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常見消費心理學(二)

2019-09-06     全腦教育常老師

七個常見消費心理學(二)

沉沒成本-人們對已經付出的代價更在意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本帳戶,每天都在記錄著各種支出、收入。在經過一番總結之後,有的人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做了五年的工作要不要換?讀了三年的專業發現不喜歡,還要不要改?交往快兩年的對象要不要提出分手?

而當我們被這樣的問題困擾,甚至為它糾結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利用「以往的投入」幫我們決策。這到底是為什麼?幫主今天就跟你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聊聊「這種心理」是如何影響我們時間、感情、金錢投資的。

首先我們看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小片段:

1.電影票

假如你之前購買了一張200塊錢的話劇演出,話劇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好,甚至可以說很糟糕。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

大部分人會選擇繼續坐在那裡看下去,因為他們覺得,錢已經花了,不能就這麼浪費掉,硬著頭皮也得看下去。

2.要不要換工作?

你一開始以為自己喜歡設計,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甚至考證書,還做了相關的項目,但是在真正工作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崗位。那到底要不要換工作?可是如果換了,一切又要重來。你為此很頭痛。

3.要不要跟現在的對象分手?

你跟另一半一直不太順心,覺得對方有太多缺點無法忍受。你在糾結要不要分手,可是顧及這麼多年來的感情和自己的付出,你開始猶豫。

讀完這幾個小段子,你應該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也就是幫主在開頭的說的,我們往往會因為「以往的投入」而對今後的決策產生影響,也就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沉沒成本」。

所謂的沉默成本,表示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生活中,也可以把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比如時間、金錢、精力等。

你寧願多待上一個多小時,看完自己不能接受的爛劇,卻忘記了自己不僅花了錢,還搭上了寶貴的時間。為了不浪費自己買的溜冰入場券,你寧願放棄更能為你帶來收益的B溜冰場。其實你為A溜冰場花掉的100塊已石沉大海,不論你去哪裡或者哪裡都不去,都是你永遠撈不上來的沉沒成本。

而工作和談戀愛也是一樣的,不要再用」已經付出了那麼多「這種荒謬理由來自欺欺人,否則你就是在付出更多的」沉沒成本「!你需要做的是,慶幸自己的」沉沒成本「就到此為止了,然後轉身,鼓起勇氣重新開始。未來你會感謝之前付出的」沉沒成本「,因為也正是這些沉沒成本的代價讓你更好的認識自己。

沉默成本對投資的影響

華爾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在股市中,最終能夠讓你賺錢的,不是技術面,也不是基本面,而是心理面」。

在投資界處處都可以看到「沉沒成本」,還有它對我們的影響。幫主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在18元的價位買了一隻股票,現在它只值14元,那麼其中的4元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

它對我們投資的影響也在多方面表現,舉其一:玩股票的時候,很多人經常先把盈利的股票賣掉,留下虧損的股票,甚至還對虧損的股票一直補倉。

結果你會發現,你賣掉的股票漲了,揣在懷中的股票猛跌。這是因為股票的價格、將來的漲跌,和你的成本價連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未來它有可能一路飆漲,也有可能一路下跌。

你需要知道的是,虧了就是虧了,之前犯下的錯誤就是錯誤。所以我們不能拿我們的買入價來衡量這支股票的價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斬掉虧損,讓利潤繼續奔跑。

但這在交易中很難做到,因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被交易成本嚴重干擾。

我們應該怎麼做?

沉沒成本的故事告訴我們:做決策時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沉沒成本),擔心之前的積累會因為新的決定付諸東流(帳面損失成為實際損失),於是猶豫良久之後不願意改變現狀,白白丟掉很多機會。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正確的做出選擇呢?

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未來的決策不要受到以往無法改變的事情干預。如果意識到選擇錯誤,就要及時止損。

不管是時間的投入、感情的投入、資金的投入,還是股票交易。因為沉沒成本不能被改變。我們之所以會陷入沉沒成本思維,是先前的期望落空。

接受自己當初錯誤的決定,放棄那些不值得的堅持,勇敢重新選擇。你也可以先進行心理預設,給自己的股票設置止損點,一旦超過該點便果斷放棄。再者是時刻反省自己,每年都要回顧自己犯下的心理偏誤,改善投資決策。

關注作者 閱讀下期主題:

七個常見消費心理學(三)

比例偏見-貴和便宜,是相對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YnXC20BJleJMoPMe0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