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不是一個土生土長在北京的戲曲藝術,這是稍微懂點戲曲常識的人都知道的事,它是「四大徽班」進京的結果,那「四大徽班」為何進京呢?這竟然與乾隆皇帝八十歲生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謂「徽班」,當然是徽人之戲班,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軸子」——能演整本大戲,「曲子」——擅長崑曲演唱,「把子」——武戲最厲害,「孩子」——擅長扮演青少年,生氣勃勃。
當時啊,全國有兩個文化中心,一個是北京,一個是揚州,北京自金元開始,一直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一個是揚州,江南的揚州位於長江和運河的交匯之處,商業發達,當時又是鹽商集中的所在。「商路即是戲路」,人流量極大,且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自然就成了各類戲曲藝人的匯聚地。
聽說過乾隆下江南吧,京劇藝術與乾隆皇帝有著一定的關係,乾隆愛戲曲,雖說是康乾盛世,但乾隆其實不算是一個勤政的皇帝,真正勤奮的,是他的老子——雍正帝。
康熙征三藩、戰沙俄、收台灣、掃噶爾丹,再加上晚年標榜仁政,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致使國庫空虛,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整肅吏治,雍正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四小時,工作往往都是熬到深夜,在位13年留下了充盈的國庫。
有了這些資本,乾隆皇帝從他40歲起,也就是1751年起,曾先後六次下江南巡視,揚州成為他主要活動場所。
揚州一帶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紛紛向皇帝獻媚爭寵。他們不惜重金,大興土木,依山傍水建造起一座座美麗別致的湖濱園林,形成揚州北郊著名的二十四景。
揚州的富商素有蓄養戲班的風氣。得知乾隆喜愛戲曲,便把組織戲曲演出作為迎駕活動的一個內容。乾隆還命蘇州織造、兩淮鹽務等官員選拔藝術精湛的伶人進宮,以備承應。
這些都在客觀上促進了戲曲的發展。據史籍記載,在迎駕時節,揚州戲曲演出極其興盛;即使平時城裡城外的「堂戲」、「台戲」、「大班」等各種演出也頻繁不斷。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天,乾隆帝八旬壽辰,各地更是藉機奉承,紛紛派出實力演出隊伍到京城賀壽,陣容十分強大。
全國的戲曲藝人全集中到了北京,你方唱罷我登場,百花齊放熱鬧非凡啊,但這次慶典,終將只有一個勝利者——京劇。
徽班藝人高朗亭也是在這次慶典進的京,但他沒有像大家一樣堅持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喜歡學習和改進,他在吐字發音上不斷地吸收了北京字音,在曲腔上兼收並蕃其它劇種的特色,使二黃腔的曲調更為優美,表現力更為豐富了,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清朝初年,北京還是崑曲、高腔、梆子腔三大聲腔爭勝的場所,但卻被徽班搶了陣地,真是世事難料啊!
京劇的興盛啊,一方面是因為京劇人博採眾長,善於創新,一方面啊,得感謝乾隆皇帝這次盛大的生日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NrIS3ABgx9BqZZIoI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