5名狙擊手,他們並不知道這一關鍵情報,屆時將有3名恐怖分子無人打擊,這5名狙擊手已經是好不容易挑出來的,根本來不及再安排3名狙擊手。西德警方考慮到客機內的隊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反恐訓練,且現在恐怖分子人數變多,行動危險性太大,於是命令客機內的突擊隊員緊急撤離,卻沒有對外圍的狙擊計劃進行調整。

得知西德政府答應送恐怖分子安全出境的媒體記者和群眾,又早早來到了空軍基地,見證事件能夠和平解決。扎米爾也跟隨西德警方來到了機場塔台,一開始他還以為西德警方在昏暗的機場內安排了足夠數量的狙擊手,但後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意識到會出大問題,於是馬上和西德警方交涉,要求立即調整部署,但被拒絕,無奈只能旁觀。

22時30分,直升機來到一片昏暗的空軍機場,伊薩在直升機降落後又命令直升機起飛,繞機場盤旋檢查機場內的情況,而後命令第3架直升機先降落,其餘兩架隨後降落。直升機降落後從直升機上各走下2名恐怖分子,伊薩帶領恐怖分子托尼前往客機進行檢查,另外2名恐怖分子則在原地看押飛行員和工程師,同時向外警戒,其餘4名恐怖分子在直升機上看押人質。

23時,登上客機的伊薩發現客機內一片漆黑,空無一人,意識到這是西德政府的圈套,馬上向直升機跑去,邊跑邊大聲呼喊,提醒其餘恐怖分子。見此情景,現場指揮官擔心恐怖分子會屠殺人質,於是命令狙擊手開火,但因為狙擊手沒有配備通信設備,只有塔台的3名狙擊手收到了命令,而又因為狙擊手沒有接受過相應的狙擊訓練,現場光線昏暗不利於目標識別,伊薩又在快速跑動,所以3號狙擊手並沒有擊斃伊薩,而是打中了托尼的腿,1號和2號狙擊手也沒有命中既定目標,伊薩等人聽到槍聲迅速利用周圍地形開槍還擊,並打死了飛行員。

爆發激烈槍戰的機場

槍聲一響,另外2名狙擊手意識到武力行動已經開始,於是向直升機內的恐怖分子開槍,但已經錯失了最佳機會,直升機內的4名恐怖分子也明白了西德警方的武力行動已經開始,遂開槍還擊。

營救行動變成了混戰,狙擊手命中率低下,突擊隊又沒有足夠的隊員和火力發動突襲,預備隊待命地點遠在2公里之外,裝甲車又因為圍觀群眾和媒體記者的阻擋遲遲無法進入基地,恐怖分子則依託人質、飛行員、直升機向西德警方射擊。短暫交火後,1名警察被恐怖分子打死,槍聲逐漸停止,雙方就這樣僵持著。

外圍不知情的記者以為事件已經結束,紛紛報道恐怖分子被全部擊斃,人質全部獲救,事件圓滿解決。失實的新聞報道一下傳遍全球,各界人士都沉浸在虛假的喜悅之中,正在以色列焦急等待消息的梅厄夫人也從廣播中聽到了錯誤的消息,如釋重負的她還喝起了慶功酒。

僵持中,支援的裝甲車終於開進機場,直升機上的恐怖分子見突圍無望,跳下直升機開始屠殺人質,1名恐怖分子將手雷扔進直升機,手雷爆炸引發大火,沒被炸死的4名人質被活活燒死,另外2名恐怖分子則對著另一架直升機上的人質開槍掃射,5名人質被直接打死。扎米爾在塔台上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被殺卻無能為力,此時的他是個在異國的光杆司令,手上沒槍,手下沒兵,提的建議西德警方也不聽,他能怎麼辦?

