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美,不一定要「到此一游」才能領略到!

2019-05-17     mom看世界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許久沒看國產紀錄片了,沒想到被《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給震住了。

周末閒來無事,打開久違的電視,無意中掃到了這部紀錄片。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誰知一看就陷進去了。連帶小川,一家三口擠坐在沙發上,一刷就是好幾集。

不愧是接近滿分的神片。極佳的歷史場景再現、悠揚蒼涼的配樂、口齒生香的解說詞,竟讓曾經到過大西北的我,再次對那片土地變得魂牽夢繞起來。

看到激動處,忍不住熱淚盈眶: 從小到大激勵無數人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生生的展現在我眼前:

兩千年前,張騫義無反顧,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

張騫

天才將星霍去病抱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打開了漢帝國與世界溝通的道路;

霍去病

無數學者和僧人,穿越亂世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

……

本來以為,歷史和地理這樣有深度的知識,小川可能不感興趣。誰知他不但喜歡,也完全聽得懂。

有天,他突然跟我說:「媽媽,我們也攢錢在敦煌建個石窟吧,就像220號石窟一樣。」

河西走廊與一個世界性帝國的誕生

中國廣袤的西部,有一個省份,甘肅。它的形狀狹長,猶如一支如意。連接如意兩端的中段地域,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形似走廊,因此得名。

為什麼河西走廊的位置這麼重要?接下來紀錄片就娓娓道來:

因為地殼運動,在祁連山的北部自然形成一道狹長走廊。它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著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國家地理》曾這樣描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黃金段」,大自然太眷顧這裡了,不僅給了它雪山與沙漠之間的獨特地形,讓它成為一條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時也給它世間少有的美景,讓它成為一條匯聚天地大美的景觀長廊。

*圖片源自網絡


因為上天的眷顧,這裡亦農亦牧,千年來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權在這裡反覆廝殺。

歷代中原王朝都都十分看重這裡,把河西走廊的開發和維護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從東西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障,明朝一代明臣楊一清曾說過:「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

除此之外,紀錄片還向我們講述了,如果中原王朝沒有河西走廊,將會怎樣?

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被發源自青藏高原的吐蕃控制,導致唐朝都城長安沒有屏障,吐蕃以河西走廊為根據地,長期襲擾,甚至一度攻破長安。

而這僅僅只是紀錄片向我們展現的一部分。

從漫長時間段來看,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中亞、波斯、羅馬的重要地段,關乎一個國家經略的宏圖大夢。

紀錄片的一開始,就為我們定下了這個基調。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擺脫被匈奴壓制的情況,決定派遣使者尋找聯盟國家,一起攻打共同的敵人——匈奴。而河西就是這樣進入當時中國人的視野。

漢武帝派遣的這個使者就是張騫。他滯留異域13年,由一個英姿勃發的青年變成了年已不惑、飽經風霜的中年人。但屢次被匈奴人俘虜而不改志,終於找到一個機會東歸。

張騫

回來的時候,他帶給整個漢朝的,不亞於後來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意義。這趟鑿空之旅,讓處於亞歐大陸東端的漢帝國,目光穿越崇山峻岭,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亞、西亞,一直到羅馬帝國。

接下來紀錄片花費濃墨重彩,講述了天才將軍霍去病的一生和功績。

他17歲時第一次出征,就率領八百騎兵深入敵境,斬獲敵人2000餘人,還斬殺了匈奴單于的祖父輩,並俘虜了單于的叔父,因而受封冠軍侯,取「勇冠三軍」之意。

隨後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虜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匈奴失去了他們的優良馬場,他們唱著悲涼的歌退出祁連山: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從此,河西走廊歸入漢帝國的勢力範圍,而匈奴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

不久漢帝國在河西設郡,河西走廊正式併入中原版圖。

之後,漢帝國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門打開了。此時漢帝國從與貴霜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並列,從一個區域性大國,變成了一個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

