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5 年起,天津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陸續承接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所藏紙質文物修復任務,累計修復金石拓片等千餘件。2019 年起,計劃為該中心修復 100 張金石拓片和 21 種 1000 余開(葉)的紙質佛經,此次參賽的《戒姻緣經》殘卷便是其中之一。自 2015 年起,天津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陸續承接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所藏紙質文物修復任務,累計修復金石拓片等千餘件。2019 年起,計劃為該中心修復 100 張金石拓片和 21 種 1000 余開(葉)的紙質佛經,此次參賽的《戒姻緣經》殘卷便是其中之一。
該批佛經普遍存在多種病害,亟待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在修復工作開始之前,我們參考《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範》(WW/T 0025-2010)、《館藏紙質文物病害與圖示》(WW/T 0026-2010),以及《古籍修復技術標準與質量要求》(WW/T 0023-2006)等規範,針對該批文物的保護修復編制方案,以指導該批文物保護修復的實施。在實施保護修復之前,又在此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更具針對性的分析檢測和試驗,制定細化方案,並在實施文物保護修復的過程中做好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工作。
其中,我修復的這冊《戒因緣經》經折高 38cm,寬 12.8cm,單面 5 行 17 字,存 29.5 開。經葉紙張絮化、殘損褶皺,有明顯的水漬痕跡,經葉散落、紙張變色嚴重。存上下封面板三塊,破損較為嚴重。
根據修複流程,首先對待修復文獻進行拍照記錄,留取原始信息;利用現代科學儀器對修復對象進行無損分析檢測;根據檢測數據及病害評估結果制定具體修復方案。隨後,選配適合的修復用紙,染色做舊;根據不同的裝幀形式拆分書冊,揭取殘片後精修精補;分冊重裝,修復原有書皮、夾板或加裝新書皮、夾板;製作適合保存的裝具,保護修復步驟如下:
運用網絡資源搜索佛經原文,使用電腦排版,使得其行字數與原件保持一致,列印成紙本,待修復過程中隨時參考比對,也為修復及後期復原提供依據。
在桌上鋪一張日本化纖紙,並在上面繪製與經折「一紙」(2.5 開)長寬高都相等的規範,保證修復過程中每面經葉的尺寸與形狀不發生改變。
由於經紙絮化、粘連嚴重,修復前,先用小竹起子將每一折小心揭開,儘量保持完整,散落的碎片儘量標註位置保存好。將一紙(2.5 開)作為一頁,逐一修復。
修復用紙,經纖維檢測、分析對比,選擇了材質接近的庫存老紙,並用紅茶、橡碗等天然染料染色、做舊,力求做到紙質相似、色調和諧、觀感舒適。
修復前
修復中,要將經紙少量噴水,用羊毛刷子展平,對於捲曲尤為嚴重的破損邊緣處,要小心用鑷子翻轉舒展。補紙使用時也要先噴少許水,在半潮濕狀態下進行修補,力求與經紙抽漲伸縮保持一致。補紙與經紙的邊緣,可適當用手術刀刮薄處理,使交界處平整自然。修復過程中將經紙碎片比對原文拼放在原來位置,也可從正面拼貼。部分經紙沒有缺損,但紙張已經絮化,這種情況則用薄桑皮紙局部托裱加固。修復後的經紙重新噴水,在吸水紙中壓平,注意噴水要適量,展平時儘量上下舒展,減少變形。
修補後的經紙,可從正面再次處理破損與補紙的交接處,使接口平滑。
將修補、壓平後的經紙按原樣折回,每一紙為一疊捶平。最後將摺疊好的經紙按照原文順序連綴,剪裁掉多餘的補紙。
修復中
上下板的修復:原經上下板主要存在磨損、霉變、污漬、糨糊失效等現象,故修復中,先將板面包裹的絲織品揭下,用六七十度的清水沖洗、浸泡,去除霉跡污漬。磨損較嚴重的地方,在背面用皮紙加固修補。最後略加全色,使整體色調和諧、美觀。原上下板中的紙板,由於年代久遠,加之保存環境等問題,普遍存在霉變、糟朽、粉化現象,已經沒有保存的必要,因此用與原板厚度相近的無酸紙板代替。這樣修復,既保留了原有的絲織品,達到了「整舊如舊」的效果,替換的無酸紙板,又更好地起到了保護經文的作用。由於此冊經文上半部缺失待考,而下半部完整,故僅將下板與經文連接。
修復後
佛經典籍是中華典籍中數量非常龐大的一部分,其文物、文獻、藝術價值也在古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經折裝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藝術的典範,體現出中國佛教典籍裝幀的特色。這次的佛經修復項目,讓我們積累了更多經折裝修復的經驗,同時也在修復典籍的過程中填補了佛經版本知識的空白,並感悟到佛經中的許多道理,修行了自身。
葉旭紅,天津圖書館古籍修復師,師從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導師萬群,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十一載。她修復過許多館藏文獻,這些文獻不僅種類豐富,而且不乏珍本秘籍。她還曾受邀參與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珍貴古籍修復項目、陝西省圖書館藏國家一級善本《古今圖書集成》修復與保護項目等,在「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上,她修復的《戒因緣經》殘卷獲得一等獎。
轉自「《藏書報》2021年5月3日第12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4X2V3kB9EJ7ZLmJdG7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