現場被炸毀的直升機只剩下鋼鐵骨架

在裝甲車的加持下,西德警方占據優勢,相繼打死伊薩和另外3名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阿布塔拉、伊布拉希姆·巴德蘭和埃爾·德納維3名恐怖分子受傷被俘,托尼受傷後一直負隅頑抗,警方直到6日1時30分才將其擊斃。

3時,巴伐利亞州內務部長向全世界媒體宣布營救行動失敗,5名恐怖分子被擊斃,3名被俘虜,11名以色列運動員、1名警察和1名飛行員在事件中被打死,數人受傷。

清晨,奧委會開會討論是否繼續舉行奧運會,有人認為恐怖分子在奧運會上實施恐怖襲擊是對奧運精神的褻瀆,奧運會應該停賽;有人則認為奧運會期間發生恐怖襲擊正說明奧運精神的難能可貴,一旦停賽正好中了恐怖分子的圈套,應該複賽。經過激烈的討論,奧委會決定複賽,同時宣布6日停賽一天,舉行紀念11名遇害以色列運動員的追悼會。

11時,八萬人參加的追悼會在田徑場舉行,會場降半旗,倖存的以色列運動員被安排在了最前端的座位上,旁邊是為11名遇難運動員留的空座位,著名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在現場演奏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現場氣氛悲壯肅穆。

事件以悲劇結束後奧運會舉行悼念活動

7日,奧運會複賽。與此同時,以色列軍隊針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展開了一系列軍事報復行動。

8時,以色列運動員和10名遇難者遺體乘包機返回以色列。14時,以色列舉行國葬,副總理阿隆代表梅厄夫人致悼詞,以色列全國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另一名出身在美國的遇難者,遺體運至美國俄亥俄州安葬。

遇難運動員的靈柩被抬下飛機

晚上,慕尼黑檢察廳以綁架和謀殺起訴了3名被俘的恐怖分子。

西德政府和警方在事件中的拙劣表現令世界輿論譁然,勃蘭特面臨巨大壓力,下令徹查警方在機場的草率行動,奧運村的安保漏洞,以及第一次誤報營救結果的原因等。隨後,西德政府痛定思痛,為不引起世界各國有關希特勒時期的敏感記憶,在警察隊伍中成立了一支專司反恐的特種部隊,那就是現在鼎鼎大名的德國邊防警察第9大隊(GSG9)。

此次劫持事件也讓世界各國意識到恐怖主義無孔不入,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嚴厲打擊,但囿於各國的利益鏈條,這條國際合作反恐之路道阻且長。各國相繼在警察或軍隊體系中成立了專司反恐的特種部隊,大型賽事的安保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悼念遇害運動員的紀念碑

再說以色列,11名無辜的以色列人慘遭恐怖分子毒手,從來都奉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以色列人並不會就此罷休。事件過後不久,一項持續多年的絕密暗殺行動徐徐拉開戰幕,行動代號「天譴」。

二、經驗教訓

(一)大型賽事安保工作形同虛設。

西德政府想把這屆奧運會舉辦成盛會,這並沒有什麼錯,錯就錯在為了購買大量先進的體育器材花費了巨額預算,只能削減安保設施和警衛工作的開支。同時為了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消除世人對德國在希特勒時期的納粹陰影,盛會要和1936年曾舉行過的柏林奧運會有所區別,為了配合宣傳,一時間各大媒體都把這次奧運會形容成和平的盛會,這也給西德的邊防部門傳遞了錯誤的信號,各出入境口岸和重要運輸站都放鬆了對出入境人員和貨物的審核檢查,8名恐怖分子分別來自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竟可以輕易混入西德境內,奧運會的安保工作形同虛設。

事件過後在現場依舊可以看到牆上的彈孔和地上的血跡

整個奧運村僅用一道鐵絲網做柵欄,裡面沒有安裝監控器、報警器和探測器,為數不多的警力還是幾名不帶槍的治安警察,恐怖分子早在奧運村建設的時候,就偽裝成建築工人參與建設,對奧運村的布局和結構了如指掌。奧運會開幕後多次在奧運村附近踩點,觀察奧運村的警戒安保工作,得知警察並不會阻攔晚歸的運動員翻越柵欄,有時還去幫忙,恐怖分子事發前一天還偽裝成工人進入31號樓偵察以色列運動員的宿舍,事發當晚在值班警察最為鬆懈的黎明前偽裝成運動員輕易進入奧運村。

