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大師麻彩樓,韓再芬恩師,與丈夫琴瑟和諧六十載

2019-09-29     聽戲APP

麻彩樓,一位在新中國懷抱中茁壯成長起來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熊辰龍、李萍等一批小字輩在她的關愛下茁壯成長起來了。如今年近80歲的她,依然在為黃梅戲奔走著。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僅僅是麻彩樓一個人,還有她和她的老伴徐炳孚一起創造的琴瑟和諧60春的精彩人生。

首演《女駙馬》,經典長久

麻彩樓出生在一個京劇藝人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極有天賦,八歲就隨父母來到安徽貴池、大通一帶碼頭搭班演出,受到當地觀眾的歡迎。麻彩樓演過京劇、話劇、歌劇,也練過川劇、婺劇基本功,因而戲路較寬,擅演各種行當的戲。她主工花旦,兼演青衣、老旦,反串小生。她對傳統戲曲程式很熟悉,很注重,但從不生搬硬套,而是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年僅16歲,就出任青陽縣黃梅劇團的團長。

1956年,麻彩樓18歲,她參加了安徽省第一屆戲劇匯演,主演了黃梅戲現代戲《金獅子》《巨流》及傳統戲《羅氏》。麻彩樓精彩的演出,受到當時來安徽指導工作的中國劇協主席田漢及有關部門領導的一致讚賞,她與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一起被大會評為演員一等獎。這是麻彩樓藝術生涯的一個新起點,由此她邁進了著名黃梅戲演員的行列。

1960年,麻彩樓出席了「全國群英會」,還有幸參加了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國宴。在「群英會」閉幕式的演出中,梅蘭芳大師演出《穆桂英挂帥》;麻彩樓與梅大師同台,和嚴鳳英搭檔演出《夫妻觀燈》。麻彩樓反串演小六,嚴鳳英演小六妻,兩個人活靈活現地演出了那麼有情有義的小兩口的恩愛,留下一段佳話。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女駙馬》中的這句唱,很多時候就成了黃梅戲的代名詞了。雖然這齣戲誕生比《天仙配》遲了那麼幾年,但是演出的場數比《天仙配》要多得多。當年領導決定把《女駙馬》推上銀幕,並且決定由嚴鳳英主演,對此麻彩樓毫無怨言。再說了,連嚴鳳英這樣的藝術家都願意演這個戲,說明這個戲的影響力有多大。「文革」結束以後,除了麻彩樓的親授徒弟韓再芬以外,馬蘭、吳瓊等都主演過《女駙馬》,當然影響最大的還要數韓再芬的黃梅戲電視劇《女駙馬》。如今,經典《女駙馬》和新創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已經成了韓再芬的品牌了。

有意思的是,不久以前,江蘇盱眙縣黃梅戲劇團帶著《女駙馬》來上海演出,居然到了麻彩樓所在的小區文化中心。麻彩樓不動聲色去看了演出,假如台上的演員知道,第一任「馮素貞」在下面看戲,一定會激動難已。麻彩樓高興地說,雖然舞台簡單了點、演員還嫩了點,總的來說還是蠻認真的,不錯。

可見《女駙馬》的影響力有多大、多長久。

提攜後來人,事業長久

「文革」結束以後,麻彩樓又一次煥發了藝術青春,表演更真摯深沉,唱腔溫婉傳情,富有內在魅力。更難得的是,注重對人物角色內心世界的把握和注重角色的審美價值。

麻彩樓在《楊門女將》中扮演佘太君,表演和唱腔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在黃梅戲電視劇《桂小姐選郎》中,一改往日端莊凝重風格,扮演了性格風趣,行事潑辣的老闆娘喬嬸。因對角色理解深、體會透,麻彩樓的精彩表演加強了全劇的喜劇效果,因此她獲得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1989年,麻彩樓率團赴澳門演出,她以一個戲曲活動家的魅力,承擔了大量的細緻工作,演出大獲成功,擴大了黃梅戲的影響。但她清醒地看到,黃梅戲事業要想長久,後備隊的強弱是關鍵。1980年代中期,麻彩樓傾注全部心血手把手地向青年演員傳授表演技藝,教戲育人,孜孜不倦,培養出了像韓再芬、李萍、熊辰龍等如今在戲劇界響噹噹的風雲人物。

