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民關心的疫苗,進展到哪一步了?

2020-01-30     Vista看天下

點擊上方關注我,閱讀更多疫情相關文章


撰文 | 陳樹


1月29日,技術人員在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工作。(新華社圖)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擴散,全國上下數以億計的人被困在家中。屋外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的危險,口罩,是普通人對抗病毒的重要防線,可即便戴著它出門,很多人都不覺安全。


昨天(1月29日),關於疫情的防治,還是有了一些新的好消息.


一個消息是:中國科學院官方公號發布消息稱: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剛研製出了用於研究的抗體檢測試紙;同時,該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聯合發現了在細胞層面上對新型冠狀病毒有較好抑制作用的雷米迪維或倫地西韋( Remdesivir,GS-5734)、氯喹(Chloroquine,Sigma-C6628)、利托那韋(Ritonavir)等三種「老藥物」。其後續的臨床使用,正在走相關程序報批。


此前,我們曾採訪過一位研究者,他解釋道,考慮到新藥研製的成本和周期很長,目前針對這種新病毒的治療,只能靠現有藥物。很多研究機構都在進行類似的研究,中科院的這次研究結果意味著,這三種藥物,對抗病毒的作用更好。


至於「抗體檢測試紙」,我諮詢了前述研究人員,他解釋,這意味著:我們對病毒檢測,可能找到了新的、更快的辦法:


我看新聞上說,目前醫院常用的還是核酸檢測,這種檢測通常需要4到5個小時才會出結果。


抗體檢測試紙的研究,是為了更快速檢測病毒。比如早孕試紙就是一種抗體試紙,很快就能出結果。只不過早孕試紙,利用的是孕激素抗體。病毒試紙和早孕試紙原理類似,只是換成了病毒蛋白抗體。


如果設計的這個抗體試紙性能比較好,檢測效率會高很多,幾分鐘就能出結果。當然目前還不知道中科院研製的這種試紙所用的抗體性能如何,檢測速度快不快,特異性高不高,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治療之外,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另一道防線——疫苗的進展。毫無疑問,疫苗是普通人對抗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屏障。有個著名的例子:一百年多年前,天花還是令人談之色變的傳染病,古老而致命,在全球共計造成約三億人死亡。牛痘疫苗的出現,終結了天花在各地的肆虐。自此,天花「有幸」成為人類首次成功消滅的傳染病。當然,遺憾的是,這也是目前人類唯一終結的傳染病。


昨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接受央視採訪時,就透露了疫苗研究的進展:目前我們距離擁有疫苗已經很近了。當然,之後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李蘭娟:現在我們有了疫苗的種子株,把疫苗的種子株培養,可以變成疫苗株。通過疫苗株我們就可以製備疫苗。


創紀錄式的速度


1月28日,李蘭娟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時表示,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實驗室分離到三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此前的1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成功分離中國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隨後,各省疾病中心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的新聞屢見報端。1月29日,繼中國後,澳大利亞多爾蒂研究所成功培育出海外首個新型冠狀病毒毒株。


這些消息之所以令人振奮,是因為分離出病毒毒株的意義十分重大。


浙江省疾控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張嚴峻向媒體介紹,短期來看,有了病毒毒株之後,可以研發一些快速診斷的試劑,意味著將現在的檢測所需要的3小時左右,縮短到在15分鐘到半個小時之間,對醫院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都有極大的幫助。


從長期來說,分離出病毒毒株,是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的重要一步。就像前面李蘭娟介紹的,「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株,意味著我們有了疫苗的種子株,把疫苗種子株培養可以變成疫苗株,我們就可以製備疫苗。」


1月29日,港大傳染病專家袁國勇宣布,自己的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新型肺炎病毒疫苗種子。


這個速度,已經是創紀錄式的。


1月27日,湖北武漢武昌醫院,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員、博士軍醫周磊在實驗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病體樣本進行核酸檢測。(新華社圖)


傳統疫苗從研發、生產,再到流通和使用,有一個產業化流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介紹,通常,一個疫苗從研發到上市,至少要經過8年甚至20多年漫長的研發歷程。


對於病毒疫苗來說,毒株的篩選屬於臨床前研究。通過必要的毒株減毒、探索工藝質量穩定性、建立動物模型等流程,製作出疫苗株後,根據每個疫苗情況進行動物試驗,整個臨床前研究一般需要5-10年。經過全部臨床試驗後,通過申報的疫苗才能上市、生產。


現在,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很可能在幾個月里問世。李蘭娟就介紹道:


製備疫苗要有個過程,在疫苗種子株出來以後,要通過細胞株培養,這個過程要真正拿到疫苗株的話,要一個月,這個疫苗株拿到以後,還要進行一些方面的檢查、檢測,還要半個月,出來後,還要通過鑑定部門的鑑定,通過有關國家一期、二期的驗證。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感染病研究所(NIAID)負責人安東尼·福奇也曾對外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周期將為3.25個月甚至更短。


仍然已經晚了?