對於運動員的管理也極為鬆懈,奧運村內夜夜笙歌,隨意燃放煙花爆竹,直接導致恐怖分子毫無顧忌地開槍射殺反抗的運動員,因為根本沒人會意識到這是槍聲。在籌辦奧運會期間,有心理學家提醒西德警方,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應提防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針對以色列運動員實施報復行動,建議單獨加強對以色列運動員的安保措施,結果西德警方並沒有把這一有極高價值的建議當回事,如果當時聽從了心理學家的預警信息,事件也許不會以悲劇收場。

大型賽事參與國家眾多,除了比賽的各國運動員外,還有上萬的現場觀眾,媒體、商業機構、國際組織也位列其中,甚至會有各國政要出現在現場,這種場合恐怖分子絕對不會放過,因為只要成功實施恐怖襲擊,就是一件國際熱點大事,即使恐怖襲擊被挫敗,對東道國的國際形象、賽事經濟、社會穩定也會造成不小的震動,安保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

(二)緊急事件現場管控毫無作用。

此次劫持事件發生在城市,而且是有大量人員聚集的奧運場館,要減輕外界對當局處置事件的干擾和影響,警方對現場實施強力封控是必要的步驟。實際上事件現場幾乎失管失控,圍觀的群眾、運動員隨意走動,還有叫賣的小販,媒體記者更是隨意拍攝警方的行動,嚴重干擾了西德當局對事件的處置。

在緊急事件中,所有的社會力量都要服務於國家政策,尤其是媒體,對內可以安撫不知情的群眾,對外可以展示國家形象和能力,但在此次事件中媒體一直在幫倒忙,一方面是媒體本身搶占第一手資料的商業思維,更重要的則是西德警方缺乏反恐經驗,沒有對現場進行有效封控。西德警方原計劃在31號樓實施強攻,突擊隊員已經占領了出發陣位,就等著指揮部下達突擊命令,結果好事的媒體不光拍攝了突擊隊員進行作戰準備的畫面,還直播到了電視上,更糟糕的是西德警方並沒有掐斷31號樓的電視信號,警方的一舉一動恐怖分子在電視上全看到了,作戰意圖已經暴露,西德警方不得不取消強攻計劃。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機場,事件還未結束,媒體就將未經證實的消息發了出去,就當全世界都以為事件圓滿解決之時,西德政府又發布了真實的消息,結果造成政治上的極大被動。其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圍觀群眾大量聚集在事發地周圍,嚴重影響西德警方的兵力運用和組織指揮,機場的戰鬥在膠著之時,西德警方急需支援,但裝甲車和預備隊卻因為圍觀群眾擋住道路遲遲無法進入機場,貽誤戰機。

電視信號的封控也被西德警方忽視,當時的通信並不發達,更沒有手機這一說,恐怖分子只能通過樓里的電視了解外部信息,全球絕大多數人也只能通過衛星轉播的電視和廣播了解事件的進展。如果警方掐斷31號樓的電視信號,即使媒體拍攝了突擊隊的行動畫面,恐怖分子也無法從電視上看到;如果警方屏蔽機場周圍的無線電信號,即使媒體對機場的戰鬥進行了誤報,也只有極少數人能收到消息;如果警方能夠要求媒體在電視上播放虛假畫面,也許事件可以更容易解決,但事情沒有如果。

