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為什麼輸給了朱元璋?看完你就知道了

2019-07-29     覃小懶講歷史

陳友諒可以說是朱元璋打天下中最大的一塊絆腳石,朱元璋和陳友諒幾次龍虎之爭,是朱元璋從弱到強,從群雄逐鹿到一統天下的重要階段。而陳友諒從一個雄踞長江上游,跨有長江漢水廣大土地,軍力強盛無比的陳漢皇帝,成功把自己玩死在了鄱陽湖上。這樣一場實力的逆轉,陳友諒輸給朱元璋並不冤。

請輸入圖片描述

以心理分析選擇對手

1360年,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的地盤勢力,與陳友諒和張士誠接壤,形成三分江南之勢。在這三支隊伍中,朱元璋的力量是最弱小的,又夾在兩大強敵中間,簡直可以當三明治了,所以朱元璋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非常被動。

陳友諒自恃兵強,率先發動了對朱元璋的戰爭,不僅如此,陳友諒還聯合張士誠,左右夾擊朱元璋。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主張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更有人主張投降保命,唯獨劉伯溫主張抵抗,朱元璋選擇支持劉伯溫。但是選擇了打,還是面臨好幾種選擇,是坐在應天等著陳友諒、張士誠來打,還是逐個擊破,抓住一個集中全力往死里揍呢?這時候大部分人又選擇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這傢伙有錢但是兵力不強,要打就先挑軟柿子打。但是朱元璋的腦迴路比較獨特,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朱元璋對兩個敵人的性格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陳友諒驕橫自大,容易衝動,張士誠性格內向,進取心不強。基於這樣的性格差異,朱元璋認為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傾國來犯,但是先打陳友諒,張士誠膽小怕事,必定不會摻和進來。

誘敵深入

請輸入圖片描述

陳友諒在進軍的途中,收到了一封老友康茂才的來信。康茂才在信上說他可以作為陳友諒的內應,約定和陳友諒在江東橋會合,裡應外合攻取應天。陳友諒看到這封信大喜過望,連忙率軍乘船直趨應天,也不管和張士誠約定的日期了。

這正好中了朱元璋的埋伏,等到陳友諒到了江東橋時,這座原本應該是木頭材質的橋,現在成了石頭橋,巨艦根本過不去。結果是陳友諒喊破喉嚨也沒人回他,就在他覺出事情不對勁,要調頭往回走的時候,朱元璋伏兵盡出,殺得陳友諒措手不及、暈頭轉向,士兵死傷無數。陳友諒換了個小船才跑了出去。果然在陳友諒戰敗後,張士誠也就撤兵回去了。朱元璋又趁機奪取了陳友諒大片領地。

鄱陽湖大戰

請輸入圖片描述

鄱陽湖大戰可以說是中世紀最大規模的一場水戰了。起因是朱元璋北上迎接「小明王」韓林兒,陳友諒為了一雪前恥,急躁躁的就拖家帶口傾巢出動,帶領六十萬水陸大軍進攻朱元璋。可是在鄱陽湖大戰之前,陳友諒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不過這次不是朱元璋給他下套,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他這次進攻沒有選擇直取應天,反而死磕洪都。陳友諒為何會犯這樣的錯誤,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吸取了上一次的錯誤經驗,下定決心這次要穩紮穩打,因因此也失去了有利戰機。

可是讓陳友諒沒有想到的是,他就連洪都都沒有攻下來。洪都守將朱文正孤城堅守八十五天,使得朱元璋來得及調回徐達、常遇春以及各地將士。朱元璋分兵把守主要路口,防止陳友諒逃竄,意圖將陳友諒圍困在鄱陽湖並加以消滅。

鄱陽湖大戰剛開始的前兩天,陳友諒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朱元璋只能苦苦支撐,甚至一度抵擋不住陳友諒的攻勢。但是成王敗寇是有一定道理的,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的巨艦用鐵索連在一起的弱點,派常遇春用七條漁船趁著東北風發起火攻,一舉將陳友諒幾百艘巨艦燒毀,陳友諒就此大勢已去,在突圍時被一箭射中,當場喪命。為期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戰至此落幕。

對照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對碰中的表現,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他的性格特點被朱元璋分析的明明白白,我們也很難從陳友諒的行動中看到其智慧的一面,反觀朱元璋,卻能以弱擊強,化不朽為神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TnK8mwBJleJMoPM_U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