如今,已經退休的麻彩樓仍關心著黃梅戲藝術事業的發展,多次義務為一些大型演出進行指導、排練,繼續為家鄉的黃梅戲事業作出貢獻。

2005年12月,「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正式成立,韓再芬出任院長後不久,就給麻彩樓打來了電話,邀請麻彩樓回劇院,組織一批老藝人挖掘、整理出一批早期的傳統黃梅戲,既作為黃梅戲遺產傳承下去,也可以讓現在的年輕一代演員能演會唱真正的傳統黃梅戲。麻彩樓非常高興,這可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極力支持她的想法。在韓再芬的張羅下,麻彩樓和原安慶黃梅戲學校的校長潘忠仁、戲校退休老教師馬玉琴和劇院導演陳佑國一起,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發掘整理了新中國成立前在民間流傳的《賣雜貨》《瞧相》《於老四與張二女》等10個傳統黃梅小戲和折子戲的劇本,在排演中將其傳統唱腔、傳統表演技巧一一傳授給了現在的年輕演員。

麻彩樓與韓再芬

今年3月5日下午,麻彩樓應邀參加「再芬黃梅」力推的「從嚴鳳英到韓再芬——我眼中的黃梅戲」講座。歷經兩個小時的講座,用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串聯起黃梅戲藝術的前世今生。據說,這次講座一開票便被搶購一空,一些離休幹部、文藝工作者、在校大學生都慕名而來,240個座位的講演廳坐得滿滿當當,聆聽麻彩樓老師對於黃梅戲歷史、黃梅戲藝術的感悟。

麻彩樓上啟嚴鳳英、下攜韓再芬,聲情並茂地講述了嚴鳳英對她的關愛幫助和對黃梅戲發展的貢獻,以及她自己帶領韓再芬走過的坎坷之路,在韓再芬的努力之下,使黃梅戲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

嫁給「五相公」,真情長久

麻彩樓的老伴徐炳孚,出身書香門第。在師範畢業以後,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曾經歷了炮擊金門的戰鬥洗禮。1958年轉業後,由組織分配到安慶黃梅戲劇團擔任領導。「文革」後擔任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所長、《黃梅戲藝術》雜誌社主編等職務,為黃梅戲的理論研究和資料整理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11月離休後定居上海,定期參加老幹部大學學習,參加鋼琴演奏學習,老有所樂,據徐老講,因為年輕時曾經彈過鋼琴,現在「拾」起來不算太累,如今他的彈奏水平已經達到八級了。

別看徐炳孚「炮兵」出身,卻是一位溫文儒雅、敦厚謙和的長者。每每談話,總是麻彩樓主講,徐老在一旁默默地聽著,就像當年,作為主演的麻彩樓在台上唱念做打,作為導演的徐炳孚在台後保駕護航。

說起他們倆人的姻緣,麻彩樓還不忘調侃幾句。當年很簡單,老徐是黨(組織)派到黃梅劇團來的,是部隊轉業幹部,又是黨員,有文化,待人又好,麻彩樓就接受了他。1962年,劇團到天津演出結束後,兩人順道去徐炳孚的山東老家探親,這也是麻彩樓第一次去婆家。沒想到,一進家門,一個老家人上來稱呼徐炳孚「五相公」(徐老在家中兄弟當中排行老五),這讓麻彩樓忍俊不禁:「怎麼我們舞台上的稱呼用到家裡來了?」原來,徐老出身在一個顯赫的大家族,叔祖父徐會灃曾經擔任過光緒年間的工部、禮部和兵部尚書。徐會灃逝世之後,光緒帝稱其「持躬謹憤,學問優長,深為軫惜」。

如今,雖說已是80多歲高齡,徐老還時時關注著黃梅戲事業的發展,經常參與黃梅戲的一些研究活動,每逢麻彩樓去參加一些講座,作為一生的伴侶,徐老總會默默地陪伴在講台的一邊。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AiGf20BMH2_cNUgeM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