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去年,《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一經推出就大火,豆瓣評分高至9.2。
它是由2個孩子的母親、著名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拍攝而成。
周軼君說,拍攝這部片子是為了解決一個困惑:
當了母親以後,發現新一代父母,無論什麼階層,都在被教育焦慮籠罩著,無數人都傾其全力為孩子尋找著最好的教育,甚至花費很大心力,把孩子送到國外。
那麼,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最後的紀錄片,周軼君並沒有給出答案。
但是,好多父母看了紀錄片後,似乎找到了心目中的最佳範式——芬蘭的快樂教育。
那裡的孩子一直到三、四年級都沒有考試;
那裡的媽媽,幾乎不用為平衡工作與家庭焦慮,生了寶寶帶薪產假長達3年;
那裡沒有學區房,要問最好的學校是哪所,指定是離家最近的那所;
那裡沒有肆意流行的成功學,問他們成功是什麼,他們說這裡沒有成功,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沒有人是最好的......
這種教育從上到下,都透著一股輕鬆、自在,且教出來的孩子成績也不差,自2000年來在PISA測試中每年都名列前茅。
好多爸媽看了紀錄片後,除了羨慕,還有反思。
自己是不是平時「雞娃」太狠了?小小的娃,一周上五天學,放學後各種課外班,周末不到7點鐘就得起床,又是各種班?
但是別人家都這樣,都雞娃你不雞,又擔心孩子將來被同齡人狠狠拋在起跑線上。
一來二去,又陷入了更重的焦慮中。
一、一切的根源都是愛娃
其實,無論是芬蘭選擇「輕鬆至上」「無競爭學習」也好,還是咱們抓緊機會讓孩子儘早播種、以便成年有更多的收穫也罷,有一點毋庸置疑:
我們都是愛孩子的。
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的作者。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清華大學訪問學者,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歐洲經濟協會成員,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經濟波動項目組聯合主任。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在《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一書中,發現不同教養方式的背後,是育兒驅動力的不同:
一個是利他主義,一個是父愛主義。
以上表格為2種驅動力的不同特徵
秉持利他主義的父母,育兒的基本出發點是孩子,認可孩子的偏好,擅長和孩子共情,全力支持孩子的決定。
而出於父愛主義動機的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養育孩子,認為自己比孩子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時刻準備著做出犧牲孩子當前幸福感、卻對孩子長期發展有益的舉措。
驅動力不同,差異化的教養方式就出現了。
齊利博蒂教授提取出最典型的兩大類:放任型育兒(讓孩子自主決策,鼓勵他們獨立)和密集型育兒(父母積極投入育兒,協助他們決策或者直接下命令,最常見的權威型和專制型)。
出於利他主義動機的父母更傾向於選擇」放任型育兒「,而出於」父愛主義「動機的父母更傾向於選擇」密集型育兒「。
「密集型育兒」有一個簡單的判別標準:每周至少討論一次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每周至少與孩子交談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一起吃一頓飯。
現在國際上流行的「直升機父母」、虎媽、虎爸等都屬於「密集型育兒」。
相較而言,芬蘭的快樂教育是「放任型育兒」的典型,我們的雞娃模式是「密集型育兒」的代表。
需要重申一點的是:兩種育兒方式只是驅動力的差別,而非愛的多與少之差。
二、因為窮,所以努力富?
有人說,我們熱衷於雞娃,歸根到底,是因為太窮。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將眼光推向全球,會發現,近幾十年來,世界上選擇「雞娃」的已開發國家也不在少數。
其中,就包括2019年世界人均GDP排名前30以內的美國、荷蘭、加拿大、義大利、英國、西班牙。
《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一書,對此,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
1、父母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長
加拿大、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英國、美國的母親及父親每周在育兒上花費的小時數
以採集的時間跨度最長的荷蘭和美國為例,2005年荷蘭的母親每周花在育兒上的時間比1975年多4個小時,父親則多花了3個小時。
在美國則更長,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增加了6小時。
2、高質量的親子活動時間成倍增長
那在這不斷的延長的育兒時間裡,父母都做了些啥呢?數據表明:
1976年,美國父母平均每周花2小時陪孩子遊戲、閱讀與交談,花17分鐘指導孩子的家庭作業。
到了2012年,父母平均每周花6.5個小時陪孩子遊戲、閱讀與交談,花一個半多小時指導孩子的家庭作業。
3、孩子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越來越長
其實,不止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在美國,步行或騎車上學的孩子從1969年的41%下降到了2001年的13%。
6-8歲的美國兒童,1981年至1997年間,自由遊戲時間減少了25%,花在家庭作業的時間則增加了一倍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芬蘭的教育看著很「美」,上面這些「不差錢兒」的國家沒有趨之若鶩、紛紛效仿,卻反其道而行,選擇了密集型育兒呢?
三、雞娃背後的真正推手
齊利博蒂教授,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指出了雞娃背後的幾大真正推手。
1、收入差距越大,越熱衷於雞娃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句話,用在育兒方式上同樣適用。
據法齊利博蒂教授的研究,經濟不平等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
2016年,各地區收入前10%的人賺取的國民總收入的比例,by《2018世界不平等報告》
收入不平等與OECD國家中採取放任型、權威型和專斷型教養方式的比例
數據顯示,貧富差距較小(在收入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北歐國家,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更受歡迎,比如瑞典、芬蘭等。
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受歡迎,比如美國、中國等。
並且,在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如德國和北歐國家),父母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像力,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如美國、中國、俄羅斯等),父母則更看重勤奮。
這一點,在今年的PISA數據中也得到了驗證,中國幾乎是全世界校外學習時間最長的國家。
縱向表示PISA成績,橫向表示學生每周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包括校內和校外的總體學習時間
那為什麼貧富差距越大,人們越是傾向於選擇密集育兒呢?
