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戲,我看100次哭100次」

2019-11-26     Vista看天下

本期編輯 | 陳香香

北方初冬的大風天,最適合看點兒能讓人眼眶濕潤的東西。

於是最近我就又又又又又又開始重溫《請回答1988》了,試圖撫平凜冽寒風帶來的心中蕭瑟。

一定是離開家久了,才容易思念日漸老去的親人。

說來也奇怪,雙門洞發生了那麼多能讓人哭成狗的事,最戳我淚點的卻是寶拉婚禮上,爸爸在女兒送的皮鞋裡塞的那團衛生紙。

誇張到——就算已經看了不下100次了,每次還會想起遠在家鄉的爸媽,然後眼淚決堤——的那種扎心程度。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一個劇「有後勁兒」吧。

於是,我們特地向全體讀者發起了一次徵集,有關那些「長在我淚點上」的影視劇情節,和藏在悲傷後遺症里的回憶。

@花開半藏:謝謝它們給我一個短暫的藏身之處,讓我可以卸下心防、不顧形象地大哭一場。

順便探尋了一下,這屆年輕人的淚點都長在哪兒?


「這段戲,我看100次哭100次」


01 「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觸動心弦」

在文藝作品最樸素的那些情感母題里,親情,必然是最有後勁兒的一個。

或許是還未說句「我愛你」,家人就被迫天各一方的殘忍。

@踏莎行:《獅子王》,木法沙死的那一段,小辛巴那幾聲「Dad?」簡直就是催淚瓦斯。從四歲看到現在二十歲,每次還都是一邊涕淚橫流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一邊抱緊我老父親的手。

@南笙似風:《偽裝者》最後家裡只剩了明樓和明誠,臨走前,明樓對著大姐的遺照說:大姐,我去上班了。

或許是明明知道「你承諾我會回來」,卻徒留自己獨自舔舐著長大的傷口,和迷霧中無法奔向對方的心碎。

比如Vista新垣結衣的淚點,就長在《星際穿越》里庫珀和墨菲所有同框的畫面。

對離家的子女而言,「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只是叫一叫,都是那樣觸人心弦。

@蔚佩瑤:《尋夢環遊記》,Coco曾祖母叫出「爸爸」的時候。

更戳人的,是如同《七號房的禮物》里的爸爸那樣,即便天塌下來我已無法自保,依然要護家人周全的英雄。

@Akane.:日劇《非自然死亡》里深夜奔波的社員為了給飲酒作樂的社長送蜂蜜蛋糕,在高速上騎摩托摔斷了頸椎骨。因為這件事留下了未曾發現卻致其死亡的傷,到家第一件事仍是給孩子道晚安,」以後一定要幸福呀」。

《lemon》響起的那一刻,配上爸爸望向煙花的眼神,我的眼淚像缺堤一樣。

你不得而知強作微笑的父母藏起了多少苦痛,直到有人殘忍地在堅強的偽裝上撕開口子,展現他們最脆弱的一面給你看。

02 那些必將離開的

同樣直扎淚腺的,還有不得不提的「人生第四大恨」——喜歡的角色被編劇寫死了。

從《哈利波特》系列裡,塞德里克學長、小天狼星、鄧布利多、多比、弗雷德韋斯萊、斯內普教授等一眾角色的離開,開闢了「給編劇寄刀片」的先河。

@阿罡:"After all these time?""Always"

到給一代觀眾留下陰影的經典影視作品裡,茂茂、於曼麗、沈眉莊、馬爾泰若曦的死讓家裡的紙盒空了好幾次。

@蘭煙:《仙劍三》里茂茂割肉的那段,真的看一次哭一次,尤其配上那個音樂,太慘了。

@淡淡著煙濃著月:若曦躺在十四爺懷裡,聽著喜歡的樂曲,看著飄舞的梨花,誤認為最愛的那個人到底是不願意見她,以為不在意她,忘記她了。說著自己會向孟婆多要幾碗湯,把你們全忘記,香消玉殞的時候。

