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引髮網友熱議。在文中作者聲情並茂地「描述」南京正在推進的減負政策的效果,並感慨:
也許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南京家長在快樂與痛苦的交織中,終於瘋了」。
10月30日,南京教育局在官微中回應了文中所涉問題。而此前兩天,浙江省教育廳等14部門聯合起草的《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減負33條),也引起強烈反彈。
等一下,好像不對勁啊!我們一直呼籲素質教育,一直要求給學生減負,為什麼教委減負,家長就「瘋」了呢?
看看文章給出的理由:原來家長是怕孩子成為學渣,哪怕孩子是熱愛生活、心智健康!
什麼是學渣?
學渣 ,也叫學灰,網絡詞彙。指那些平時不努力學習,快臨近期末時才開始突擊、臨時抱佛腳的學生群體。
學渣特徵(有以下任何超過2點即為學渣):
1.逃課次數全身指頭不能數清。
2.平時到教室基本沖向後排就坐。
3.常年遲到早退,基本上不全一個早上的課。
4.期末必抱學霸大腿。
5.期末成績中游或下游。
6.某科成績十分不好。
實事求是的說,減負和學渣沒有直接聯繫,家長只是怕孩子學習的時間變少,成績下降,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
說到這,我忍不住大聲問一下家長:你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你的反對,是出於對孩子的好,還是出於自己的焦慮?
培養孩子,到底是老師的責任還是家長的責任?過去是以老師為主,現在是以家長為主。如果還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那就不是負責人的家長。
為什麼教育是家長為主?
每個人的成長、生活都要依靠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與習慣,點點滴滴匯成河流,養成習慣。
每天早上我送孩子的時間都比較固定,經常會遇到一個大爺騎自行車帶著孩子闖紅燈。不說早高峰車來車往很危險,僅僅是這個思維與習慣,就是很壞的榜樣。小朋友會怎麼想?老師說過馬路紅燈停、綠燈行,可是爺爺就不這麼做。請你告訴孩子怎麼辦?是老師教錯了嗎?如果老師沒錯,爺爺錯了,那為什么爺爺不改?難道規則是給小孩準備的嗎?
前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學,出門的時候和她聊天,她不經意之間發出了一聲「哧~」我問她什麼意思,為什麼這樣,她說沒有啊。時間緊張,我就沒再問。到了晚上,我問她在幼兒園有沒有有趣的事分享一下,她一開口就是「哧~」。這次拖的聲音還蠻長,我立馬問她是在怎麼回事?這一次孩子自己也意識到了,沒再反駁。但是我不能作罷,這不是小問題。我嚴厲的和她說:
你的眼睛、嘴巴、手腳雖然長在你的身上,但還不完全屬於你。所以你要學習舞蹈,鍛鍊身體;上學去學知識,開拓視野;我們一起去公園,聽各種聲音。我們和別人溝通,主要是通過說話,所以一定學習控制自己的話,讓人聽懂你想說的話。千萬不要發出奇怪的聲音,干擾別人。
孩子眼淚當時就奪眶而出,然後一聲不吭的回屋裡面壁。其實我知道,這是和她媽媽學得,她最近不知道從哪裡學會了這個「口頭禪」。過了一會,孩子平靜下來,我抱著她說:
媽媽和爸爸都是大人了,很多東西都定型,難以改變。你看舞蹈動作,爸爸就無法劈叉,爸爸已經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了一部分控制,媽媽也是如此。請原諒我們的不足,但是不要學這些,你還小,可以通過學習做到真正的掌握自己的身體。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有各種答案,但是最基本是培養獨立的人格,了解自己、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說到這裡,大家明白家長的重要性了吧。
那麼老師做什麼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主要還是傳授知識,答疑解惑。
今天,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提出,合理的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超前超標培訓等不合理的過重負擔,不能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不能搞「一刀切」減負,使學生負擔保持在合理適度的範圍內。(央視記者柴丹楓)
不能一刀切,要符合實際,最好能夠因材施教,嗯,我承認有點難為老師了。
減負是應該的,減負也不會造成學渣,但是減負不能減少老師的責任。我前面已經說了,現在家長已經成為教育還是的主力,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方面就不能再往後縮。
最有問題的是放學時間。
現在家長下班早的5點半,到家也要6點。很多小學3點就放學,我實在想不通這是怎麼回事啊?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書中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友誼、認識他人、學習集體榮譽、鍛鍊身體等等。像舞蹈、音樂、繪畫這些,不需要多麼專業的老師,只是跟著唱、跟著跳、培養興趣就行。為什麼學校好像無事可做,這麼早就放學?
我想不通,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我是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