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2021-04-24     歷史研究

原標題: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鄭板橋曾言:多讀古書開闊眼界,少管閒事蓄精養神。

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覺察到有些鄉紳好管閒事,干擾縣政。

鄭藉此聯教育他們,多讀古書,開闊眼界,少管閒事,蓄精養神。

當然這對於離退休的老人也是適用的。

1. 多讀古書開闊眼界

曾任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也有一聯,處世態度卻比較積極。聯曰:

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

做不完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

其實,多讀古書不僅開闊眼界,而且可以治病養生。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在《東齋記》中寫道:

「每體之不康,則或取六經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誦之,愛其深博閎達雄富偉麗之說,則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釋然不知疾之在體」。

語言藝術大師羅曼 · 羅蘭對讀書療疾亦有同感:

「讀有益的書,可以把我們由瑣碎雜亂的現實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觀者的眼光回顧自己的忙碌沉迷。

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這時就都不再那麼值得你認真了」。

如今,古書雖不用讀盡,但要去讀,結識古人為友,不僅能蓄精養神,還能領悟古時智慧,使人排遣心理上的煩惱,進入美妙的超然境界。

2. 少管閒事蓄精養神

每個人的生活不同,不要把你的那套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

狄更斯說,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閒事——

分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不是分內之事不管,他人是非之事不管,不危害社會公利的事少管,是修養。

多管閒事,給別人添麻煩、惹人厭還只是其次。

多管閒事最可怕的地方在於自以為聰明,站在高人一等的地方指指點點。

歷史上最有才華,最多管閒事,死的最可惜的人莫過於楊修了。

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想進兵,怕馬超拒守。想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

適逢庖官進雞湯,有人入帳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結果,曹操以妄測聖意、擾亂軍心之名,將他殺了。

曹操若想明說,「收兵」二字自己不會說麼?楊修恃才放曠,才自作聰明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落得個英年早逝的結局,難道不是多管閒事之禍?

與楊修不同,唐代有個名叫婁師德的人,非要事不管,從不將閒語放在心上。

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聽到有人指名道姓地罵他是畜牲,他假裝沒聽見,直接走了過去。

他的隨從實在忍不住,就說:「老爺,別人罵你,你沒聽見嗎?」

婁師德說:「他是罵別人吧,你聽錯了。」

隨從說:「他明明叫著您的名字辱罵,怎麼會聽錯呢?」

婁師德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是在罵另一個婁師德。」

這時,那人越罵越凶,隨從忍無可忍,又說:「老爺,那個人又在指著罵您是畜牲,連禽獸都不如……」

婁師德打斷他的話說:「他罵了我一句,你又對我重複一遍,你不是也在罵我嗎?不要多管閒事。」

世上多的是無關緊要的人和事,與其被瑣事擾得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不如多去讀讀古書開闊眼界、修養身心。

不管閒事的人,心中總比別人更多一分春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4D6AHkB9EJ7ZLmJXg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