下面這項數據,道破天機。
據美國NLSY97數據調查,不同教養方式下,向上進行社會流動的子女的比例
一言以蔽之,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採用密集型育兒(專斷或權威型),相比放任型,更易實現階層跨越。
2、教育回報率越高,越熱衷於雞娃
換一種說法,青睞雞娃的父母看到了可觀的教育回報率。
教育的回報與父母養育風格的關係圖。教育回報率是指學習高低的不同決定著年收入的高低
數據顯示,低教育回報的國家更傾向於採取「放任型」的養育風格,而高教育回報的國家,更傾向於採用「權威型」和「專制型」的育兒方式。
並且,使用密集型教養方式,與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相比,更大程度上與孩子表現出的進步相關。
受過更高水平的教育並不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擁有兩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只使得平均數學考試成績增加7分。
而密集型教養方式,在同等教育水平的父母中則能使數學考試趁機增加20分以上。
一言概之,就是在貧富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較高的國家,父母雞娃的比例會更高。
所以啊,雞娃的父母,並非僅僅焦慮下的簡單盲從,而是理性審視之下的集體理性選擇。
四、那你會怎麼選?
這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父母只能選擇密集型育兒,別無他法?
當然不是。
比如,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可能不會。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夠,整天忙於養家餬口,甚至需要離鄉背井去討生活,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投入育兒。
比如,沒有見證過教育回報的父母可能也不會。他們說不定還固守著「讀書無用」「我們小時候也沒人管我,不也過的好好的」的觀念,認為不論管不管,孩子總會長大的。
比如,不在乎經濟收入的父母也不會。在他們眼中,孩子做個平凡人,擁有小確幸挺好,不需要那麼辛苦去追求名利。只是,他們期待的平凡生活,在未來也許一點都不容易。
而另一種不在乎,是收入在他們眼中已成數字,完全沒有為之奮鬥的必要性。於是,他們對孩子也很放鬆,就像高曉松教女兒混日子,王朔不要女兒成功。
而我們這樣經由家庭、學校千辛萬苦教育成長起來的中產階段,可能是最投入、最忘我的密集育兒者。
我們在自己身上見證了教育的巨大回報,過上了比小時候更好的生活,於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還能再向上走一個台階,最起碼不從現在的位置掉下去。
即使房子很小、工作很忙,我們還是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擠出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媽媽忙不過來,爸爸也加入到雞娃的隊伍中。
這是我們面對真實環境、理性分析下的選擇,要相信自己,不要因為外界的聲音而懷疑,更不要猶豫、徘徊不前。
我們真正要關注、慎重對待的是,不是選擇放任還是密集育兒,而是如何密集育兒、如何雞娃。
我常常這樣提醒自己:
- 育兒不能過密超速,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他的需求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 焦慮不能凌駕行動之上,不急也不放縱,鬆弛有度的環境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告訴自己和孩子,享受積極的成長經歷比結果更有意義;
- 培養孩子的求知慾遠比學習知識,型塑習慣遠比取得成績重要的多;
- 相比成功,幫助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更是一輩子最大的修行;......
還有,不要總把自己放在奉獻付出的位置,在和孩子親密相處的點點滴滴中,我們感受到被需要的滿足、獲得了最溫暖的快樂和幸福,甚至不一樣的成長。
參考資料:
【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馬賽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
《2018年世界不平等報告》
註:圖片來自網絡
川媽說說
現在來談雞娃,好像不太合時宜,孩子都沒上學,宅在家呢。但其實這個時候,才更能看出爸媽對待孩子教育的態度,對待孩子網課的態度反映了他們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當很多父母抱怨網課這個那個問題的時候,一些父母卻默默地在行動。
他們當然也看到了網課的各種問題,但他們更看到了孩子停課不停學的意義。學習知識只是表面,激活孩子的思考、學習習慣才是更根本的。透過網課,我們重點關注的不應該是網速、老師,而應該是孩子的態度,他是否投入、是否認真專注。原來我們看不到他在學校的狀態,現在能看到了,於是更能準確掌握他的學習態度,儘早發現、儘早糾正問題。
我們都會抱怨我們的教育制度,隨便就能挑出其中的N個毛病。當然。它不完美,有很多問題,但有一點必須肯定。太多太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過教育實現了逆襲,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包括我和川爸。
我媽常說,如果我當年留在老家,也許錢賺的不多,但會輕鬆很多。在北京,壓力太大、太累了。但我總覺得,我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追求的不僅僅是更高的經濟收入,更是廣闊的眼界、充盈的內心。
我們的物質生活其實依然很簡單樸實,慶幸能擁有的是更多看世界的自由和機會,見過、領略過,內心更篤定、生活更充實一點。我們百分百投入育兒,想現在直接帶給他們、和以後他們有能力獲取的,是更燦爛多彩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RlZ2HABgx9BqZZIqNwv.html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