此後的兩千多年,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一直持續至今。

河西走廊與一個大國的夢想

季羨林先生說過: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4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4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區。

因敦煌屬於河西走廊的的一部分,後來的歷史學者發展了季羨林先生的概念,認為河西走廊同樣是四大文化體系交流融匯的地方。

中華文化

河西地區自漢朝時就正式歸入中原王朝版圖,毫無疑問這裡受華夏文明影響深遠,而且曾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河西走廊》第四集中就介紹了這鮮為人知的一面。

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戰亂不安,文化學術也被掃蕩一空,而地處西北的河西,相對來說政局穩定、經濟富庶,大量中原士族逃難到此地,帶來了中原文化。河西走廊的儒學傳統綿延。影響了後來的上至北魏、下至隋唐。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漢代中原之文化學術,經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灌輸,加入隋唐統一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承前啟後,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陳寅恪

印度文化

《河西走廊》第五集講述了源自印度的佛學,在河西走廊留下的痕跡。

東晉十六國時期,年輕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的天梯山,應當時北涼國君之邀,修建天梯山石窟。而這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石窟。

在甘肅武威這個西漢名將霍去病曾經揮灑熱血的地方,現在還留存一個以高僧鳩摩羅什的寺廟。更何況還有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也是在河西修建。

希臘文化

誰曾想到在河西走廊,還能找得到希臘文化影響的痕跡。

公園前327年,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東方,同時也帶來了古希臘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藝術,影響了古印度一個叫犍陀羅得地方。這裡的藝術家們利用希臘造像藝術,來為佛陀塑像,以表達自己的前程和信仰。

這種造像藝術,隨著絲綢之路,進入河西走廊,影響了這裡的石窟藝術。

伊斯蘭文化

這裡也不必細說,現在甘肅一帶有大量的穆斯林,他們自然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多樣的文化,如同匯聚的河流,在河西走廊開始了彼此探索、琢磨、交融和激盪,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文化。

而中國,勢必以自己的文化和理念, 「把一個個遙遠的國家聯絡成一個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這也是神州的夢想,天下人的夢想。

強大的製作團隊

《河西走廊》之所以有不少好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背後群星璀璨的製作團隊。

擔任這部紀錄片的學術顧問是沙武田,國內敦煌學權威,保證了內容的準確。

沙武田

總撰稿是鄧建永,央視《探索·發現》總策劃和總撰稿。

鄧建永

他的文案讓不少人感動並且激動著。

而其恢宏的畫面、絢麗的鏡頭,以及舒緩間或磅礴的主題音樂,則是國際水平的大拿。

曾獲得艾美獎最佳攝影獎的英國攝影師Brain mcdairmant 擔任攝影指導。

Brain mcdairmant

享譽世界的美國攝影師Corey Brown擔任風光攝影,片中十分珍貴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冰川鏡頭,都是出自他手。

Corey Brown

音樂方面更是「驚起一堆彈幕」。

主題音樂由世界級音樂大師雅尼主創。

整首曲以杜杜克笛為主,演奏出了一種古老的聲音,渾厚又富有氣勢,聽此曲,宛若遊走於華夏廣袤河山,歷經世事滄桑。

多種拍攝方式結合,演繹歷史傳奇

《河西走廊》採用時下流行的「情景再現」,以電影化的拍攝手法,為觀眾再現了從漢代至今兩千多年河西走廊的歷史和文化變遷。

比如第一集《使者》中,講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礎上,影片再現了一位意志力頑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即便被困異域十多年,依然保持著漢朝特使氣節,一心只想完成使命的使者形象。

在「情景再現」之餘,並沒有經常出現以往紀錄片中的採訪專家,進入博物館紀實等段落,而是通過大量史實解說,去完成一部以講故事為主題的紀錄片。

而在某些現實中無法還原的地方,影片採用3D動畫的方式,還原古代戰場、遺址或者地圖的形式,將歷史完整有序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音樂家雅尼的背景音樂《河西走廊之夢》,更是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在第五集《造像》中,鳩摩羅什等佛教徒通過河西走廊將佛法傳入中土時,配樂在這裡的作用就是將出身西域王族的高僧鳩摩羅什的身份表達出來,同時也為畫面剪輯提供足夠的時間來設計人物的出場,讓人不禁對後面產生期待。

