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姐妹」不可怕「塑料兒童」才悲哀

2019-08-29     全腦教育常老師

城裡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

「塑料兒童」這個詞出自台灣作家三毛的一篇文章中。文中描述,三毛和丈夫原本打算帶著家人出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但是,孩子們對於藍天、白雲、草叢中的狗尾巴草、美麗的蝴蝶並不感興趣。相反,他們更加喜歡手上的漫畫、電視劇和遊戲機。

對於大自然中的美景,除了敷衍就只剩「怕」,怕泥巴髒,怕草叢中有蟲子,怕花園裡有蜜蜂.......

三毛感嘆到:不過二十多年的距離,卻已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了。這一代還能接受狗尾巴草,只是自己去采已無興趣了,那麼下一代是否連牆上畫的花草都不再看了呢?城裡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

心情日記,Mood Diary

想想二三十年前我們的童年,午後三兩成群去河邊捉魚、摸蝦,去田野里採花、爬樹;那時的我們,沒有電腦/手機可以玩遊戲,沒有成本的漫畫書,但是卻有蝴蝶、蛐蛐、螢火蟲作伴,晚上可以看漫天繁星。

那時人很單純,那時的快樂很簡單~

而現在的大部分孩子們呢?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螢火蟲,分不清楚樹的種類,沒有碰過草,害怕任何蟲子。整天「宅」在家裡看動畫片、玩遊戲、看漫畫書,或者做功課、上興趣班。

「塑料」時代、電子時代正讓孩子們逐漸脫離了大自然,變成一群「自然缺失症兒童」。

這種「宅童」的現象,正普遍存在於現在的社會中。孩子們在逐漸被「塑料化」的過程中,切斷了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後,極容易出現肥胖、注意力紊亂、抑鬱、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現象。而家長們卻渾然不知,反而無形中變成了「反自然養育」的幫凶,更加促使了孩子被「塑料化」。

冬天怕凍到孩子,夏天怕曬到孩子,怕外面有壞人,怕街上橫衝直撞的車輛碰到孩子;外面的東西不能隨便吃,外面的水不能隨便喝......孩子稍微有一點異樣就緊張到不行。總之,總是阻止孩子跟「外界」接觸。

當今的社會環境給了家長們太多的不安全感,也加重了父母們的焦慮。家長們關心、緊張孩子很正常。但是,家長們也可以適當放鬆一點,「陽光」的地方還是有的,不是每個地方都充滿了危險。家長們可以在「安全」範圍內,嘗試著帶著孩子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這裡指的是更多地讓孩子與大自然觸碰),這樣更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專家表示,「不常出門的兒童抵抗力較差,因為適應單一環境後,複雜的環境組合容易給他們造成不適的感覺。」而沉迷於電子遊戲、電視、手機的後果,不用說家長們也都清楚。

相反,戶外活動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放鬆身體,大部分家長都有類似的體會:孩子用一根小樹枝在泥巴上戳個不停,也不覺得無聊;同樣的時間用於上網,儘管癮很大,但關機的時候總顯得很累。

任何反自然的養育方式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肯定會有影響。只是這些事的不良後果有的能很快看到,容易終止;有的則十分隱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會顯現。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曾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沒有孩子會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野花和小鳥。如果他們漠然,那是現代都市生活對童心的扭曲。」

「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對生命漠視,那將是教育最大的失敗,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所面臨的最大敵人。」

「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壓力很大,煩心事很多。在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我們都想出去走走,看看山川、河流,凈化心靈,來獲得一時的喘息;更何況孩子們呢。

大自然是治癒人心靈最好的良藥。

孩子們的童年是不可逆的,不要讓他們錯失了美好的時光。趁孩子的童年還在,帶孩子去自然中吧,帶他們觀察觀察螞蟻和蝴蝶,聽聽蛙蟲鳴唱,接受陽光的沐浴,讓孩子踮起腳尖摸摸樹葉的質感,跑著去追逐蝴蝶……

帶孩子到自然中,讓他們用一顆好奇的心去探索,並享受其中的樂趣。也許我們無法做到時刻陪伴,但是至少在忙裡偷閒的日子裡,可以和孩子有一場一起「親吻」大自然的美好時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PH53mwBJleJMoPMgx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