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口碑釋出,《攀登者》的「穩」不只是因為吳京

2019-09-30     立樂青少兒編程

國慶檔一觸即發!

在《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三巨頭」的帶動下,國慶檔的大盤有望提升一個檔次。這已經成了業內的共識了,因為無論是從體量還是質量上,國慶檔的這幾部影片都稱得上是商業大片,極具市場潛力。

其中《攀登者》的熱度較高,首日更是以37.4%的排片占比位居國慶檔第一,可見影院經理對其很是看好。

影院經理看好《攀登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觀眾對它的期待最高。從貓眼、淘票票等購票平台的想看人數來看,《攀登者》以貓眼47萬想看、淘票票104萬想看領跑國慶檔,觀眾的期待程度可見一斑。

《攀登者》究竟怎麼樣?也許從9月23日晚的媒體場的首波反饋能夠得出一些信息。

雖然是小範圍的看片,但卻已經獲得了不錯的口碑。翻看朋友圈和微博,有的看得「熱淚盈眶」、「呆坐在椅子上擦淚」,有的直呼「太精彩了」、「這是一部有力量的電影」,而提到最多的是那兩個字——「穩了」。

也許正是因為首波口碑給予了片方信心,片方隨即宣布影片將於9月28日開啟點映,屆時口碑有望進一步發酵。

第一波口碑釋出,「燃、炸、穩」成關鍵詞

很多觀眾關注《攀登者》可能是因為吳京,但從首波觀眾的反饋來看,口碑並不全是依賴吳京,更多的是影片本身的內容、特效以及情感力量觸動了觀眾,而讓觀眾有感而發。

「燃、炸、穩」是所有評價中最常出現的字眼,恰恰也代表了《攀登者》在三個層面上做得足夠亮眼。

首先是故事內容層面。影片講述了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攻堅克難、攀登世界之巔的故事。故事本身極具傳奇色彩,中國人登珠峰的故事也是第一次搬上大銀幕,跟隨隊伍一步步登上峰頂,觀眾的情緒也一點點被調動起來,整個過程讓人「燃」起熱血。

有知乎大V看完影片評價:「《攀登者》看的心情澎湃,登珠峰這段歷史了不起,重現了艱難過程。探索自然,殘酷而浪漫。」

其次是特效製作層面。由於涉及到珠峰的極端環境,影片除了實景拍攝外,還需要大量的特效技術輔助。從影片的呈現和觀眾的反饋來看,登山隊「戰風斗雪」的場面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震撼,特效方面足夠炸裂。

同時在動作設計上,影片也有很「炸」的想像力,有劇評人表示:「登山隊員掛在梯子上飛來盪去那一場。人如衰草,命若遊絲。這裡有《林海雪原》的感覺,而且是武俠邏輯,顯示了出色的想像力。」

最後是演員表演和影片風格層面。這裡的「穩」,不只是指吳京又一次滿足了觀眾的預期,而是整體演員都沒有掉線。章子怡的動情、張譯的眼淚、井柏然的突破、胡歌的驚艷,每一個演員都用心在角色里,為觀眾奉獻了精彩的演技。

演員的全體在線,讓影片的整體風格得到了統一,保持了厚重有力的大片質感。一句「穩了」,將首批觀眾對《攀登者》的滿意之情表達得恰如其分。

吳京號召力+強視聽製作+家國大情懷,一套爆款組合拳

從前期籌備到後期製作,再到定檔、點映,影片的一舉一動都備受外界關注,而拿到一手好牌的《攀登者》也顯示出足夠的底氣。

它的底氣來自哪裡?為何業內對《攀登者》絕大多數都非常看好?實際上主要是因為吳京的市場號召力、強視聽的大製作以及容易引發共鳴的家國情懷,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讓《攀登者》露出爆款相。

《戰狼2》和《流浪地球》讓吳京成為了爆款的「代名詞」,極高的國民度和觀眾緣,讓吳京成為了實打實的票房頂流。吳京給《攀登者》帶來了很高的熱度,不少普通觀眾關注《攀登者》也是因為吳京,可想而知,上映之後必然有很多觀眾會衝著吳京走進電影院。