這些綜合在一起,能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河西走廊的生命力和歷史滄桑感。

外國人的絲綢之路,中國人的河西走廊

絲綢之路很多人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貫穿歐亞的商道,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

李希霍芬

「話語即權力。」五百年的世界史由西方書寫,然而隨著21世紀中國崛起,這一切發生了變化。中國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部《河西走廊》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很鮮明地看到這點。片中並沒有花費大量篇幅來介紹河西走廊對於絲綢之路的意義上,反而用更多內容來介紹這裡的歷史和文化,尤其是把第四集取名為《根脈》,可以很明顯看出來。

這一集講述學界和大眾並不太熟悉的五涼文化,展現了儒家文化傳承中迎難而上、夾縫生存的堅忍品質,讚美他們身上濃的化不開的「華夏人」認同。

在第五集《造像》里,沒有介紹耳熟能詳的玄奘取經故事,大概是這故事有「西學東漸」的意味,反而講述了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歷經千辛萬苦,前往東土傳法,被中原文化影響,終成漢傳佛教系統的一代高僧。

甚至裡面敦煌莫高窟的部分建設,也是基於河西漢人的家族祈福需要,從這個意義上看,石窟替代了宗祠的一部分功能,這就使得莫高窟有了濃厚的漢傳佛教色彩。

這種主題在紀錄片的最後,更加凸顯。

正是因為有河西走廊,絲路才能綿延伸展,亞歐大陸東西方的人們才能溝通交流。

河西走廊對於國人而言,首先是一條抵抗之路,經略之路,其次才是貿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是一個大國的起源與夢想。

一直覺得,培養孩子對祖國的熱愛,應該從客觀、全面、細緻了解祖國開始,認識她的壯闊美麗,知曉她的過去,懂得她的艱辛

《河西走廊》的好就在於,它不浮誇、不空洞,雖客觀嚴謹、卻生動有趣,給孩子展現了真實的絲綢之路。

讓河西走廊在孩子的心中,不再是一個遙遠模糊的口號,而是一個真正有意義、有意思的存在。

川媽說說

因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明天我們帶著小川說走就走,決定自駕穿越河西走廊。

參照《孤獨星球》、《國家地理》等資料,我設計了一個大約10天的行程。

從蘭州出發,一路向西穿越整個河西走廊,會經過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然後經新疆哈密後回北京。

《河西走廊》紀錄片更多描述的是一個中原大國走向開放的歷史,其實河西走廊的自然環境也非常獨特,她南面是高聳連綿的祁連雪山,北面是騰格里沙漠和被評為中國最美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

很多學者說,河西走廊是伸向沙漠的綠洲。這裡生息了500萬人口,遠比想像中富饒壯麗。

《國家地理》說,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觀大道,是絲綢之路的「黃金段」。大自然太眷顧這裡了,不僅給了它雪山與沙漠之間的獨特地形,讓它成為一條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時也給它世間少有的美景,讓它成為一條匯聚天地大美的景觀長廊。

這裡有著內陸第二大河的黑河,有「讓我婦女無顏色」的焉支山牧場,有著舉世聞名的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有著一億年前的冰川,有著無數的石窟和壁畫,河西走廊甚至是我國最主要的玉米制種基地……

《孤獨星球》還這樣推薦:「傍晚在清脆的駝鈴聲中漫步鳴沙山。包一天車,先去雅丹魔鬼城感受日出時的鬼魅;然後千萬玉門關懷古思幽,看看漢長城遺址......」。

光是想想就覺得挺美。

當然,這次也是為明年河西走廊的科考活動探路踩點。

就這樣,明天就出發,求偶遇。

推薦閱讀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7RWwB8g2yegNDrv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