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退群了。」
小米說的是她所在的投資群。
「為什麼?」
我很詫異,要知道,那裡面大部分都是身價不菲的大佬,不少人已經財富自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高凈值人群。
原來,疫情爆發以來,群里經常在開撕。
一開始是因為有人總是抓住國內做得不好的地方批評指責,然後把國外的醫療衛生水平等等拿來做對比,而支持的一方認為疫情剛剛爆發,對任何國家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不能不允許中國犯錯。
隨著疫情的發展,國外抗擊疫情的短板也開始顯現,這個時候,原來批評政府的人努力尋找證據證明國外的優秀做法,而另一部分人開始尋找各種數據和報道進行爭論。
圍繞抗疫,圍繞方方日記,雙方爭得不可開交,上升到文化、體制,嚴重的時候甚至有人上升到人品學識,開展人身攻擊。
「我實在是沒法呆在裡面了,這種爭論毫無營養,且影響和氣。我只好退群了」。
好幾個人拖他回去,她沒有再加入。
我們經常會碰到類似情況:
——圍繞中西醫,喜歡中醫的人對不使用中醫的人嗤之以鼻抱著同情可憐的眼神,喜歡西醫的人攻擊中醫缺乏科學和依據,雙方互不相容,甚至有人專門寫長文來相互舌戰,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
——圍繞孩子上學,媽媽認為如果不在小學就進入私立雙語學校,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爸爸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快樂最重要,完全沒有必要在那麼早的階段焦慮,雙方一副「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態度爭得不可開交。
結果呢?——無解!
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們各自帶著各自的觀點和三觀在生活著。
反倒是,因為這些爭論,浪費了寶貴的精力,破壞了溝通的氛圍。
然而,一個成熟而智慧的人,往往會懂得,人是需要克制自己說服別人的慾望的。
02
首先,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對的。
然而,我們真的是對的嗎?
「橫看成嶺側成峰」,真正的事實,是由多個面向構成的。
我們所認為的事實,不過是我們眼中的局部事實而已。
一個剛剛在白天被上司逼迫把職位讓給新來的同事的丈夫,回到家的時候和妻子因為小事吵了一架,想靜一靜,此時就出來走走,路上進地鐵站的時候因為下雨路滑又摔了一跤,上地鐵的時候,因為有人擠,不小心撞疼了他,最近經歷了諸多不順的他心態崩了,開始罵開了。
幾分鐘後,情緒平息的他還是把他的座位讓給了剛上來的奶奶。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有人把他罵人的場景拍了下來並上了網。
於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有了大相逕庭的解讀。
妻子:「他竟然因為一個蒜頭跟我爭,簡直不可理喻」。
拍視頻的人:他隨口罵人,他是個沒素質的人。
奶奶:這真是個有愛心的年輕人。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是說我們只會把認知資源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信息源上。
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只會關注我們想關注的,所認同的,而自動地過濾掉那些不符合我們認知,不想關注的信息。
一個人的經歷、接受的教育、工作環境以及個人的認知結構等等很大程度影響了一個人的判斷力。
親眼所見都尚且不一定是事實,更何況我們有時候還是從網絡上獲取的二手三手信息呢?