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許文波表示,中心已經開始啟動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


來自各個省市的專家,也陸續開始在實驗室里打響疫苗研發的攻堅戰。據一財網報道,武漢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與人用疫苗研發領域的領跑公司GeoVax Labs Inc合作,共同研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苗。


此外,據上觀新聞報道,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轉化醫學平台與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快速推動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


mRNA疫苗是一種基於信使核糖核酸的新型疫苗,最大特點就是「快」,研發周期甚至能縮短到三個月左右。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教授Aubree Gordon介紹,對於諸如新型冠狀病毒、寨卡病毒、伊波拉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新型、突發、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mRNA疫苗技術是首選。


與此同時,在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海外國家,由頂尖醫學專家組成的團隊也加入到這場人類與新型病毒的對戰中來。


為了應對武漢肺炎,美國最近新組建了一個疫苗研究小組,組長是美國國家過敏症和感染病研究所(NIAID)負責人安東尼·福奇。該小組採用的就是mRNA疫苗技術。


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在處理患者的醫囑。(新華社圖)


福奇在《美國醫學會雜誌》撰文稱,疫苗的研製方式是將冠狀病毒的組成部分植入一種不致命的感冒病毒,激起免疫反應,而這正沿襲了當年另外兩種危險的冠狀病毒——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疫苗所留下的經驗和基礎。


此外,以昆士蘭大學教授查普爾為首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團隊,正在研製一種俗稱「分子鉗」的新型疫苗。這項技術的原理是為病毒蛋白提供穩定性——合成病毒表面蛋白,該蛋白在感染過程中「鉗住」 宿主細胞的形狀,使免疫系統更容易將其識別為正確的抗原。


這也是一項進程極快的研發——據昆士蘭大學官方信息,最短六個月,研究小組研發出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便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投放生產。


「我們是一邊飛行,一邊造飛機。」J. Joseph Kim向《科學》雜誌感慨道,他是Inovio的CEO,該公司1月26日宣布開始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


儘管速度已經如此之快,但《科學》雜誌認為,疫苗已經在臨床試驗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攻破重重難關,但經驗告訴我們,疫苗的作用有限——它的出現很可能為時已晚,無法對疫情起到重大影響。


有兩個原因:


1、隨著氣溫升高,以及政府防控措施進展,很可能在疫苗研製出來前,疫情就得到了控制並消除。2003年SARS疫苗從基因頻譜化至研發出疫苗經歷了20個月。當科學家在獼猴身上剛剛成功接種不久,這場疫情已然終止。


2、批量生產的問題。J. Joseph Kim就坦陳,目前Inovio的生產力是一年10萬劑。另一家規模更大的疫苗生產商Moderna停下其他所有疫苗的生產,每年也只能生產1億劑。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疫情沒有消失,反而全球爆發,這樣的生產能力,也沒辦法滿足公眾的需求。


徵集

#各地抗疫的人和事#


隨著疫情繼續擴散,確診病例,死亡病例在增加,醫務工作者的壓力也在增加。同時也有更多領域工作者,加入到抗擊疫情的工作中去。我們仍然希望找到並記錄下你們的故事,也願意把你們遇到的困難,以及其他難以公開言說的問題,以適當的方式發布,一起推進抗擊疫情的工作更健康地發展。


如果你有任何線索和故事,請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直接與我們的記者聯繫:


羅婞:lx_2666

勞駿晶:eden_ljj

王一博:wybyvette

陳光:MissSunshine9


等待你的消息,也等待我們戰勝疫情的那一刻。




本文系Vista看天下APP獨家稿件,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下載「vista看天下」app,閱讀更多疫情相關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pOD9m8B3uTiws8Kr8TJ.html