而張譯的加入,讓《紅海行動》的蛟龍突擊隊隊長與《戰狼2》的冷鋒隊長達成了一次「跨宇宙」的順利會師,讓觀眾直呼「神仙陣容」,張譯在片中不負眾望,表現令人驚喜。此外,章子怡、井柏然、胡歌、王景春的陣容是「影后+影帝+視帝」級別的,陣容堪稱豪華,讓觀眾期待不已。

其次是強視聽的大製作。影片不是一部簡單的旅遊公路片,而是一部大製作、大投入的冒險巨製,無論是在製作規格上還是在拍攝難度上,都稱得上是國產類型片的一次極大挑戰。

從影片呈現的效果來看,雪山的特效、質感,給人身臨其境的臨場感和壓迫感,仿佛將觀眾代入到極端環境中去。登頂過程中遇到的自然災害也極具奇觀性,整體給人很強烈的視覺刺激。

成功的商業片總是能不斷抓住觀眾的眼球,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無論是《戰狼2》、《流浪地球》還是《紅海行動》,它們在視聽層面都做得足夠出色,保證了影片的商業性和觀賞性。《攀登者》同樣有著強視聽的特點,在商業性上有很高的完成度。

最後是強共鳴的家國情懷。那些創造票房紀錄的爆款無不在證明,除了要讓觀眾看得過癮,還要真正打動觀眾的心。打動觀眾的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情感內核引發全民情緒,《戰狼2》中最讓人觸動的是最後吳京單手舉起國旗,《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家」一起流浪引發共鳴,它們都將家國情懷傳遞給了觀眾。

《攀登者》顯然具備這一要素,因為登山隊之所以要登上珠峰,不只是因為個人原因,更多的是國家、民族的使命在召喚。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登山究竟是為了什麼?影片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的回答是:「幾億人如果只想著吃飯問題,那我們的民族又能有什麼出息?」光從立意上,《攀登者》就高出許多。

由此,登上珠峰成為了一個民族實力的象徵,這也是為什麼最後登頂成功後觀眾很容易感動到,因為在那一刻,觀眾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民族情緒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吳京強大的市場號召力的推動下,影片以強視聽的大製作和強共鳴的大情懷雙管齊下,滿足了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雙重需求。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攀登者》還未上映,熱度和口碑就都起來了。

向真實歷史致敬,《攀登者》的中國精神應該被看到

就像吳京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是對中國電影類型的開拓,《攀登者》的開創性也在於選擇了登山這一此前從未有人嘗試的題材,而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新類型、新題材的電影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市場潛力。

而實際上,《攀登者》的故事並不「新」,在50多年前,這段歷史曾經真實地存在過: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成功從北坡登頂,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也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紀錄;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並測量出珠峰的精確高度為8848.13米。

這是一段載入史冊的真實事件,應該被後人銘記。《攀登者》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充滿了向真實歷史致敬的意味。而除了致敬彼時艱難登頂的英雄,更多的是致敬他們身上體現出的中國精神。

「攀登者的精神就是中國精神,攀登精神世代傳承永不磨滅,將繼續影響今後的每一個人」。在之前上影節的發布會上,這句話成為了最激勵人心的話語。電影成為了承載中國精神的最佳載體,《攀登者》也就有了更深層的涵義。

《攀登者》所傳達的中國精神,是排除萬難、奮力拚搏、勇攀高峰、為國爭光,而我們的國家從建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如今的飛黃騰達,靠的不就是這種攀登者的中國精神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攀登者》與今年建國70周年的主題是相當契合的,在國慶節的時間節點上,《攀登者》的中國精神能被更多人看到,也能激發起觀眾的愛國情懷,而愛國情懷對於電影票房的助力同樣不容小覷。

總之,《攀登者》的首波口碑釋出之後,觀眾對影片的期待值進一步提升,等到9月28日點映,預計又將有一波口碑襲來。面對史上最強的國慶檔,顯然《攀登者》有十足的底氣,也有很大的市場爆發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jSmmW0BMH2_cNUgL1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