基於局部事實上的爭論,原本就站不住腳。
更何況,有時候網絡上信息冗餘太多,缺乏基本的邏輯和根據,連事實都談不上。
另外一個說服別人的動機在於,我們對於我們所持有的觀點和信奉的東西沒有信心,渴望有人認可。
如果我在家裡存儲了幾百斤黃金,我是不會要去說服別人「這很值錢」的,因為它就是毫無爭論的有價值的。
只有當我對我所持有的事物並不是那麼有底氣,不堅定的時候,一旦遇到別人反對或者否定,才會想去反駁,並獲得認可,甚至是,對方不認可還會生氣。
我們可能很少看到一個男性在網絡喊出來「男性要獨立」,而更多地是討論「人要獨立」,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理念幾乎每個男人從小就知道,如果一個男性想要在社會和家庭中贏得尊敬,獨立是基本條件,也是普遍事實。
反過來,我們會經常地聽見女性會不斷地告訴自己和他人,「女性一定要獨立」,這種獨立,有時候是在說經濟,有時候更多地指的是一種精神上的。
但恰恰是因為不少女性對獨立的理解簡單理解為「我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而對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同,才會特別渴望社會和他人能認同這一點,一旦有人對此事作出異議,就會招致猛烈的抨擊。
那種「男人都不是好東西」、「沒有男人我也可以一樣活啊」把男性當作敵人是一樣的,只有不自信,缺乏底氣,才會陷入狂熱、缺乏理性的維護和辯論中。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還有一部分人是在通過說服他人刷存在感,顯示自己的智慧和不俗。
在論辯當中,旁徵博引,口吐蓮花,重要的不是辯論的內容,而是,他們以笑傲天下的態度好好地向外展現了一把實力,末了,順便來一句「你還是多讀點書吧!」讓人慚愧之至。
其實這樣的人,或許真的有一定實力,但是,仍然對自己的肯定是不足的,他的價值感,很大部分建立在他人認可和關注之上,一旦被忽略或者是遺忘,就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
那些從鎂光燈前、重要崗位上離開就感覺巨大不適應的人,就是屬於這一種。
03
一個成熟而有智慧的人,會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選擇和相信的世界裡,不會花大力氣去說服別人。
凡是可以爭論的東西,從某種角度理解都是有道理的。
喜歡看《奇葩說》的人不難發現,面對「在火災中,先救貓還是救畫」這種辯題,在沒看辯論之前,你很可能有一個自己的觀點,但是,在聽辯論賽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所反對的觀點仍然有很多部分你會認同。
除了那些類似於1+1=2這種沒有爭論的結論外,我們生活當中的絕大多數事情或者是觀點,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人看來,都會出現不同的解讀,並且,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那麼,這可能提醒我們一點,一個智慧的人,他並不會屏蔽超出自己理解和認知的東西,會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注意吸收跟自己不同的觀點和了解未知的事物。
當你有了靜下心來聽別人觀點的態度,便沒有了匆忙辯論的念頭。
君子講究和而不同,需要允許別人持有不同的價值觀或者是觀點。
有個朋友,因為一直喜歡到處看看,在全世界走過了二十多個國家,光幼兒園,孩子都上過四個國家的。
因為見到了太多國家的人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她發現孩子一個明顯的特點,從來不會認為他人的觀點或者生活方式是不可接受的,她的女兒碰見任何奇怪的,超出自己認知的事情,都不會去忙著評論,而只是在觀察和學習。
她們一家人都有這種特質,對其他人的生活方式表示接受和認可,並沒有糾正對方的衝動和念頭,保持開放的心態。
這種態度,讓女兒特別受益,無論她走到哪個學校,她總是班級里最受歡迎的那個。
成人的世界裡,相互的爭吵和不理解的根源有時候就在於此,我們總是忙著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希望其他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觀點,甚至是渴望身邊人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或許,我們忙著說服別人,忙著反駁別人,恰恰是我們經歷得太少。
君子和而不同,允許別人如其所是,允許別人持有不同的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學習的課題。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請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和體驗需求。
還有一個不提倡去花時間說服別人的原因在於「道不同,不相為謀」。
此處的「道不同」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說,人的生命是具有很強的獨特性的,每個人要體驗的東西並不相同。
你不能用你的觀點和人生經驗試圖去說服別人,哪怕對方是你的親人,哪怕很明顯他的做法在你眼中是極其愚蠢而錯誤的。
孩子不犯錯不會成長,一個不注重身體的人只有迎來疾病才會真的注重健康。
只有允許對方有不同的經歷,允許他去犯錯,去成長,他的生命體驗才可能完整。
更何況,如果把時間段放長一些,你怎麼知道,對方的路是走得錯的,而你,就是正確無誤的呢?
因為,我們的,未必是對的,而他,也有按照自己心意表達和選擇的自由。
作者:茗荷
來源:張德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