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巧帶位。哥窯胎多紫黑色回、鐵黑色答、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哥窯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窯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獨特之處。哥窯瓷器如此名貴,那麼哥窯瓷器的特點又是什麼呢?
第一,瓷釉。哥窯瓷器上的釉屬於無光釉,釉質非常厚,光澤瑩潤猶如酥油一般,手感細膩。顏色豐富多彩,有灰黃、灰青、米黃、粉青、月白、油灰等多種種瓷釉彩。
第二,開裂。哥窯瓷器的一個非常獨特而且重要的特徵就是瓷器的釉面開裂,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釉面開裂現象。釉面開裂本來是瓷器燒制的一個比較大的缺陷,但是後來人們掌握了釉面開裂的規律,認為那是一種美,並且在燒制瓷器的過程中有意讓其開裂。裂紋有的淺而黃被稱為「金絲」,有的深而黑,則被稱為「鐵線」,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之說由此而來。哥窯瓷器的釉面開裂現象致使瓷器在外觀上呈現出一種縱橫交錯的裂紋,雖然釉面有開裂現象,但是對釉面沒有其他的影響,釉面光澤仍顯瑩潤,手感也非常細膩。
第三,氣泡。哥窯瓷器表面所上的釉比尋常的瓷器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能趕上瓷器胎質的厚度,在這種情況下,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瓷釉之中會產生氣泡,像露珠一般若隱若現,這時候釉質不是顯得很瑩澈,人們稱這種現象為「聚沫攢珠」。這是哥窯瓷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傳統鑑別方法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四,胎質。燒制哥窯瓷器的土含鐵量非常高,在瓷器燒制過程中,土質中所含的鐵會還原,所以哥窯瓷器的胎質都是呈紫黑的鐵色。在上釉時口部釉質較薄,底部一般是不用上釉的,所以沒有上釉的瓷器的底部會顯現胎質本來的顏色,即鐵黑色,通常被稱為「鐵足」。而瓷器口釉質較薄胎質的顏色相對會比較淡,呈現紫黑色,所以被稱為「紫口」。哥窯瓷器的「紫口鐵足」之說由此而來,這也是鑑別哥窯瓷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哥窯瓷器聞名海內外,其燒制工藝在中國瓷器史上謂之一絕,歷代雖然仿製品很多,但是在製作工藝上都遠不如哥窯瓷器。哥窯瓷器現存世量稀少,在市面上非常珍貴,造假者甚多,藏家在購買時一定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