越是真情實感地喜歡了一個角色,越會把自己哭成了一個壞掉的水龍頭,接下來好一段時間都走不出那片「他曾伴我青春那麼久」的烏雲。

@安裕Reid:漫威粉表示三千遍我已經哭爛了。漫威這個老狗逼,居然還放出鐵人在靈魂殿堂里看到成年後的摩根的刪減片段,害得我從4月到11月都在為我的鐵人痛哭。

而比起離別帶來的直接衝擊,未亡人的苦等則傳遞著蔓延更久的心酸。

@Alexandra:87版《紅樓夢》裡面,黛玉去世後寶玉回到大觀園一遍遍四處尋一邊說「林妹妹我回來了」的時候。

@肆:《致命女人》西蒙妮支持卡爾安樂死,看著愛人受病痛折磨,看著他生命最後一刻。

明明愛著卻握不到對方雙手,只能天天盼著奇蹟發生的焦灼心情,正如觀眾們盼著「他有天會回來吧」的空想。

因為太喜歡一個虛擬人物,一對CP,便永遠忘不掉這份難過、這滴眼淚的由來。

@弧BE:神夏里的跳樓啊,卷福哽咽著說keep your eyes fix on me,花生撕心裂肺地Sherlock!

@Eliza Wu:《風聲》,周迅封好所有竊聽器,向李冰冰揮手的時候,向李冰冰說「我是真的把你當姐姐「的時候。

@hi google:《一把青》吧。「有時候,我真的好想郭珍。」

或許也只能用《春光燦爛豬八戒》里小龍女陪豬哥哥看完了煙花,就化成了泉眼時的那番對話,來自我安慰了——

「小龍女,為什麼越是美好的東西就越是短暫呢?」「不,這種美,看在眼裡是短暫的,如果,刻在心裏面,它就是永遠。

03 那些終於相遇的

聊完那些無奈的淚,不妨看些永遠能讓人喜極而泣的感動。

雖然第一批90後馬上就要30歲了,可最受不住的,還是那些不加修飾的魯莽感情和青澀但真誠的表白。

@綠打蘇:電影《初戀那件小事》,每次看到小水翻開阿亮學長留給她的那本相冊,都會淚奔。原來最動情的事,就是我也剛好喜歡你。

是啊,還有什麼比「我也剛好喜歡你」更打動人的呢?不同的是,兒時看這些甜甜的愛情,更多的是嚮往卻不懂也不敢表達;

@劉巧莉:可能是《釜山行》里,那個眼含淚水,任由女生咬上脖子的棒球少年,不舍後的含笑釋然那一幕,真心感慨。

@小萌子:《惡作劇之吻》那場大雨,直樹吃了一天的醋按著湘琴的肩膀大吼你不許喜歡別人的時候,已經決定放棄的湘琴突然被親又驚又喜又不敢相信又睜不開眼睛的樣子。青春里誰還沒信過這種愛呢。

而如今長大了,卻成了因為顧慮太多,變得更沒勇氣說出「我偏要勉強」的心酸。

自己越慫,越會把心底的悸動悄悄收好,然後繼續按部就班地做「大人該做的事」。

@萩天:《我的野蠻女友》里車太賢被全智賢叫去參加她的約會,中途全智賢去洗手間,車太賢對那個相親對象說「你要記得十件事」。

也越想一遍遍重溫經典作品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場面,在莫妮卡說出那句「我願意」的時候淚如雨下,很不得和公寓里的人一起衝過去擁抱慶祝。

@賢余:《老友記》里錢德勒為了給莫妮卡一個驚喜死鴨子嘴硬說一輩子都不會結婚,莫妮卡信以為真這倆人差點錯過,最後誤會解開時莫妮卡和錢德勒互相求婚的場景。

可能是真的應了那句「願所有美好都能夠失而復得,所有苦難都是虛驚一場」的最美好祝願,最打動人的經常是舊愛重逢的情節。

@舊事甚歉:《琅琊榜》的城外亭子裡,霓凰抓著長蘇的衣服質問到:「痣呢?我記得這裡有一顆痣!我知道你就是我的林殊哥哥。」

仿佛觀眾心中執拗的堅持、苦苦的等待,也終會有迴響。哪怕是存在於幻想里,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愿。

@阿爾法貝塔:《愛樂之城》。男女主為了前途和事業分開,在多年後突然相遇時,忍不住幻想在第一次見面就擁吻,幻想兩人堅持下去沒有分開,也許生活變得不同,但卻能和愛人相擁。

04 為了那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還有不少讀者,最忍不住痛哭的,是影視作品裡出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氣。