西德邊防警察身著運動服悄悄占領陣位

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恐怖分子也會使用GPS、計算機等高科技裝備,發生劫持事件後,現場封控不僅限於人員和空間,還有信息和無線電等,創造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儘量減少外界各種因素對營救行動的干擾。人員和空間的封控好理解,現場分區劃片,安排巡邏和警戒,保證營救力量有足夠的空間活動。發布各種信息必須經過指揮部的同意,媒體和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拍攝和發布事件現場的任何畫面,網監部門嚴密監控網絡輿情,屏蔽現場無線電信號,必要時可以讓恐怖分子接收到虛假信息,甚至掐斷水、電、氣供應。一句話概括,營救指揮部要在封控區內掌握絕對的主動權。

(三)武力營救準備不周狀況百出。

反恐營救行動要求高,情報保障要詳細準確,方案計劃要周密細緻,武力行動要勇猛迅速,從西德警方的處置過程來看,以上任何一點都沒有做到,組織應對乏力拙劣,作戰計劃粗枝大葉,現場行動草率魯莽,以血的代價向各國反恐部隊貢獻了一例反面教材。一方面西德政府沒有處置大規模恐怖劫持事件的經驗,西德警方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反恐訓練,沒有專門的反恐部隊;另一方面現場指揮員應變能力欠佳,草率指揮行動;同時,西德政府既沒有接受反恐經驗豐富的以色列特種部隊的幫助,也沒有接受以色列情報局局長扎米爾的有效建議,這些因素都為武力行動的失敗埋下伏筆。

事件過後當局進行善後工作

雙方在31號樓僵持了一天,西德方面雖然與恐怖分子進行了幾次談判,但收效甚微,既沒有促成部分人質的釋放,也沒有創造機會對樓內實施偵察。西德警方完全可以在談判時提出送食品和水或者派醫生的要求,不斷與恐怖分子周旋,創造進入大樓實施偵察的機會,同時在外圍安排突擊隊員利用其他方式對大樓展開偵察,迅速查明恐怖分子的人數、裝備、分布和人質關押地等關鍵信息,但實際上直到恐怖分子走出大樓西德警方才知道恐怖分子有8人,而不是此前一直錯估的5人,這也直接導致機場待命的狙擊手人數不夠,客機內待命的突擊隊員被撤回。恐怖分子搭乘客車向直升機轉移的過程是很多反恐專家認為最適合的行動時機,西德警方完全可以派突擊隊員偽裝成司機,或者給客車做些手腳,亦或是給客車加裝遙控器,使客車能夠停在突擊隊員的伏擊地點,而後突擊隊從多點進攻擊斃恐怖分子,但西德警方放棄了這一機會。

再看機場的行動,西德警方明知恐怖分子有8人,卻不調整狙擊計劃,反而撤回了客機內的突擊隊員,如果當時客機內的突擊隊員繼續待命,即使有恐怖分子檢查客機,也可以先制服部分恐怖分子,狙擊手的壓力也會小很多,如果恐怖分子不檢查飛機直接押著人質登機,17名突擊隊員也可以在飛機上伺機擊斃或者控制恐怖分子,誠然,這一方案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還有更糟糕的,這5名狙擊手是臨時挑選射擊技術好的隊員充當的,使用的槍也不是專業的高精度狙擊步槍,在如此高壓環境下直接導致命中率低下;狙擊手沒有配夜視儀,狙擊位置的選擇也沒有考慮到機場光線帶來的影響,直接導致無法有效識別目標;狙擊手沒有配通信設備,指揮員沒有明確開槍信號和聯絡方式,直接導致5名狙擊手無法做到同時開槍;預備隊和裝甲車待命位置過遠,還因為群眾的阻擋無法及時加入戰鬥,直接導致西德警方錯失了最後的機會,也是最有可能救下人質的機會,如果當時在直升機周圍埋伏有突擊隊,狙擊手開槍後,突擊隊趁恐怖分子慌亂之際迅速向直升機突擊,人質的生存率會大大提高,即使突擊隊隱藏在稍遠的機場,在雙方僵持階段迅速投入戰場,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本文作者:中華鷹犬,「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Pw6NXQBeElxlkkaL6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