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亞洲和歐美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差異性,所以觀眾在挑選影片時會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認為歐美國家的青春片會過於大膽外放,加之校園和青春的表現方式也各不相同,很難引起共鳴,從而優先考慮在日本、韓國尋找同類型的作品來代替。
其實不然,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一部2016年上映,來自美國的青春題材電影——
《成長邊緣》
(The Edge of Seventeen)
這部電影也是美國青年導演凱莉·弗萊蒙·克雷格自編自導的處女作,一經上映就普遍受到好評。同年這位年輕的導演還憑藉該作品榮獲第82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處女作獎,而本片的女主角海莉·斯坦菲爾德也因為出演中的優秀表現獲得第74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有人可能會好奇,這樣一部沒有撕逼也沒有漫天的灑狗血,單單就只是講一個孤僻不合群的女孩的成長故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以至於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這個女孩身上或多或少看見了曾經那個青春期里自卑又任性、叛逆又傻逼的自己。
影片一開始以倒敘的手法進行,主角Nadine在午休時氣喘吁吁衝進教室,坐下後一開口就語出驚人。
她對著自己班的那位正在享受午休閱讀時光的中年男老師說:「我決定自殺了。」
讓我們把指針撥到最初一切尚未開始時,從小Nadine就不擅長交際,因此在校並不合群,還經常被學校里其他小女孩欺負。
不止是學校,家庭同樣帶給她極大的壓力,而那個讓她覺得負擔的「罪魁禍首」就是自己的哥哥Darian。
在Nadine的認知中,世界上的人早已被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像她的哥哥Darian那樣,天生能夠散發自信,自發吸引身邊所有人的矚目,一出生就是人生贏家,而且自家老媽還是他的頭號粉絲,眼裡只有哥哥的存在。
另一種就是像她這樣,孤僻古怪,長年被籠罩在陰影之下的loser,在她沉浸在負面情緒里自暴自棄時只有自己的父親能夠耐心理解她安慰她。
某天,當她又一次因為被學校的同學欺負而自顧發泄時,一個手捧毛毛蟲,穿著打扮像個小老頭的「天使」出現在她的生活中,至此Nadine交到了她生命中第一個朋友——Krista。
她們成了最好的朋友。
所有一切不能說的秘密都可以向對方傾訴。
尤其在見證了Krista的家庭也並不算幸福,父母整天爭吵之後,這愈發讓Nadine覺得對方跟自己是同類,從而堅定要彼此陪伴、惺惺相惜。
生命里第一次重大的變故發生在Nadine13歲那年,父親開車帶她去吃芝士漢堡想要以此來安慰她,回程的途中卻意外發病去世。
這件事造成的打擊讓Nadine變得更加自我封閉,不會恰當地處理正常交際,而她唯一和外界交流的出口就只剩下多年好友Krista。
可是,即便身邊有好友的陪伴,但她的內心仍然無時無刻都感到強烈的不安與孤獨。
某次在家放縱喝醉酒後,Nadine趴在馬桶邊大吐特吐,隨後自暴自棄地問朋友Krista:「你怎麼會喜歡我呢,你哪根弦不對?」
因為在她看來,自己全身上下都找不出一個優點,這個連她本人都喜歡不起來的自己,怎麼可能會有人願意去喜歡。
Nadine甚至覺得自己未來就只能落得孤獨終老這樣一個可悲的下場。
老天向來愛開玩笑,經常是在你以為已經很糟糕時再給你重重一擊,告訴你剛才那不過只是小case罷了。
於是乎當酒醉第二天醒來,腦子昏昏沉沉的Nadine發現自己的世界再一次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與自己同屬一個陣營的好友Krista竟然和她向來最討厭的哥哥滾到了同一張床上,而且這兩個人還打算正式交往將這段意外的戀情扶上正軌。
Nadine理所當然的把這一切視作一種背叛,牴觸心理無限擴大到外星系。
混亂糾結的她拒絕不了Krista的拜託,終於鬆口答應和他們一起去派對,試圖去接受這一段新關係的改變。
可是在熱鬧的派對中看到Krista遊刃有餘的融入新環境後,越發覺得這個板著臉、不擅長社交的自己如同一個異類被孤立在外。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別人搭話,卻得知在別人眼裡自己和哥哥Darian就是截然相反的兩個種群,對方光芒四射,而自己則像老電影里那個滑稽的禿頭小個子。
自尊心在此刻被摧毀,最終憤怒又傷心的她像個失敗者從派對中逃離。
當然,即使內向如她,在這個躁動不安的青春期同樣也會渴望一段與眾不同的戀情。
在內心極度想要擺脫平庸日常生活的桎梏的驅使下,在學校里所暗戀的對象是穿著打扮痞里痞氣的Nick。
但現實卻是連社交軟體上給Nick的一條好友申請都打打刪刪好幾遍卻沒膽子發送出去。
這麼慫的自己連她本人都大呼oh my god。
其實Nadine也不乏追求者,比如同班的亞裔男生Erwin就有小心翼翼地向她表達好感,卻被自命不凡的她一次次忽視看輕。
從來不會好好說話,連誇獎對方都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來點評。
爭吵時為了搶占上風全然不顧自己言辭會傷害到別人。
卻又會在雙方鬧得不歡而散後的下一秒馬上後悔起自己剛才所說的話。
失去了Krista這個朋友之後她發現自己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面對老師Max時為了掩飾脆弱的自尊心還故意裝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說著「我對交朋友沒有興趣」「我們這一代人全都是蠢貨」之類的氣話。
卻在被Max用一句「也許是沒人喜歡你」點破之後,瞬間情緒的小宇宙爆發。
下意識的開始用各種尖酸刻薄的話去攻擊對方。
但其實思考過後發現Max所說的恰好是這一切的核心重點——
其實並非別人都不喜歡你,而是因為你先討厭自己。
在質疑責怪別人為什麼不喜歡自己時,卻從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首先在周圍以自我保護為名豎起了一座高牆,既不允許其他人走入自己的世界,與此同時自己也被關在了牆內無法邁出新的一步與人交流。
經過和閨蜜絕交,和哥哥鬥氣,和母親爭吵。
再到認清暗戀對象的真面目其實就是個約炮失敗就沒風度的渣男後,Nadine頓覺人生黯淡無光自己一無是處。
Nadine終於選擇卸下多年的心防,不再作天作地,也不再渾身充滿攻擊性,而是開始將埋藏在心底的真實想法坦誠的向他人表露出來。
也是直到這時她才明白,原來很多事情其實就只差自己先主動邁出那一步而已。
要想讓別人喜歡自己,首先要自己喜歡自己。
看到這裡我知道她已經和自己、以及生活達成了和解,從那個生活里一遇到不順心就嚷著要自殺的喪逼畢業,成長為嶄新的十七歲少女Nadine。
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你很容易就能夠獎自己去代入到Nadine的心境,你熟悉她,你理解她,你懷念她,甚至你曾經就是她本人。
可你同樣也知道自己之後的生活不會再成為她。
因為你明白當初那個稍縱即逝、躁動不安的青春期已經過去,而你也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了。
至於溫柔油菜又多金的Erwin最終是否和Nadine修成正果?
那就要等你自己去看電影揭曉這個謎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