童年黑白分明的我們充滿正義,為了每個倒下的英雄而不舍,而憤恨。

@妮可呀:《哪吒鬧海》里「削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小英雄,沒有之一。

@茴字有四種寫法:央視版《三國演義》,諸葛亮坐在手推車上,蒼茫的戰場,巨大的夕陽,諸葛亮仰天長嘆,「悠悠蒼天,何薄於我!」,背景聲長鳴,無限悲愴。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就更能在「渺小人類面對不可抗力」的劇情中,感受到那份無力的悲愴。

也更懂得,他們究竟在信仰什麼。

@封狼居胥:老版本的《亮劍》,騎兵連和敵軍對沖,最後孫德勝一個人獨臂向敵軍衝鋒,口中喊著騎兵連衝鋒。

有時候信仰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時候是那些守護家族、保衛祖國、拯救世界的崇高理想。

@new face:《海豚灣》,環保人士不顧生命危險,收集日本漁民大規模屠殺海豚的證據,最後突破重重阻礙來到IWC會議上,將屠殺視頻公諸於眾的時候。

@貝貝:《琅琊榜》太好哭了,在皇帝壽宴上長公主冒死進諫、群臣高喊「臣附議」那一段,想一下都要淚流滿面。

而有時候是「我不願同流合污」的堅守,就足以讓人們慷慨拋下一切。

@南安:《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里大家圍著她點煙的那個鏡頭,我無論多少遍一樣心酸,後知後覺發現淚已經流下來了。

@Lily:那必然是《霸王別姬》。「我本是女嬌娥」 小豆子為了這句話吃了多少苦,我永遠都不忍看。

人人都在歌頌反叛者,但鮮有人知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和自我犧牲做支撐。

直到自己也一人行走在冷風中,拎著重物和寒風對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那些堅持著不崩潰的人原來這麼堅強。

05 5歲時看不懂,25歲哭成狗

當然,更真實的淚水永遠是那些 「這不就是我自己嗎」的觸景生情。

@Much More:五月天《乾杯》的MV算不算,從初中畢業哭到高中。「時間都停了,懷念的人啊,他們都回來了」。

與其說是為熒幕里的他們而哭,不如說是想到了熒幕另一頭的真實生活。

為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不公平對待,為我也有過那麼傻傻的暗戀樣子而難過。

@TG:《藝伎回憶錄》里千代說,「我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更接近你」;我覺得用真心追過星的人或者是有過許多年暗戀經歷的人,應該都會像我聽到這句對白後一樣,震顫,心酸,委屈,最後依舊心甘情願。

@Milkster:我的哭點是《少年的你》陳念受欺負的所有畫面……可能是我也受過校園暴力的原因,太能理解被忽視被排擠卻無力反抗的感覺了。"你們為什麼還不放過我們。"

也為我也有個像電視劇里一樣寵愛自己的家人,而驕傲。

@ADE:《請回答1988》里的「超人歸來」那集,阿澤去比賽然後被新聞誤報飛機失事,鳳凰堂急得徒手砸鎖,但是打通電話後又強裝鎮定的那個片段。

我從小就在外面讀書,經常生病了也是自己照顧自己,高中那會兒有一次腿摔斷了,本來以為得自己拄拐滿學校跑,結果告訴家裡後,第二天我爸直接請了半個月的假過來照顧我,當時我爸剛剛升正科,其實有很多事情等他去做,但是他就那樣來了。我再打不了字了,因為現在眼淚滴得滿螢幕都是。

就像讀者@Jane看《武林外傳》的那番感觸,「掌柜的委屈,以前不懂,自己到了快三十的時候,就懂了她對老白的小心翼翼和不安全感,她真的好委屈……」

脫胎於最真實成長的那些瞬間,或許在懵懂的年紀不理解其中的苦澀,甚至困惑於主角在堅持、痛苦、糾結什麼。

直到親身經歷了被迫不斷失去與放棄的日子,才產生「越長大,看它越想哭」的效果。

@立十:赫敏對父母用一忘皆空的時候。小時候看沒什麼感覺,長大了再看看多少次都哭死。

@何翔:《士兵突擊》里史今班長退伍那一幕,高連長在空蕩的連隊沖許三多發泄那一幕,老馬回頭敬禮那一幕……太多了,這部劇我幾乎每隔幾年就會看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淚點,也有不同的感受,部隊的生活很簡單,感情很純粹,男人的成長很難,也很澀。

