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寫給兒子的信朋友圈刷屏,這個道理希望每個家長都懂

2019-10-26     立樂青少兒編程

白岩松是主持界的一棵常青樹,同時他還是一個好爸爸。

雖然外界對他一直都有一個誤解:「他那麼忙,哪來時間管孩子?」但是,當你看到下面這封他寫給兒子的信,你就會明白他為人父親的良苦用心和發人深省的育兒理念:

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選,孩子,你就先把寬容挑出來吧。

也許平和與安靜會很昂貴,不過,擁有寬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費它們。

寬容能鬆弛別人,也能撫慰自己,它會讓你把愛放在首位,萬不得已才動用恨的武器;寬容會使你隨和,讓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輕;寬容還會使你不至於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衝突,都不會在寬容的心靈里過夜。

於是,每個清晨,你都會在希望中醒來。一旦你擁有寬容的美德,你將一生收穫笑容……

其實還有,比如說,來點幽默、健康,有很多真正的朋友……但我想,生命之路自己走過,再多的祝願都是耳後的叮嚀,該有的終將會有,該失去的也終會失去。

然而孩子,在父母的目光里,你的每一步都將是我們生命里最好的回憶。很久很久以後,也許你會為你未來的孩子寫下祝願的話語,只是不知,是否和我今日寫下的相似?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心路歷程,所以它和朝代的更迭無關。

孩子,當將來你拆開這封今日寄出的郵件時,我還是希望,你能喜悅並接受。

在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的如今,很多孩子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事事稱心,時時如意,但也因為如此,不少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如遇問題,不管緣由,定然咆哮發火;一旦抓住別人的缺點或者問題,便會緊抓不放……

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很多問題和矛盾本來沒有激化的必要,而現在很多孩子,恰恰缺少了「寬容」的教育。


經典文章《白襯衫黑木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8歲的帕科放學以後氣沖沖地回到家裡,進門後使勁地跺腳。

他的父親正在院子裡幹活,看到帕科生氣的樣子,就把他叫了過來。

帕科不情願得走到父親身邊,氣呼呼地說:「爸爸,我現在非常生氣。華金以後甭想再得意了。」

帕科的父親一面幹活,一面靜靜地聽兒子訴說。

帕科說:「華金讓我在朋友面前丟臉,我現在特別希望他遇上幾件倒霉的事情。」

他父親走到牆角,找到一袋木炭,對帕科說:「兒子,你把前面掛在繩子上的那件白襯衫當作華金,把這個塑料袋裡的木炭當作你想像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襯衫,每砸中一塊,就象徵著華金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帕科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襯衫上砸去。

可是襯衫掛在比較遠的繩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沒有幾塊扔到襯衫上。

父親問帕科:「你現在覺得怎麼樣?」

他說:「累死我了,但我很開心,因為我扔中了好幾塊木炭,白襯衫上有好幾個黑印子了。」

看到兒子沒有明白他的用意,父親便讓帕科去照照鏡子。

帕科透過鏡子,看到自己滿身都是黑炭,臉上滿是炭黑,只有牙齒是白的。

父親說道:「你看,白襯衫並沒有變得特別髒,而你自己卻成了一個黑人。你想在別人身上發生很多倒霉事情,結果最倒霉的事卻落到自己身上了。

有時候,我們的壞念頭雖然在別人身上兌現了一部分,別人倒霉了,但是他們也同樣在我們身上留下了難以消除的污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自己。

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


之前從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在澳大利亞普吉島,有一個度假村。一天,一個4歲的孩子因為驚嚇而嚎啕大哭,工作人員不停的安慰。

原來,在兒童的網球課結束後,因為小孩較多,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將這個小孩留在了網球場。

小孩因為一人在偏遠的網球場待了很長時間,十分害怕,所以嚎哭不已。不久後,孩子的媽媽來了,把哭得慘兮兮的小孩抱在了懷裡。

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怎麼做?

是痛罵那個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議?或是很生氣地將小孩帶離,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咱們來看看這位母親的做法——

這位母親蹲下來安慰自己4歲的小孩,並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並且十分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那個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4歲的小孩踮起腳尖,親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甚至輕輕地安慰這位工作人員說:「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這位媽媽本著一顆寬容之心,積極應對遭遇的問題,採用正面的方法,既安慰了孩子,又撫慰了工作人員,還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了一顆寬容、善良、體貼的種子。

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面對成長中的問題和錯誤,並從中汲取教訓和經驗,提升自我,並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RegFm4BMH2_cNUgx_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