06 最平靜的淚滴,最撕心裂肺

如你所見,長大的過程伴隨的無奈是——生活里能像青春疼痛小說里那樣,肆無忌憚地表現自己情緒的時候越來越少。

於是成年人的宣洩,大多既是靜水流深,又是「一山放過一山攔」。

@唉悠煨:自來也死後,鳴人拿著冰棍坐在路邊路燈下無聲的流淚。

@pineapple:《亮劍》魏和尚死後,李雲龍為其復仇被降職為營長,收拾東西的時候習慣性地喊:「和尚啊,你把那個……」而後反應過來,垂首,驀然無聲。


而觀眾的淚水也就跟著《天下無賊》里被劉若英囫圇吞下的烤鴨一樣,全關在了自己家門裡,頂多是沒有朋友關注的微博小號上。

@柳醬:《天下無賊》劉若英一個人使勁吃著烤鴨,甜麵醬糊了一嘴的時候。

「這段戲,我看100次哭100次」

很多人逃避悲傷的方式是視而不見,被物是人非的現實錘過之後才不得不面對;

更讓人心疼的一種主角,笑著直面命運的所有打擊。但看著他們笑得越開心、被虐得越慘的觀眾,顯然沒有這麼堅強。

@空白:《魔童降世》里哪吒赴死,對著父母說「今天是我生日,都不許哭哦」。

@L_YuXuan:《陽光姐妹淘》里她們在葬禮上跳舞的那個畫面,永遠長在我的淚點上。

畢竟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能比——你知道這是個喜劇,但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被現實捉弄——而悲傷呢。

@栗:作為一個80後老阿姨,我的淚點很奇怪,居然是《夏洛特煩惱》結尾時,夏洛夢醒後,走哪都黏在冬梅身上那一段,說好的喜劇呢。

@懌萱:武林外傳最後一集,所有人站在同福客棧前揮手再見,說好的再見,卻再也等不來後80回。

明明沒有撕心裂肺、大開大合的劇情,可被他們的故事扎了多少次心,也只有真真體味到各種情緒的你我知道。


讓人意外的是,在我們收到的上千條留言里,很少有人想到那種「我就是為了讓你哭著走出電影院」的「辣椒粉式虐片」。

比如什麼《媽媽再愛我一次》啦、《唐山大地震》啦。

說起來都曾是讓80、90後在中學課堂上哭出一片淚海的電影,但在「越看越想哭」的徵集里都幾乎沒有人提名。

甚至連《素媛》這種「一拳打在你胸口」的電影,都只有一位讀者提到。

@かいむ:素媛問心理醫生:「明明我幫助了別人,可是為什麼沒有人誇我呢?」從這裡開始哭到結尾。

原因很簡單,大家根本不敢、不忍心看第二遍。



這屆年輕人提到「想為它哭泣100次」的影視作品,一是需要作品本身質量過硬,淚點不能落於俗套;

最好還得是根植於普通人生活,不至於太過悲慘的情節。才能讓人想要一遍又一遍地溫習,從而完成情感共鳴。

這也是在徵集里,幾乎每3個人就會提到《請回答1988》,並對每一個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觸無數人心的細節,記得無比清晰的原因。

@一口一個甜甜圈:寶拉媽媽攔在秘密警察前面細數寶拉的優秀和懂事時、豹子女士在醫院休息室擔心正峰手術大哭時、德善爸爸強壓下去的的喪母悲傷在見到大哥時突然釋放時、因為飛機失事的新聞阿澤爸爸瘋了一樣拽開抽屜找酒店號碼時、狗煥為了讓更年期的媽媽開心策劃爸媽婚禮時、德善讀給爸爸退休紀念禮物上刻的信時……

它們共同的特點在於,都有一批不管是無聊寂寞時、還是情緒紓解無門時,都想重看一遍老劇的死忠粉。

畢竟,讓人哭一下,簡單;讓人哭很多下,難。

當為一部劇哭過太多次之後,它也就成了普通人生活中最依賴的老朋友了吧。

它不會反感你的傾訴,不會阻止你的宣洩,只會靜靜陪著你擦乾淚水,繼續向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A0krG4BMH2_cNUg1F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